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茨是一個猶太裔的商人,哈佛本科,斯坦福理論物理碩士。他試圖獲得共和黨1994年加州州長競選的黨內提名但沒有成功,但當時他獲得了34.3%的選票,被人笑稱為「物理學書呆子的競選」。他寫於2012年的這篇38頁長文《美國任人唯賢的神話》(TheMyth of American Meritocracy)在美國教育界如同重磅炸彈,其翔實的資料(有120處引文)和嚴密的邏輯使得他的論點極難被反駁。他甚至在論述中逐一討論了反方論點和論據,讓人更難以挑戰他的論述。
可惜的是,這樣的真知灼見不能為今天的主流媒體所容,這篇文章很快就「沉下去」了。他這篇文章的篇幅如此之大,以至於連華裔家長也沒幾個讀完。
原文閱讀:http://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articles/the-myth-of-american-meritocracy/
常春藤錄取制度的時代背景
作者在第一頁就點明了整個問題的大背景:今日美國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中產階級每況愈下。在這種向上流動性大減,「勝者全拿」的社會裡,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進入常春藤名校是保證子女將來有出息的唯一道路。
美國社會頂層的1%人口佔有了35.4%的財富,前5%的人口佔有了63.1%的社會財富,剩下的95%民眾只有36.9%的社會財富。
昂茨無情地揭開了美國常春藤名校錄取程序的老底,設計出這種獨特的的超複雜和充滿主觀因素的錄取程序(uniquely complex and subjective system)的最初動機是:解決常春藤名校裡猶太人太多的問題。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掌控著常青藤聯盟的美國東北地區盎格魯撒克遜人企圖削減不斷增長的猶太人學生,所以發明了這套號稱考慮多方麵條件的錄取制度以方便把猶太學生的比例限制在百分之十五以內。
其實這種制度的深層秘密並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基於學習成績的錄取制度本身就談不上是什麼優越的制度,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公平透明。哈佛大學在二十年代年引入的這套複雜,充滿主觀因素的錄取制度最妙之處就在於完全失去透明性,你很難直接對比兩個學生,而校方就可以一手遮天,一方面把猶太裔學生數目限制在一定比例下,一方面臉否認自己有任何歧視性政策。
猶太人社團如何打破這種歧視的呢?
作者說的很直白:二戰之後,猶太社團通過自己在政治和媒體的勢力不斷給常青藤聯盟學校壓力,因為此時猶太社團幾乎接管了美國的主流媒體,所有三大電視網,九個好萊塢製片廠中的八家,很多大報社,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被其控制。而掌握了權力的勝利果實如此甜蜜:1965年耶魯更換了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第二年,猶太裔學生數量翻番。
恰恰相反的是,在電影電視電臺和出版物上亞裔目前還沒有一席之地,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主流媒體不報導的事情就不存在,因此亞裔被歧視的行為也不會被美國主流階層所認知。
亞裔成為新的「猶太人」,成為被歧視的新目標。
數據顯示白人學生的SAT平均分比非洲裔美國人要高出310分(滿分1600分),但亞洲裔學生盡然要比白人平均分高出140分,這其中的差異體現出了對非洲裔的照顧但卻很難解釋亞裔和白人之間的分差。
過去二十年裡,亞裔的人口中18歲到21歲年齡段人口(上圖虛線)大幅增長,於是錄取時不考慮種族因素的加州理工的亞裔學生比例也隨之增長。但是所有八所常春藤名校(八條實線)的亞裔比例都被穩穩地控制在15%-20%之間。
作者用大量數據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今天猶太裔學生學術成績不但遠不如亞裔,連非猶太裔的白人學生也不及。哈佛大學錄取的新生中45%是白人,而猶太裔學生高達25%,也就是非猶太裔學生只有20%。而實際上只佔總人口2.1%的猶太裔學生的學術成績不如非猶太裔的白人學生,離亞裔差得就更遠了,但是他們已然佔領了常青藤院校的大部分名額。
猶太學生的學術成績的下降歸根到底是因為新一代的猶太裔學生已經失去了父輩以及祖父輩的學習動力,二戰之後的一批傑出的猶太裔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和律師們如果知道自己的子孫後代如此不思進取,應該會後悔之前的努力。作者同時指出因為蘇聯的解體也帶來一波好學的新猶太移民,否則猶太學生群體的學術成績還要更低。
他極其傷感地指出:幾十年前,當一流高中生中25%是猶太裔的情況下,猶太裔佔據25%的常春藤蓆位是非常合理的。如今猶太裔在一流高中生的比例已經跌到了6%,可是猶太裔學生在常春藤大學中的比例還略有增加。
我覺得耐人尋味的是,抨擊現行體制的昂茨(RonUnz)和訴訟現行體制的布魯姆(EdwardBlum)都是猶太裔,難道他們都是我們常說的「自恨」類型麼?當然不是,他們反對現行體制因為他們看出現行體制是不可持續和損害美國的長遠利益的。
本文編譯之《The Myth of American Meritocracy-How corrupt are Ivy League admissions?》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