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考我有個親戚踩著提檔線去了天津大學。升學宴上他們興高採烈的談著自己的心得,說自己什麼材料都沒看,就自己冒懵報的,一分都沒浪費!比那些報考機構報的還好。我就笑笑沒說話,開學兩個月之後他們家孩子退學了。因為他本來是奔著海洋工程的,最後服從調劑去食品科學與工程。本來想振興國家海洋武器裝備的,結果讓他去學了食品安全,每天都是化學課,讓他特別崩潰。也就是踩了提檔線的他,去了一個自己極其不喜歡的專業。
1998年到2005年中國的大學有過一次合併的浪潮。比如:浙江大學是由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和杭州大學四校合併而成的。如果我們不了解它的前生今世,就不知道它哪個專業好。很可能你以為你去了天堂,實際上是去了「地獄」。
這個「地獄」不是說專業不好,而是孩子是不是適合。張雪峰老師曾經在鄭州大學學水利工程,隔壁有個專業叫地理信息系統。他上大學時,孩子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專業是學習測繪,也就是畫地圖。可是主修什麼科目,還是不甚了了。也許我們會往地理上考慮,但實際上在大一大二他們主修的是C++編程。本以為要去了解祖國的山川江河,最後對著電腦研究一堆英文字母和數字,你真的會喜歡嗎?
院校合併以後,只看學校的名字已經無法了解這個學校了。有一年張雪峰因為講課的時候言語失當,被學校要求道歉。實際上,他說的都是真實的案例。西南大學有農學院,也有師範。一個孩子的志願本來是當一名教師,結果服從調劑,去學了「母豬的產後護理」。不是母豬產後護理就比教師差,而是孩子志不在此。
河南科技大學,看名字根本不知道他有什麼專業,擅長什麼專業。踩著提檔線進入學校意味著,去的一定是這個學校最差的專業,沒人上的專業。服從了調劑,意味著我們自己不能決定,也不知道最後會去哪個專業。
選專業就像是結婚,不了解院校和專業去想當然,就像是閃婚。閃婚也有幸福的,但是大部分都會因為當時不夠了解,才使得婚姻生活一地雞毛,痛苦不堪。
張雪峰老師的高考志願填報課裡舉了自己親身的例子。當時他高考比一本線高了12分,自己也不知道應該去報一個最不好的一本,還是比較好的二本。他想報一個差不多的一本,衝一把,再報一個非常不錯的二本。但是這麼想是錯的,更是矛盾的。
我們不了解學校,怎麼知道學校的好壞呢?還有一本、二本的,根本就不是決定學校好壞的標準。甚至985和211也不一定就是選學校的標準。因為同樣一所學校,在有的省份是一本,有的省份就是二本。張老師當年去的鄭州大學在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本,只有在黑龍江是二本。
再舉一個例子,安徽建築工程大學是安徽省土木建築排名第二的學校,畢業非常好找工作,薪水也不錯。但是它不是211。青海大學是211大學,但是紮根青海,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嗎?青海相比安徽,它確實不夠發達。報一個好的志願,看專業,看發展,看城市,看學校。再結合孩子自身的情況,是一個有機的組合。所以前提就是,我們需要了解大學,了解專業。
我們了解張雪峰老師是因為他著名的網絡視頻「7分鐘解決34所大學」。我們說他是德雲社畢業的,他能把985,211講成貫口,能把身邊的好多例子講成段子。之所以能對這些大學如數家珍,是因為他親身走遍了中國所有的大學,對每一所大學的每一個專業都了如指掌。用他自己的話說:「中國鳥不拉屎的地方他都去L過S。」
他熟悉院校,熟悉專業,更熟悉高考的家庭,選專業是給孩子選一個未來。選好了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