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比母愛更加偉大了。她仿佛一直在犧牲,在奉獻。
下面九首關於母愛的詩,更是充滿了感動。
《遊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遊子吟》幾乎是家喻戶曉,一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道盡了母親的慈愛。
《歲暮到家》 蔣士銓愛子心無盡, 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 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嘆風塵。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這大概是每位有子在外的母親共同的感受,所以才有了網上被媽媽塞滿了的後備箱。
《別老母》清·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如果有孩子出門在外,母親的心會是怎麼的牽掛?
《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母親,或許是天下最為辛勞的身份。
《送母回鄉》唐·李商隱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小時候,如果生病,不眠不休的那個人一定是母親。長大後,卻要將臥病的母親送還鄉裡。這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慈烏夜啼》唐·白居易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子欲養而親不待」,所有的孝順都要趁早。
《西上辭母墳》唐·陳去疾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在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大概就是母親的聲聲叮囑吧。
《思母》唐·與恭霜隕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母親在,就會有一束目光是看向你的,那是世間最溫柔的目光。
《十五》宋·王安石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孩子思念母親,總是有感而發,而母親思念孩子,卻是無時無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