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的再版書 是每年上海書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12-17 東方網

  當下,大量外國文學圖書引進國內,翻譯市場火熱。翻譯類文學作品中,經典名著譯本長銷不衰,公版書更是再版頻頻。尤其在每年的上海書展上,層出不窮的新書中,文學經典的再版書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標示了閱讀的高度,更是穩健銷售數字的一重保證。所以,在不同出版社的攤位看到一本經典名著擁有五六個中譯本並不算多,有時二三十本也不在話下。與此同時,在一些聚集著文學讀者的網上平臺,外國文學作品的評論幾乎有一半多是衝著翻譯去的。一些譯本被揪出「硬傷」示眾,口碑因此掃地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這似乎加強了這樣的先入之見:經典譯本難再現。

  日磨千字已成奢侈,但譯者的選擇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經典譯本有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從楊絳譯《堂吉訶德》到傅雷譯巴爾扎克,早已成了一再被重述的傳奇。此次上海書展,這兩部經典譯書出的最新版,依然是出自二位老翻譯家的譯本。像這樣的名家名譯叢書,基本還是集中在幾個文學翻譯大社,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

  追根溯源,上世紀80年代後重新包裝出版的三套外國文學經典譯叢(人文社的《世界文學名著文庫》、譯文社的《譯文名著文庫》和譯林的《經典譯林》)構成了名家名譯的豪華方陣。據統計,選入三套譯叢的有近300部作品(重合率近七成),而參與其事的主要翻譯家共76位。

  這批老翻譯家最令人感慨的是對翻譯事業皓首窮經孜孜以求的精神,日磨千字似乎是這個行業的標準參數。即使這樣的精益求精,傅雷直到生命的盡頭,還在回復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的信裡,自陳對幾經修訂的巴爾扎克譯本未能盡責。而楊絳對《堂吉訶德》進行了幾次反覆打磨後,心有戚戚地寄望後來者「能讀一讀最新修訂本」。

  專注於某一作者的翻譯,幾乎是名著名譯的共通之處,也使得傅雷與巴爾扎克、汝龍與契訶夫,草嬰與託爾斯泰,在中文讀者視界裡幾乎成了一一對應的名字。有意思的是,這批老翻譯家中,如傅雷、汝龍那樣專職做翻譯「個體戶」的情況,時至今日在當下這批年輕的譯者裡,開始逐漸蔚然成風,他們中的很多人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學業,文學翻譯對他們而言,更多便是一種個體式的勞動,一種豢養個人愛好的途徑;而以翻譯與創作相長如馮至、穆旦這樣的個例,在長時間淡出讀者視野後,現在也有如黃昱寧這般一邊翻譯小說一邊從事小說創作的青年譯者開始冒頭。

  如今,1949年前接受教育的老一輩譯者大多已過世,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接受大學教育的譯者也逐漸停下了手中的譯筆,這也意味著大多數讀者所認定的「名譯」也都進入了歷史的行列。

  和老一輩譯者不同的是,目前活躍在翻譯界的一批年輕譯者,在對翻譯對象的選擇上顯然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在那個經典譯本頻出的年代,「奉命之作」並不是個例,箇中的遺憾,更不為後人所提及。比如,當年榮如德受命翻譯陀思妥耶夫斯基,卻無緣他的心頭好薩克雷;趙蘿蕤以亨利·詹姆斯為博士研究課題,卻陰差陽錯地翻譯了惠特曼。這樣的事,在過去那個文學翻譯被賦予更多其他意義的時代,是不可避免的。

  法語文學翻譯家周克希從60歲才開始專注翻譯普魯斯特。他幾次和記者提及他的前輩方平先生給他的教益,「方平先生對我說,翻譯就像下圍棋,最先下的那幾個子,意在佔勢。那時候的我已譯了幾本書,聽他這麼說歷時醒悟,可惜的是,為時晚了些。」

  如今出版社在組織重譯現代文學經典時,挑選譯者則更傾向於專家型的譯者,比如《洛麗塔》的重譯請的便是復旦外文系的老教授主萬,而《百年孤獨》的重譯則由北大西語系的後輩範曄擔綱。浸淫高校外文教育的學者,除語言過硬外,致力於某語種、甚至某一家門的文學研究,使得他們在處理文本的互文問題時,能更好地處理文化背景的差異。「尤其是那類特別難的作家,所謂『作家中的作家』,除非花很多年的時間進入他的作品,否則翻譯真是沒辦法掌控的。」

  權威譯者日益稀缺,但翻譯並非今不如昔

  已在有生之年出版個人譯文集的周克希,這次要在書展上推出他個人的全新譯筆談《草色遙看近卻無》。談及名著的翻譯,周克希曾感慨,「以前德語有錢春綺、法語有傅雷,現在這樣的權威譯者,好像很難數出來了。」

  現今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的年輕譯者,從入行之初似乎就註定了與前輩的經歷迥相逕庭。一面是外界關於文學翻譯報酬「見頂」的公論,另一面是他們當中,多有年紀輕輕就譯著等身。他們不再有前幾輩人在動蕩年代火中取慄般的經歷,但他們在跨越文化障礙時也在遭遇著新的漂泊。

  風頭正勁的年輕譯者包慧怡,曾因前兩年出色地翻譯了愛爾蘭作家託賓的多部小說作品引起譯界關注,回想起來她尤其記得,當年在復旦的講堂上,朦朦朧朧間驚聞陸谷孫先生言,「翻譯不到百萬字,休談譯事!」那感覺如一記悶雷,把趴在課桌上聽課的她震醒。如今,這個英文系畢業的女孩又去英國深造古英語課程,期間出版的譯作已破百萬字大關。

  這樣的情況絕不是孤例。如今在豆瓣上建起個人的「譯者」小站的這批80後甚至90後譯者,在日常中經營著自己的多重身份:有的是媒體的專欄作者,有的在文學圈裡以一個筆名走紅,有的甚至是在金融機構裡從事高管工作的金領。有心的讀者把他們的多重身份聯繫了起來,才會發現原來行走在翻譯文字中間的那個人,和在辦公室裡埋頭工作的那個人,是同一個人。

  對於從事翻譯稿費不高的現狀,年輕的這批譯者幾乎都意識到了,「得有其他能保證活下去的辦法,才來翻譯才好」,「而每個人追求的是不同的自我滿足。」翻譯非是單向的經濟回報能夠刺激的,就像當年從數學系半路出家的周克希寧願相信,「總有年輕人因為實在拗不過自己的性子,哪怕稿費那麼低,他還是願意做這個翻譯。」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說如今的翻譯質量「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或說經典重譯是「資源浪費」的質疑未免陷於極端。

  以譯者黃昱寧的觀察來看,隨著時代的發展,譯介作品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懂外語的人也以幾何級數增加,基數大,其中質量不盡如人意的作品自然隨之增加,但要因此認定劣等譯作在譯作總數中所佔的比例,較幾十年前有明顯增加,則有失公允。

  事實上,真正有質量的文學經典的復譯和重版,不是多而是少。充斥市場的名著經典,特別是進入公版的名著恣意汪洋,實質是一種商業行為,離真正意義上的,對名著進行的富有時代意義的復譯相距甚遠。

  黃昱寧認為,「今天文學翻譯面對的對象和讀者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信達雅的標準,尤其是『雅』字,如今該怎麼理解?在讀者對歐式詞彙和語法的寬容度越來越大的今天,『信』和『達』又該制訂怎樣的新標準?每天都在誕生的新詞應該以怎樣的標準和速度引入翻譯才合適?在人工智慧開始介入創意寫作、翻譯的時代,各種翻譯軟體層出不窮,新一代譯者如何看待這種變化,並發揮人工智慧替代不了的獨特價值,似乎還遠沒有答案。」

  相關連結

  世界名著裡那些著名的開篇和結尾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無論經歷怎樣的時代變遷,依然能讓人感受其所蘊含的思想和藝術魅力與當下的人們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而很多文學名著中的第一句話或最後一句話,往往決定了整部著作的高度,它們或將人代入敘述之中,或令人陷入無盡的深思與回味。

  《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儘管好幾十萬人聚居在一小塊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儘管他們肆意把石頭砸進地裡,不讓花草樹木生長;儘管他們除盡剛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燒得煙霧騰騰;儘管他們濫伐樹木,驅逐鳥獸;在城市裡,春天畢竟還是春天。

  《雙城記》查爾斯?狄更斯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很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茶花女》小仲馬

  我認為只有深刻地研究過人,才能創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認真地學習了一種語言才能講它一樣。

  《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

  1801年。我剛剛拜訪過我的房東回來———就是那個將要給我惹麻煩的孤獨的鄰居。

  《日瓦戈醫生》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

  他們走著,不停地走,一面唱著《永誌不忘》,歌聲休止的時候,人們的腳步、馬蹄和微風仿佛接替著唱起這支哀悼的歌。

  《局外人》阿爾貝?加繆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

  《變形記》弗蘭茨?卡夫卡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了不起的蓋茨比》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傑拉德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飄》瑪格麗特?米切爾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D.H.勞倫斯

  現在沒有一條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但是我們卻迂迴前進,或攀援障礙而過。不管天翻地覆,我們都得生活。

  《老人與海》厄尼斯特?海明威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過去了84天,一條魚也沒逮住。

  《情人》瑪格麗特?杜拉斯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的你比年輕時更美,與你年輕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審判》弗蘭茨?卡夫卡

  一定是有人誣陷了約瑟夫·K,因為一天早上,他沒有犯什麼錯,就被捕了。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託爾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相關焦點

  • 江蘇書展十年,一部每年再版發行的「大書」
    ,讓讀者足不出戶即可雲看書、雲購書、雲逛展 ……   走過十年的江蘇書展,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規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攀升,已從曾經以圖書展示展銷為主的 " 書籍賣場 ",發展成為讀書人、寫書人、做書人每年盛夏相約共赴的 " 閱讀嘉年華 "。
  • 2020上海書展丨上海國際文學周十年:向下紮根向外生長
    經過數年精心籌備與策劃,上海國際文學周已經成長為上海書展重要的品牌項目之一。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縱然相隔萬水千山,依然有著千言萬語,人未到,卻阻隔不斷彼此的掛念與惦記。2020上海國際文學周的主題定為「萬水千山」,滬上無數熱愛文學的讀者、作者、學者、組織者們,將共同迎來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十歲生日。
  • 2019上海書展 | 為什麼來書展?他們這麼說——
    講臺另一邊則走上了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專家,向坐在第一排的聾人觀眾分享講座內容。臺下坐著的還有來自寶山區行知中學的學生們,馬上要升高三的小陳去年才從南京搬到上海,第一次參加書展的他充滿期待,「我想去多淘一些經典名著和自己喜歡的名家作品。」
  • 2018上海書展丨上海書展一周後揭幕,今年亮點都在這
    2018年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5日至21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是上海書展舉辦的第15個年頭。8月8日,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來看看,今年書展都有哪些亮點。國際文學周以「旅行的意義」為主題作為上海書展的重要子品牌,由書展組委會和上海市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國際文學周將迎來第8屆。
  • 聞香識書!2019年上海書展倒計時,最全攻略新鮮...
    本文原標題:《聞香識書!2019年上海書展倒計時,最全攻略新鮮出爐!(文末有驚喜)》一個城市舉辦書展,不僅僅為了多賣書,更是為了展現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品味、精神底蘊和人文氣質。還有7天,第十六屆上海書展就要來啦!
  • 上海書展:袁筱一談法國現代文學,探索法語文字世界之美
    8月19日,袁筱一攜書《
  • 「世界學術經典(英文版)」系列圖書上海書展首發
    「世界學術經典(英文版)」系列第一輯書影 (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   本網訊(記者 金鑫) 8月14日,上海譯文出版社 「世界學術經典(英文版)」系列第一輯在上海書展首發。該系列為國內迄今規模最大的用英語全景式展現世界學術經典的巨作,被評論界譽為「真正有學術價值、學術品位和編輯智慧的大書」。
  • 2020上海書展,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磅書單
    2020上海書展 | 人民文學出版社活動一覽表重磅新書莫言《晚熟的人》祝勇「故宮」系列經典套書涵蓋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文學經典,基本能滿足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整個成長過程中的閱讀需要。重量級顧問團隊:邀請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中語會理事長顧之川先生等專家名師作為顧問,叢書權威性更強。
  • 2019上海書展:書香浸潤滿申城
    2019上海書展開幕:「愛書人」相約徜徉「書海」             2019上海書展全天活動200場 「熱」中有「序」              「書香滿城」的樣子,真美!
  • 上海書展:「紙電聲一體化」引領數字閱讀新時代
    在上海書展「網絡文學會客廳」,現實主義網絡文學徵文大賽的紙質書出版首發儀式和影視籤約儀式正在舉行。從2016年開始,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指導、閱文集團主辦的現實主義網絡文學徵文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年,徵集作品超過3萬部,湧現出眾多弘揚正能量、書寫新時代精神的優秀獲獎作品。
  • 上海書展又要來了:理財書養生書一律禁入
    上海書展又要來了:理財書養生書一律禁入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2015-07-24 17:12 來源:澎湃新聞
  • 林少華、李繼宏上海書展發布新書,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8月16—17日,上海書展迎來了林少華、李繼宏這兩位重量級譯者的新書發布會以及3場深度對話,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的魅力。在今年書展限流的背景下,依然有許多讀者來到上海書展現場和鍾書閣書店,更有北京、浙江、江蘇等地讀者特地坐飛機來聽兩位名家的對談。
  • 2016上海書展|中文版「鵜鶘」首次起飛
    「鵜鶘書系」創始於1937年,與企鵝(Penguin)、海雀(Puffin)並稱為企鵝出版社的「吉祥三寶」,在出版業的黃金時期,以「知識」、「非虛構」作為特立獨行的標籤,行走在20世紀的圖書世界。 「'鵜鶘'冬眠了三十年,直到2014年才又重新出版。」
  • 上海書展昨天開幕,高溫難掩讀者熱情-VR體驗、聽書……每年都來,總...
    早晨八點半,上海展覽中心的各個入口就已經人頭攢動,不少觀眾戴著遮陽帽,拿著扇子,不時和身旁的家人、朋友交流自己想去看的書籍。來自徐匯區的龔先生,早上8:00就來到了現場,這位76歲的老人說:「我每年都來書展,看看有哪些好的書,一年都沒有落下過。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地來看看開幕式,來之前我還在電視上和網上查了相關信息。」
  • 我與書展的故事|上海書展,每年都要有所進步
    從某種角度來看,「上海書展」這張文化名片正是由千百萬讀者共同打造而成的,他們是這場文化盛會的主角。上海書展彰顯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中國近現代出版業的發祥地和出版中心,如今也佔據著半壁江山。記得首屆上海書展曾以四幅大型油畫展示張元濟、鄒韜奮、魯迅、巴金等中國近現代出版界的巨匠,展示出版界滄桑歲月和文化積澱,折射了上海出版的內在力量。
  • 2020上海書展:這裡有童心和魔法
    每年上海書展,序館旁的陳伯吹童書屋是最受孩子歡迎的地方。作為「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一項重要的品牌活動,2015年起,陳伯吹童書屋連續六年亮相上海書展。今年,童書屋以「童心、夢想、創意」為關鍵詞,緊扣上海書展「安全、出彩」的目標,制定了專門的對外開放工作規範。
  • 網絡文學參與上海書展,閱文展現「未來閱讀」無限可能
    網絡文學參與上海書展,閱文展現「未來閱讀」無限可能 澎湃訊 2020-08-12 17:59 來源:澎湃新聞
  • 2019上海書展開幕:「愛書人」相約徜徉「書海」
    2019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14日拉開帷幕。500多家出版社、16萬餘種精品圖書在上海展覽中心「匯書成海」,迎來大批讀者共赴這場「書香之約」,逛展「淘書」不亦樂乎。  「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步入序館長廊,本屆上海書展特別設立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辭書成就展」映入眼帘。
  • 2019上海書展火熱進行中
    深圳特區報訊(駐滬記者 匡彧)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正在火熱進行中,書香飄蕩全城,各種精彩活動依序展開。 今年是第十六屆上海書展。除23000平方米的上海展覽中心主會場,全市各處還設立超過100個分會場。
  • 2010年上海書展基本情況簡介
    通過書展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服務,為全國服務,實現「圖書,使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激活上海乃至全國出版業的潛力,培育市民愛書、讀書、尚書的良好氛圍,展示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進一步提升上海書展的社會影響、文化品位和經濟效益,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服務。上海書展每年8月中旬舉行,已成功舉辦了六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