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兩大陣營2020黨內初選競爭激烈,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網絡聲量排名部分,有意競爭者當中高雄市長韓國瑜仍然維持第1名,蔡英文上升到了第2名,臺北市長柯文哲下降至第3名,而上個月還在第19名的郭臺銘躥升到了第4名。臺媒公布的網絡聲量排名究竟有怎樣的意涵?
焦點問題分析
臺灣
時事評論員
陳鳳馨
主持人
桑晨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
副研究員
謝楠
1、島內媒體公布的網絡聲量排名是怎樣的一個排名?它是如何排出來的?對於這一次2020的選舉,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點擊視頻看專家分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韓國瑜長時間以來一直能夠穩居網絡聲量排名第一位,他身上有什麼特殊的能量讓自己保持這種高熱度?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謝楠
島內政治人物有一個人對韓國瑜評價說,他是臺灣政壇中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這句話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客觀來講,韓國瑜確確實實是島內政壇這些年來非常獨特的一個政治人物。去年年初的時候,韓國瑜在島內的知名度是很低的,但是一年來,他在島內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並且長期穩居在網絡聲量榜的第一位,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國瑜就任高雄市長之後,他仍然是一個非常具有新聞性的一個政治人物,恐怕島內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的新聞有他這麼多。從他就任高雄市市長以來,他所推動的一系列的事情,包括「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包括大力吸引外界的人來高雄進行旅遊等,他具有十足的新聞性。而這種新聞性,就是他保持網絡高人氣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說他有料可曝,因此大家願意去看他,他也做了很多的事情。而這些事,可能是別的政治人物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跟韓國瑜本人的特質有關係。這樣的一個政治人物,在島內獨特性在哪兒?在於他的坦率、真誠,在於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面對鏡頭的時候,妙語連珠。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甚至在整理韓國瑜的經典語錄。從他就任高雄市長之後提出的所謂的「九五之尊說」,到所謂的「四個相公打麻將」,這樣鮮活的語言自然而然會吸引大量民眾的關注,在網絡上是特別受歡迎的。因為它簡短、有力、新鮮。
第三,更關鍵、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韓國瑜在高雄以及他在參選2020「大選」過程當中,所提出來的一種所謂的政策發展路線,我把它稱之為「庶民政經路線」,這個路線其實是很打動臺灣的中下層民眾的。從去年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開始,他的政策的取向與以往的傳統的國民黨的政治精英,有所區別。他特別強調對臺灣社會中下層民眾實際獲得感的一種尊重,包括他在發言當中反覆提到「要勿忘世上苦人多」,這樣一種充滿著關懷,充滿著所謂正能量的話語,自然而然會打動臺灣很多中下層民眾的這種心,也使得他長期被很多人關注,被很多人討論。哪怕他的網絡聲量當中,很多可能是負面的,但是我要指出,他的這套「庶民政經路線」,對於當前島內的中下層民眾而言,有著非常大的一個吸引力,也是他能夠長期保持所謂網絡高聲量的關鍵所在。
3、郭臺銘從第19名一下躥到了第4名,僅僅落後於蔡英文和柯文哲。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最後有沒有可能他和韓國瑜之間來對決?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謝楠
這就充分說明,其實島內有相當多的民眾對郭臺銘是抱有期待的。如果回顧國民黨在2008年到2016年的執政會發現,其實國民黨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後自己的執政慘澹收場。原因有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有很多的政策它推不動,執行力太差,治理能力飽受置疑。因此,很多民眾尤其是藍營的支持者,他們期待藍營能夠推出一個強治理能力、高執行力的政治人物來做這件事情,這我相信是郭臺銘在出來宣布要參選之後擁有高人氣的一個很重要的民意基礎。民眾期盼像郭臺銘這樣的一個具有強執行能力和強治理能力的人能夠帶領臺灣走出當前的這樣一個所謂的政經發展的困境。
如何看待郭臺銘和韓國瑜未來的對決,我不想用對決這兩個字,因為國民黨應該把這兩個人看作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對於今天的國民黨而言,恐怕很難同時再獲得有兩張王牌的一種格局。因為郭臺銘和韓國瑜的特質是非常互補的。郭臺銘其實代表著藍營民眾或者是島內民眾期盼臺灣社會能夠有一位強治理能力和強執行力的人物去帶領臺灣走出治理困境,走出當前政經發展的困境。同時韓國瑜代表的是臺灣的中下層民眾,希望有一個領導人能夠真正去照顧到臺灣中下層民眾的實際獲得感,去彌補從前的國民黨與臺灣的中下層比較疏離的這種所謂的缺陷。
因此對於國民黨而言,它要思考的不是郭臺銘與韓國瑜誰對決勝利,無論是誰最後出線,考慮的應該是「韓流」與「颱風」如何完美互補,如何有效滿足臺灣民眾對於未來更美好生活的一種期待,滿足對於國民黨改革的生態這種所謂的期待。如果把兩個人的對決無限放大的話,會加劇藍營內部所謂的裂痕。因此對於今天國民黨的高層而言,恐怕要千方百計思考的就是,如何推出最強棒的人選,同時如何當這個強棒人選出來之後,實現最好的整合和最大的團結。
4、綠營內部也有兩張王牌,就是「蔡賴之爭」。這兩個人現在也在藉助網絡的力量拉抬人氣,還都有各自的網軍對對方進行最大力度的攻擊。如何看待這場混亂的網絡大戰?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謝楠
網絡聲量去引入到對臺灣政壇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可能把網絡聲量看偏了。一個基本的操作就是我只要高關注度,不管這個關注度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先要的就是必須把我的網絡關注度拉上來。因此對於賴清德也好,對於蔡英文而言,他們在前一段時間所做的集中的事情就是我要拉高我的網絡聲量,哪怕這個聲量是通過對罵,通過抹黑,通過攻擊所獲得來的。這樣的一種高網絡聲量,其實在我看來它的泡沫性更強,因為這種網絡聲量不是一個良性的互動所帶來的高聲量,而是一種負面的攻擊謾罵所帶來的。
第二,對於今天的島內政治人物而言,確確實實要關注網絡聲量。今天的臺灣社會是一個高度依賴網際網路,或者說移動網際網路的一個時代,民眾信息的渠道來源主要是來自於網絡,因此你必須讓民眾能夠看到你,能夠關注你,能夠討論你,你才能在臺灣的政壇刷出相應的存在感。但是,島內的政治人物其實更多的是要千方百計爭取臺灣民眾的支持和肯定。因此你要獲得臺灣民眾的支持與肯定,你不能光去靠刷網絡聲量,因為這個聲量當中可能很多是在罵你,他們是在表達對你的憤怒,你不能把獲得別人的關注,哪怕是負面的關注就當作一件好事去進行宣揚。
因此,對於島內的政治人物而言,特別是對於今天民進黨內部兩張所謂的王牌而言,他們其實可能要更多做到的,就是要去思考一下,這種劇烈的、大量的、負面的網絡聲量,對於自己未來的政治前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因為我始終認為,對於一個島內的政治人物而言,他必須提出紮實的政策的論述和亮眼的政績去獲得民眾實實在在的認同,才是一個獲勝的真正之道;他應該通過坦誠的溝通和認真的溝通交流來獲得民眾的認可,才是自己政治生命力得以延續的一個關鍵。如果拋棄了這個所謂的正道,而去選擇買網絡所謂的水軍,甚至是圈養網絡水軍相互攻擊的形式來拉高自己的網絡聲量,這種辦法不可取,同時對自己的政治生命是戕害而不是一種所謂的良性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