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一個4歲的寶寶,給爸爸發了一條語音消息,「爸爸我想讓你快回來和我一起玩兒,好久都沒陪我一起玩兒了」;
爸爸沒有回覆。於是寶寶又發了一條語音消息,「你再這樣(不回信息不理寶寶),我就叫你大壞蛋了!」;
爸爸依舊沒有回覆。4歲的寶寶終於忍受不住爆發了,「我被你氣死了,爸爸你再這樣下去不講話,我就給你打到陽臺那了」。
即便寶寶如此怒懟爸爸,但爸爸還是沒有回覆。也許寶寶帶著滿腔不滿進入夢鄉,但在夢裡他看到爸爸,真的不是把他打到陽臺那,而是緊緊抱著爸爸,讓他不要再走,多陪自己多玩一會兒。
一個擁抱也是一種遊戲方式
這是一個長期奮戰在打擊電信詐騙一線民警爸爸給我們展示的故事,由於工作需要,他一年之中有半年時間都要長期出差,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當孩子給他發了10幾條消息後,他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看,直到深夜,他才查看了語音消息。
這真是一個令人心酸又感動的故事。有些人,他們放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為了整個社會在默默負重前行,偉大的背後更多的是無奈。孩子從小也變得很懂事,知道體貼人,知道心疼爸爸。
若我們不是工作繁忙,放下手中的手機,放空頭腦的思緒,和孩子一起,或一番玩耍,或共同完成作業,或為一個目標去努力;
若我們工作繁忙,抽空拿起手機,放下腦中的工作,和孩子一起,或為他講述故事,或一起分享故事,或為一個承諾拉勾;
若我們......不要那麼多的藉口,珍惜眼前的陪伴機會和時光,莫讓失去此刻成為日後的遺憾。
道理大家都懂,很多人卻因工作無法回頭,加上又有老人幫忙張羅,可以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往往容易忽略孩子。雖然孩子可以健康長大,父母卻在教育中經常缺失。以至於即便有了機會相處,也習慣性地掏出手機「表面陪伴」「假裝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