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聽說,一名村幹部的違紀案例被放到紀委網站上通報曝光。該村幹部得知後,便打電話給紀委的同志,想讓撤下通報。他還辯稱自己是不小心犯錯,在網上被點名通報,感覺丟了「面子」。(4月1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你這樣做,讓我很沒面子」、「丟了面子,我沒臉見人了」。諸如此類關於「面子」的話語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俗話說得好:人要臉,樹要皮。一個在乎「面子」的人往往很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溢美之詞飽受歡迎,批評話語則深惡痛絕,感覺丟了「面子」。
說來該村幹部挺矛盾的。既然天生是一個愛面子的主,理應看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言一行都應該謹慎而為,稍有不慎,說錯話、做錯事,就會損壞自身形象,丟了所謂的面子。要不然,既然踩了紅線、觸了底線,就要放下所謂的「面子」,勇敢的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相應的後果,坦然面對紀委的點名通報、問責處理。
一次點名通報就是一次警鐘長鳴。法紀面前,人人平等。對違紀黨員幹部點名通報、酌情處理是各級黨組織「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工作舉措之一,其目的是為了敲響警鐘、觸動內心,深刻反省,從而勉勵其知錯能改,遵規守紀,乾淨幹事,早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並非是誰和誰過不去,誰要誰丟了「面子」。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正視錯誤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要正確理解紀委部門「嚴是愛,寬是害,嚴管就是厚愛」的良苦用心,正確看待掛網點名通報的言外之意,倘若把嚴管當成「鐐銬」,把厚愛看成「束縛」,小錯不糾、小害不管,放任自流,任其蔓延,最後等待自己的不僅僅是點名通報,甚至有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深刻認識到通報曝光背後的「挽留之意」,才能從思想認識上做到認真悔改。
知錯能改才能找回「面子」。一方面,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點名通報為契機,黨紀國法為標準,認真給自己的思想、作風、紀律、行為等方面來一個「清除」、「排查」,思想鬆懈,精神「缺鈣」的要及時「補鈣」,紀律作風鬆弛的要繃緊紀律作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行為失範的要對標先進標準,對照黨紀國法,及時改之。另一方面要夯實「裡子」。打鐵還需自身硬,裡子不硬何談「面子」。要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不懈加強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等知識的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築牢思想之基,提高自身素養,提高拒腐防變的「免疫力」,讓「裡子」堅不可破。除此之外,還要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遵紀律、守規矩,多幹實事好事,做到群眾滿意,得到群眾認可,才能真正找回失去的「面子」。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村幹部唯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帶頭嚴守紀律,帶頭真抓實幹,帶頭攻堅克難,帶頭脫貧致富,才能不丟「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