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大雄無與並,蒼渾莫之先。今有民謠:「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 ——董必武題詠(1965年5月)
「天都」意為「群仙所都」、「天上都會」,黃山天都峰海拔1830米,與蓮花峰、光明頂並稱為黃山三大主峰,是三峰中最險峻的一座。天都峰內有仙人把洞門、鯽魚背、天橋、百丈雲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觀音、金雞叫天門、二僧朝佛等景點。登過天都峰,頓生天下再無山的感喟。
天都峰很險,是黃山上最難攀登的地方,很多地方狹窄的登山道只容一個人通過,所以,跟團遊的, 即使天都峰不封山,也想都別想有攀登的機會。天都峰之險,會給團體遊帶來諸多安全隱患,而且很浪費時間,所以,導遊和旅行社為了免責和趕時間,不會組織這條路線。因此,要登天都峰,必須自助遊,還要選好檔期。
總有那麼一個時段,黃山天都峰要被雪藏起來。這時的遊人,一概不被允許攀登, 主要是出於對天都峰保護的目的。天都峰和蓮花峰實行輪休政策,每五年輪換一次,天都峰開放時,蓮花峰會封山,而且開放和封山時長為五年,可想而知,如果錯過這五年開放的機會,下次再想天都峰,就是五年以後的事了。可想而知,登天都峰的遊人概率是多麼地低。
根據史料記載,唐代島雲和尚是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當時,唐代島雲和尚曾從東側攀崖,歷經千險,始至峰頂。明代普門和尚率眾僧,從西側攀援,亦登峰頂。後人即從天都西側鑿石成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建登峰梯道,長3裡,有1564級臺階,194根石欄幹和600米鐵索,保障了遊人安全攀登絕頂。
「 不登天都峰,等於一場空 」,天都峰雖沒有黃山主峰蓮花峰高,但其險峻程度遠大於蓮花峰。
天都峰的百丈雲梯幾乎直上直下,險峻程度可想而知。
登上天都峰,可以鳥瞰黃山壯麗的景色。唐代釋島雲曾在絕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舟梯;迥入天都裡,回看鳥道低。他山青點點,遠水白悽悽;欲下前峰瞑,巖間宿錦雞。」
任它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天都峰峰頂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數十人。室外有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另有石如桃,稱為「天都仙桃」。峰頂有「登峰造極」等石刻。
登上天都峰,極目遠望,但見雲山相接,群山朝宗,千峰競秀。
攀登途中,仰頭望,但見藍天白雲如此之低,松嘯峰崗,巨石壁立。會當凌絕頂的萬丈豪情讓人深覺此行不虛。
從山體上斜伸出的怪石,象探海的神獸,仰望著人世蒼生。
雨季濗布如白練飛瀉,在絕壁上留下濃濃的痕跡,像水黑山水畫。
天都峰頂上的巨石陣,一石在眾石簇擁下仰天長嘯,這是在望月還是盼日出?戲遊雲?
天都峰半山腰的這一段最險,只容一人通過,對向來客得耐心等待......
天都峰四周簇擁著這樣的舅屏風般的險峻山體,黃山松點綴石縫中,生命的堅強時時昭示過往的我們。
天都峰四周簇擁著這樣的舅屏風般的險峻山體,黃山松點綴石縫中,生命的堅強時時昭示過往的我們。
天都峰四周簇擁著這樣的舅屏風般的險峻山體,黃山松點綴石縫中,生命的堅強時時昭示過往的我們。
黃山松點綴著山崗,讓天都峰山體雄奇不失秀麗。
黃山松點綴著山崗,讓天都峰山體雄奇不失秀麗。
天都峰上這張揚著新生命活力的迎客松,比遊人們在黃山迎客松處觀賞到的老態疲憊人迎客松更有看點。
天都峰上這張揚著新生命活力的迎客松,比遊人們在黃山迎客松處觀賞到的老態疲憊人迎客松更有看點。
每上升一個高度,便有更新奇的發現。這裡生長著高海拔的茂密而低矮的植被。雲海在四週遊蕩徘徊,讓這裡成為雲霧森林。
擎天一柱,黃山天都峰上的神奇地標......
登攀途中,向下望,如此險峻的斜坡,讓人提心弔膽。遠處的雲海,讓緊崩的神經有所放鬆。
登攀途中,透過枝葉掩映的樹隙,對面險峻的山崖讓人膽寒。綠色植物,象安神的靈丹,讓人緊張的神經得到舒緩。
有山必有峰,有峰必有松,黃山松無處不在,裝扮著天都峰的每一個角落。嫩綠的迎客松,象安神的靈丹,讓人緊張的神經得到舒緩。
有山必有峰,有峰必有松,黃山松無處不在,裝扮著天都峰的每一個角落。嫩綠的迎客松,象安神的靈丹,讓人緊張的神經得到舒緩。
登上天都峰,雲在身邊遊,與松比為鄰,疑是仙人到。
登上天都峰,雲在身邊遊,與松比為鄰,疑是仙人到。
登上天都峰,雲在身邊遊,與松比為鄰,疑是仙人到。一會是雲霧飄渺,霧溼衣巾。
登上天都峰,雲在身邊遊,與松比為鄰,疑是仙人到。一會是豔陽朗照,朗朗乾坤。
登上天都峰,雲在身邊遊,與松比為鄰,疑是仙人到。松樹偉岸的身姿,成為雲海中的一道風景。
天都峰的登山臺階,古道痕跡明顯。
天都峰的登山臺階,古道痕跡明顯。
在山體上開出的臺階,像恐龍的背脊,成為天都峰一道獨特的景觀。
天都峰一線天隨處可見。
在登山道上休息仰望,頭頂是這樣的,山體壁立,雲天高懸,再無退路。
登山道兩側是這樣的陡峭的山體。山石縫隙中的植物,讓你不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