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是許多動作的發力基點,在日常生活、工作、運動中往往容易勞損,甚至受傷,進而出現腰痛症狀。那麼,腰痛分哪幾類呢?該如何就醫呢?緩解腰痛又有哪些方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類腰痛最常見
急性腰部扭傷。多見於青壯年,就是「腰閃了」。如果扭傷嚴重,當時會出現持續性疼痛,次日加劇;如果輕微扭傷,當時可能沒有明顯疼痛,次日加重。受傷後,腰部活動明顯受限,咳嗽、噴嚏、腰部用力時疼痛加劇,休息、服用一般止痛藥不能緩解。
這種扭傷重在預防,如果不慎扭傷,一定要重視,以免演變成慢性腰痛。
腰肌勞損(腰肌筋膜炎)。主要是腰部肌肉及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如果急性期沒有徹底治療而轉入慢性,會留下後遺症。
由於腰部受到反覆勞損、長期固定姿勢、風寒等不良刺激,可出現持續或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在勞累或受寒後加重,休息或保暖後可減輕。緩解這種腰痛可按壓疼痛部位;但急性腰部扭傷後,按壓疼痛部位會使症狀加劇。
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常發生於青、中年,男性多於女性,部分老年患者也可發病,常伴隨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咳嗽、噴嚏、大便等動作會使疼痛加劇。病程過久還會出現小腿外側、足背皮膚麻木,嚴重時可出現會陰區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癱瘓症狀。
炎性腰背痛。這種腰背痛往往發生在40歲前;發病緩慢;晨起較明顯,很少突發腰疼;休息並不能改善症狀,活動後反而減輕;晚上比白天明顯,多是下半夜痛;常會屁股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炎性腰背痛,且症狀持續3個月或以上,儘快去風溼免疫科就醫。
骨質疏鬆症也會引起腰痛;十二指腸潰瘍、胰腺炎會引起腰部放射性疼痛;泌尿系統感染、腎臟結石、婦科炎症、經期緊張也會引起腰痛。
腰痛了,應該如何去就醫
你的腰痛症狀是怎樣的?
腰痛的人,首先應該注意自己的腰痛是怎麼發生的,有無扭傷史,腰部有沒有受涼、受潮等情況,必要時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到醫院後,要向醫生講清腰痛的部位和性質。比如是單純腰痛還是合併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串痛),有沒有伴隨下肢的麻木。是不是行走一段以後會出現下肢酸痛、乏力,無法繼續行走,休息一會兒又可以繼續行走(間歇性跛行)。以前有無類似腰痛的發作等。
醫生會根據患者講的病史做一些必要的物理檢查,以便查清腰痛的原因。若懷疑腰椎有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等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到底要不要拍個片子呢?
國外相關指南中是這樣說的:
「在最初的4周~6周內進行影像學檢查並無必要,除非合併有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異常或者高度懷疑系統性疾病(如脊柱腫瘤、感染)。如果4周~6周後症狀無明顯改善,一般做一個腰椎正側位X線平片就足夠了。」
「對於脊柱感染、腫瘤、椎間盤疾病和椎管狹窄來說,CT與核磁共振(MRI)相比X線平片更加敏感,但是有50%以上的椎間盤膨出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無症狀的椎間盤突出也並不少見,相比而言,椎間盤脫出的診斷價值更大。CT與核磁共振(MRI)的指徵包括進行性的神經功能障礙、高度懷疑脊柱腫瘤或者感染、12周後仍有持續性腰背痛。」
問診+查體+X線,搞定大部分問題
腰背痛非常常見,但多數情況下,經過適當的休息或者輔以一些藥物、按摩等治療就可以得到緩解,只有少數患者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脊柱疾病非常重要,但仍然要在必要性、費用和放射性損害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一般情況下,腰痛患者經過醫生的問診、查體,輔以X線檢查,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即便如此,也不要隨便應用腰椎X線片檢查。
當然,我國全科醫生體系尚不完備,如果醫生不能確保方便地隨訪患者,就有可能會傾向於應用更多的X線檢查以避免漏診、誤診的情況。
CT、核磁共振一定更好嗎?
腰椎CT和核磁共振儘管理論上更加先進,在患者眼裡是「更好的」檢查,但實際上X線平片可以提供很好的基礎信息,在反映脊柱序列等方面反而更有優勢。作為患者而言,要擺脫「貴的就是好的」這樣的誤區,聽醫生的建議,選擇合理的檢查項目。
而且,腰椎CT的放射線暴露要高出X線片許多。從放射線暴露的角度來看,腰椎CT大於腰椎X線平片。
如果做完X線平片後,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以選擇核磁共振。腰椎核磁共振沒有放射線的暴露,所以從減少放射線損傷的角度來看,腰椎X線平片+核磁共振是一個不錯的組合。
但是,腰椎CT在顯示骨性病變的時候優於核磁共振,在制定手術計劃時也需要參考腰椎CT(例如CT在顯示椎間盤鈣化方面優於核磁共振),建議有選擇地應用腰椎CT。
片子查出問題,不一定就有病
在此要提醒大家,影像學上的腰椎間盤突出不代表腰椎間盤突出症,如同指南裡面提到的,超過50%的腰椎間盤膨出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也不在少數。
因此,不要在CT、核磁共振上一發現腰椎間盤突出,就戴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帽子,一定要結合症狀、查體才能做出上述診斷。
這幾個拉伸動作緩解腰痛
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結合力量訓練和有氧鍛鍊的基礎上,每周再做2~3次拉伸練習,可有效預防和緩解腰痛。
嬰兒式。俯臥,雙手和雙膝著地;雙手位於肩膀正下方,膝蓋位於臀部正下方;雙臂儘量向前伸直、伸遠;臀部緩慢向腳後跟的方向坐下,頭和胸部垂下;保持此姿勢20~30秒鐘。若感覺拉伸幅度過大,可在腹部下面放個小枕頭。
仰臥扭轉。仰臥,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在地面上;雙臂向身體兩側伸展,呈「T」字型;肩膀貼於地面,輕輕將雙膝向身體一側轉動,頭部轉向另一側,保持此姿勢20~30秒鐘,復原,換身體另一側做同樣的動作。
膝靠胸拉伸。仰臥,雙膝彎曲,雙手環抱於膝蓋骨下方,然後慢慢將雙膝靠向胸部,並保持此姿勢20~30秒。
仰臥4字拉伸。仰臥,雙膝彎曲,雙腳平放在地面上;抬起右腿,彎曲右腳,把左腳踝橫跨在右側大腿上,雙手抱住右側膝蓋;保持此姿勢10~15秒鐘,然後換身體另一側做同樣的動作。
橋式。仰臥,雙膝彎曲,雙腳分開與臀同寬;雙腳用力按壓地面,抬起臀部,並保持此姿勢20~30秒鐘。
這樣做緩解下腰痛
胖人的肚子像個實心球,拽著上半身向前向下拉,骨盆、腰椎被迫前傾,腰骶周圍的筋骨、肉長期負重容易勞損。久坐一族長時間保持屈髖,腰骶內的髂(qià)腰肌等肌群最緊張,拽著骨盆和腰椎,時間久了腰骶容易酸脹、損傷。有這類問題者不妨練練腰腹深層導引。
平躺在床上,兩臂向兩側伸展,最好能抓住床邊。屈腿提膝,收在腹前,保持這個姿勢穩住。然後向右側轉腰胯,軀幹固定不動,右腿觸床,向右側抻拉腰骶,略停2秒,左右來回做10次,提膝收腿狀態不要變。接下來,屈膝收腿狀態下做繞環,提膝從左側經胸腹繞到右側,再把腿向前下方伸直,為1次。接著,提膝收腿反覆繞環,左右各5周。最後,把腿完全伸直,從前下經左側過胸腹繞到右側(如圖4),再到前下,左右各繞5圈。
這套導引包括抻筋、練肉和正骨,能放鬆和鍛鍊腰骶深層筋肉,比按摩效果好。軀幹固定,左右提膝側轉腰胯時,會感覺腰骶內有抻拉感。屈膝和直腿繞環時幅度要大,讓筋骨充分抻拉,能聽到腰骶內有咯嘣咯嘣的響聲,這是勞累了一天的筋骨終於各就各位了。剛開始練時,由於深層筋肉虛弱,會感覺很累,可以循序漸進練習。
腰痛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
對於慢性腰痛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良好的坐姿,儘量選擇高矮合適的椅子,並保持良好的脊柱正常生理曲度,避免長時間坐沙發、小矮凳等。
2.不要久坐,一般30分鐘~40分鐘要起來活動一下,放鬆一下緊張的肌肉,做一些伸伸懶腰,屈伸、側彎腰部等動作。
3.睡覺選擇硬床,上面鋪上合適厚度的軟墊,這樣睡眠時脊柱也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曲度,讓肌肉、韌帶等結構在睡眠時得到放鬆。太軟的床會使腰部塌陷進去,睡覺時無法保持良好的腰前凸,就會使腰背部的肌肉處於拉長、緊張的狀態,睡醒後會覺得腰酸背痛。
4.避免腰背部受涼、受潮。
5.平時搬東西時注意做好準備,可以適當地熱身,不要突然用力搬重物,先適當下蹲後再搬東西可以減少腰部的負荷。
6.堅持腰背肌的專門鍛鍊。
7.加強鍛鍊,不要出門就坐車,回家就躺在沙發上。通過積極的鍛鍊,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尤其利於腰背部肌肉代謝產物的排出。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肌肉痙攣、血液循環不良,就容易導致代謝產物淤積引起無菌性炎症,從而出現疼痛。
文章來源 | 人民網健康
值班編輯 | 李冰瑩
文稿審核 | 張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