出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年幼體弱的他不便返鄉,只能和爸爸媽媽留在廣州的臨時住所,安靜休養;因種種原因,煢煢孑立的他,依舊徘徊在廣州街頭,形影相弔,看他人喜慶團年……處於困境的人們期待互相取暖,迎接春節。由廣州市婦聯、廣州市慈善會指導、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廣州多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快報社聯合主辦,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特約支持,碧桂園集團、香江集團、太古可口可樂等眾多愛心企業和公益機構攜手的2021年天天公益愛心團年飯「多益溫暖雲團圓」啟動儀式日前在羊城創意園智酷車間舉辦。近200份新春盆菜、油米、可樂等豐厚慰問品在現場整裝、打包、裝車、發貨,定點配送到廣州百家餐桌。
卸貨、分裝、封口、貼箱……羊城創意園智酷車間裡,猶如流水線的物資打包行動忙碌而有序,數百份用於2021年愛心團年飯活動的賀年大禮包配搭妥當,齊整入箱。
年近六旬的廣東省地貧防治服務總隊志願者羅甜窩大姐特意從番禺區趕到,參與物資打包行動。「雖然很累,但累得很開心。能為愛心團年飯出力,很有意義。」她說。和她一樣出現在打包現場的,還有來自國強公益基金會的志願者,大家齊心協力,為廣州市200多個特需家庭獻上心意。春節臨近,新快報天天公益一年一度的愛心團年飯活動如期而至。從2013年起,每年春節前夕,新快報都舉辦愛心團年飯,在固定地點開席數十桌,為重症、貧困、失獨的家庭送上一頓團年飯大餐,組織大家如家人般歡聚。2021年初,出於疫情防控需要,新快報首次取消線下聚會,改為「溫暖雲團圓」,以全新的「線上+線下」方式組織活動,幫助困難群眾在雲端團聚,提前感受年味。實際上,早在2020年歲末,主辦方就已經開始籌備。華南碧桂園學校及華南碧桂園中英文幼兒園牽掛困難群體,組織學生和家長發起「愛的行動派」公益義賣,為愛心團年飯籌得4.6萬元善款,並捐贈到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天天公益基金。學生家庭興致勃勃,並叮囑新快報相關人員一定要用善款為困難群體和重症貧童送上一頓溫暖大餐。隨後,主辦方用善款購買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盆菜。與愛心團年飯比肩同行多年的合作夥伴——公益機構「明德服務隊」,如往年一樣捐贈食用油和大米,委託新快報配送到受助人的餐桌。作為2021天天公益愛心團年飯的聯合主辦單位,連續兩年參與愛心團年飯的廣州多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專門為受助家庭準備了「吉祥如意」公仔,吉祥物熊貓「無憂」昨天來到啟動儀式現場,祝願所有身處困境的家庭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喜樂,吉祥無憂。
每年,愛心團年飯都獲得社會各界支持。今年,有了更多的夥伴加入,為受助群體調製的「年味」也越來越濃。廣州多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快報社、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共同聯合主辦本次活動;作為特約支持單位,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在愛心團年飯籌備工作中提供多方支持;碧桂園集團、香江集團、京東物流、廣東太古可口可樂有限公司共襄善舉,在活動籌備期不僅派出志願者,還提供各種愛心物資。新春納福,必不可少。新快報書畫院請來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春盛、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陳凱、廣東書法院展覽教研部主任羅炳生等三位書法名家,為困難家庭手書「福」字,寄情於筆墨。就這樣,盆菜、優質米油、可口飲品、吉祥公仔,還有書畫家親書的祝「福」,分裝成滿滿當當的新年大禮包。1月24日,2021天天公益愛心團年飯——「多益溫暖雲團圓」正式啟動,廣州市婦聯宣傳部部長袁微,廣州市慈善會秘書長張偉,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副會長、秘書長葛曉紅,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委員、新快報社社長許志權等嘉賓代表組委會出席啟動儀式,共同見證「雲端」團年。在線上,新快報通過影像記錄的形式,記錄各個家庭品嘗美味盆菜的場景,並通過直播的形式,雲端傳播「溫暖」。同時,開通直播埠,將活動啟動儀式傳送到千家萬戶。眾多因為疫情防控需要而不能到場的受助病童、困境家庭、單親媽媽、流浪人士等,與學校教師、家長、同學們、愛心單位志願者等一起同聚雲端觀看儀式,目送大禮包啟運。
「感謝新快報,讓同學們的愛心得到了精準配送。未來,我們將繼續組織同學們參加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延續愛心。今年雖然不能共聚,但我們依然祝福大家,牛年大吉,笑口常開。」觀禮嘉賓之一的番禺區華南碧桂園學校副校長高建華對「雲團圓」形式表示讚賞。
「好香啊,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菜!」愛心團年飯啟動儀式現場,一部時長4分多鐘的短片吸引了所有到場嘉賓的注意。鏡頭裡,重症的孩子們和父母們圍坐在一起,望著湯鍋裡漸漸沸騰的盆菜,眼裡透露出渴望和快樂。事實上,早在啟動儀式一周前,新快報記者已分兵多路,給重症病童家庭、單親特困媽媽、城市流浪人員等特需群體代表送去了愛心盆菜,讓他們「試吃」,提前體會新春的溫暖和快樂。每一份美味盆菜裡,都浸透2021天天公益·愛心團年飯組委會的祝福和關愛。
「哇,有鮑魚,還有我喜歡吃的雞翅!」香噴噴的盆菜在鍋內「嘟嘟」沸騰,家住廣州番禺的重型地中海貧血男孩馮宇恆站在火爐旁瞪大眼睛,驚喜歡呼。
飯菜上桌,乖巧恆仔第一時間將鮑魚夾給爸爸馮東。
宇恆和爸爸關係最好,父子倆相依為命。「前段時間,醫院通知兒子去做半相合移植。只要移植,他就可以重生。」但是,高達40萬元的治療費讓家裡一籌莫展。雪上加霜的是,媽媽不堪重負,選擇離開家庭,另謀出路。
今年春節,馮東和宇恆無法回清遠老家,馮東想著,年夜飯無非是出租屋裡,父子相對而坐,一葷一素兩個菜,一起團年。
馮東怎麼也想不到,新快報記者會將團年飯送上門,他喜出望外。「鮑魚粒、瑤柱、海參……別說宇恆,我都沒吃過!」那一天,他做了宇恆最愛吃的炒雞,配著盆菜,父子倆吃得津津有味。
像宇恆這樣的重症病童,是愛心團年飯關愛的特需群體之一。比宇恆更不幸的,還有分布在兒童希望基金會10個廣州小家贊助的腫瘤兒童家庭。每年愛心團年飯,小家的寶貝們都因為化療後要「養細胞」,不能外出參加活動。今年,盆菜禮包送貨上門,終於讓這群可愛的寶貝,同享美味,共慶團圓,而可愛的「吉祥如意」公仔,更是讓小傢伙們歡呼雀躍,愛不釋手。
李秀萍今年57歲,她的人生是大寫的「難」。21年前,兒子毅仔出生後沒幾天,突發缺氧導致腦部受損,留下智力障礙後遺症,一直在特殊學校就讀。雪上加霜的是,丈夫因此離開母子,留下她獨自挑起生活重擔。「家中還有老母親,患老年痴呆十多年,也是跟我們生活,由我照顧。」李秀萍說,她沒法出去打工,一家三口就靠著老母親和自己的退休金勉強度日,去年老母親去世,她和兒子的生活來源就只有自己的1000多元退休金。
「以前過年哪有吃過這麼好的菜……不捨得買!」捧著新快報記者送來的盆菜,李秀萍很開心。她說,兒子現在工療站做手工,沒有多少收入,她的退休金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哪怕是過年也都一切從簡。「去年我去你們愛心團年飯的活動現場,這活動真好,我可以看到那麼多單親媽媽,大家一起聊聊天,好像生活裡的困難不算什麼事了。」李秀萍說,今年的「多益溫暖雲團圓」令她歡喜萬分,「盆菜上門,幸福滿滿」。她洗好青菜,和一盆「硬菜」完美結合,炮製出一鍋以往想也不敢想的「豪華版」團年飯。
「好吃,好吃……」毅仔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口嚼著媽媽夾到碗裡的菜。他最喜歡吃盆菜裡的鮑魚和雞翅,一塊接一塊塞進嘴裡,兩邊腮幫子鼓起來。李秀萍笑嘻嘻地看著兒子,眼裡滿是疼愛。
在廣州天河好人尚丙輝外來人員工作室,12名流浪在城市邊緣的中老年人圍桌而坐,面前擺放著十多個葷素搭配的熱菜。
「20多年來,我第一次吃到團年飯!」河北唐山人宋立新笑笑,又搖頭嘆息。今年55歲的他已經在廣州流浪十多年,他平日的夥食多是泡麵,或是好心人送到廣州東站的盒飯。在他印象裡,自從離家後,團年飯就與他無關。「能吃飽就不錯了,還能挑肥揀瘦?」宋立新說,眼前熱飯暖湯,只在夢裡見過。
和宋立新一樣,66歲的老吳也不想回家。「那個地址(家庭地址),就刻在心裡,只是不想告訴任何人。」鬚髮皆白的老吳說,每一個離家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傷心事。「他(宋立新)父母去世,又離了婚沒有孩子,戶口都被註銷了。我是不想回去,混成這樣,哪有臉見鄉親?」
在「吉祥如意」公仔的陪伴下,一桌人邊吃飯邊嘮嗑,他們都說,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感覺。「特別感謝你們,好多年沒有像這樣高興過。」
新快報天天公益送來的兩個盆菜,加上工作室社工專門加的熱菜、餃子,被十多名流浪人員一掃而光。「很感動,我們這樣一事無成的人,也能受到廣州的款待。」宋立新對著鏡頭握了握拳,說:「我還能幹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希望來年有所改變,能回唐山。」
說「不想回家」並非本意。原來,他和他的流浪夥伴們,並未忘記家鄉。
前些天,廣州市天氣寒冷。而在盆菜送上門的那一天,阿東衣裳單薄,抱著手臂在客廳打圈。「快好了嗎?聞到香味,想吃!」他幾次探頭望著電磁爐上的盆菜,急不可待。
44歲的阿東是越秀區梅花村街的低保戶,在梅花村站社工站羅社工眼裡,他還是個「孩子」。「沒有家人在身邊,沒有職業,每月1000多元低保金,他不捨得吃好的,卻收留了一隻流浪貓定時買貓糧。」羅社工用鏟子推一推加熱的盆菜,害怕粘鍋,對新快報記者說:「你們送來的團年飯,是阿東半輩子都沒嘗過味道。」
社工黃沛榆為阿東買了包子,與煮好的盆菜一起上桌,但阿東對包子看都不看,一碗接一碗吃盆菜。「好吃!比我煮的泡麵好一千倍!」他笑得像個頑童。陪在阿東身邊的街道社工打趣:「這是團年飯,是新快報天天公益送來的,過年才有得吃。」
同一天,同在梅花村街的李伯也吃到了愛心盆菜。「我在餐廳做過廚師,認得盆菜裡的食材,那可都是好東西!」李伯是低保戶,無兒無女,租住的公租房面積狹小,妻子是殘疾人,無法住在公租房裡,平時家裡就只有李伯一人,對於他來說,「團聚」是奢侈品。得知有記者、社工、志願者一起上門與他提前團年,李伯高興極了,親手燒了兩個菜招待大家。
「我平時吃得省,謝謝你們讓我感到家的溫暖!」李伯說,他正在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希望能改善居住環境,到時他和妻子就真正能團聚了。在簡陋而溫暖的廳堂裡,李伯和大家乾杯,祝願新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