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下現在東南亞華人基本上是19世紀到20世紀移民過去的,本文所說的是指明清時期的東南亞華人情況,先在這裡聲明一下以免讀者看的不是自己想看的部分。
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華人,它們從百年或者幾百年前來到海外從此就在那裡定居下來,這些人大部是19世紀中期以後移居海外的,數量龐大,以福建廣東等地人為主。在《唐人街》探案當中看到其中大部分都是華人並非是電影出了常識性錯誤而是泰國華人確實很多,是世界上華人與當地人融合最成功的國家。1975年臺灣僑委會統計的數字是三百六是多萬人,佔泰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八,其中大部分是潮汕人。在我們眼中東南亞華人幾乎是成功的代名詞,他們的經濟實力雄厚,在新加坡百分之七十的中小企業都是華人開的。何以知世是寫明史的,近代移民我就不說了以免誤導大家所以主要講講明朝海禁與移民的關係。
華人是怎麼走出去的?
移居海外首先要出海才行,而在古代海貿發達的就是福建,其次是浙江、廣東(廣東人的出海在19世紀以前遠遠不及福建人)其實中國沿海靠海的地方不少但是福建人能夠在海上殺出來一天生路其實也是逼的。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福建看看周圍自己兄弟們,湖南有洞庭湖平原、江西有潘陽湖平原、再往北湖北有雲夢平原、安徽更是到處都是平原,浙江也有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再看看自己都是些石頭塊子,只好搞點副業了,還好靠海所以能夠打打魚啥的勉強養家餬口,後來做海貿才漸漸的發達起來,所以說福建人出去討生活倒是被逼出來的。
為了銀子奔波,銀本位的確立讓商人更加瘋狂
開海能夠增加收入但是明清兩朝的海禁宗室反反覆覆的倒是把人折磨的不行。明朝洪武年間就是來回的開海禁海,朱元璋開國時本來在寧波、泉州、廣州設有市舶司來管理對外海上貿易又在洪武七年關閉了這幾個市舶司,三令五申不準與外國做生意甚至把山東沿海居民內遷。永樂年間派鄭和下西洋揚國威萬國來朝,此時的明朝造船業很發達但是同樣也是海禁的,各國來明朝都是朝貢貿易而不是私人貿易,到了嘉靖時期明朝因為倭寇更是猖獗海禁也尤為嚴厲。在洪武到嘉靖時期海禁的嚴厲程度並不相同,有時松有時緊,而華人移居海外主要是從隆慶以後開始的。
隆慶皇帝認為堵不如疏於是允許海貿史稱隆慶開關,這是明朝第一次允許民間海貿。隆慶開關到明朝滅亡的這段時間史學界普偏認為世界當時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銀流入中國,可見當時海貿的發達程度,而這也導致了福建、廣東浙江在這期間迅速的富裕起來,蘇杭地區的絲織品從廣州出發經澳門呂宋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運往世界各地。明朝末期北方的動亂也未曾影響到南方的經濟就是因為海貿發達。
鄭芝龍本是東南沿海的大海盜,他把持著南中國海到渤海的海上貿易權,無論是西班牙人還是葡萄牙人都要看他的臉色由此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在南明時他便能夠扶持隆武皇帝在南方建立隆武政權可見他的財力雄厚。
在明朝或者說萬曆以前中國並沒有建立起銀本位體系,因為中國並不是個產銀國產量甚至不如日本,如果根據課銀計算從明初到正德十五年全國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但是隆慶開關以後大量白銀流入以億萬計,有充足的白銀才能讓張居正改革中使用銀本位作為貨幣體系基礎。建立了銀本位之後全國對於白銀都是瘋狂渴求的,比如那個視財如命的萬曆皇帝到全國到處搜刮,但是萬曆所得可能不如大海商一年都收入。
明朝末期數十萬身家的商人就有很多了,非十萬不稱富。數十萬隻是中等富裕而百萬才是真的富裕,這點從官員的收入也能夠看得出來,萬曆以前官員登門拜訪大學士也只是百兩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到了天啟年間家裡有幾十萬銀子的就比比皆是了。銀子多了所以物價上升了,但是老百姓的手中卻沒有銀子富的不是他們所以導致農民更快的破產。這導致了商人地位的提升,誰不愛錢呢?萬曆皇帝還想盡辦法搜刮呢,所以很多大商人都在海外建立了據點,到了明末動亂南方也不穩定就舉家逃亡了。
外國的僱傭
葡萄牙勾結明朝地方官府以晾曬貨物的名義佔據了澳門,此後澳門成為中國商品出海的中途站,葡萄牙人由此獲得巨大利潤,葡萄牙的鄰居西班牙就眼紅了在呂宋建立了屬於西班牙的港口。當時的呂宋還是比較落後的甚至連人煙都比較少,為了建設馬尼拉港僱傭大量嫻熟的中國工人,後來馬尼拉成為了中國和美洲交易的中轉站,墨西哥的船滿載白銀中國船則帶著絲織品、茶葉、瓷器等等雙方來到馬尼拉交易。以前海貿發達也是相對而言的,對於現在來說還是很落後的,可能一家先到另一家還沒到,而且經過長途跋涉也需要在當地休整,往來都是有錢人自然也不伶嗇,呂宋的經濟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對外貿易的利潤有多高呢?把中國的絲綢販賣到美洲可以得到百分之一千的利潤,這個利潤甚至比販賣到日本還要高。馬克思說: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絞死的危險。這樣高額的利潤讓福建商人紛至沓來。隆慶四年時馬尼拉只有四十多名華人但是到了十六世紀就是年代馬尼拉華人就有兩萬人,而西班牙人加上駐軍也只有兩千人。而這樣的情況下並非只是在呂宋存在,東南亞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尋找白銀的中國人。
被困在海外的華人
其實中國一直都有落葉歸根的想法,即使現在依然存在這樣的想法那麼古代這種思想應當是更嚴重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回國呢?賺錢不就是為了衣錦還鄉嗎?可能是因為他們回不來了。
一方面是因為剔發令。明朝末年政局動蕩,清朝入關統一了天下,要知道清朝是要剃頭髮留辮子的,而很多人不願意剃髮又或者躲避戰亂逃出海了。清朝的剃髮令是讓當時的人們無法接受的,本來清軍滅了大順滅了弘光都沒費大力氣,多爾袞都以為天下已經到了傳檄而定的地步了,大將軍多鐸都從南京回到北京悠閒地避暑休整了,但是因為剃髮令各地奮起反抗,原先投降的將領有一些也重新反叛。
李自成餘部本想歸降清軍但是因為就剃髮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所以大順也反抗清軍,又有大西軍李定國、孫可望等幫助南明,清軍大好局勢甚至差點完了,若不是南明內部人心不齊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號令四方的人都要打回南京去了,如果沒有剃髮令南明不可能多堅持十幾年,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明朝末年人民對於剃髮令有多麼的反對了,所以有很多人逃亡之後就不再願意回國。
另一方面就是海禁。順治的時候為了對付鄭成功就是海禁的,把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裡到五十裡,福建浙江深受其害,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收復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實行開海令,開海的範圍比隆慶還大,本來很多海商幹得好好的,銀子賺得好好的後來居然又有了南洋海禁,自開海以後每年造船出海者千餘回來的只有十之五六,政府擔心這些人每年出海萬一以後逐漸不回來會形成政權危害清朝的統治於是有了康熙五十六年的南洋海禁不過不禁東西二洋。
雍正五年復開南洋但是出海者三年之內必須回來然不然就別回來了。乾隆喜歡下江南看到往來的外國客商對於清朝不安全以後才慢慢的開始真的閉關鎖國。乾隆號稱十全老人真的有些誇大了,雍正在清朝的地位實在卻是被大眾低估了。
就這樣在來來回回的海禁中大量人口滯留在東南亞,他們不敢回國又得不到自己國家的保護,而這些人又很有錢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嫉恨,因此甚至在當時海外出現了屠殺華人的現象,只能說可惜、可嘆、可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