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裡,氣是一種特有東西,而西方文化裡沒有。
周易講陰陽二氣,道德經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孟子說他善養浩然之氣。
幾千年下來,中國人身上,帶上這樣或那樣的氣,有了這樣或那樣氣的故事。
故事1,佛氣店員嚇傻劫匪
佛,不爭,空即色,色即空。
6月24日晨,臺灣新北一超市
一男子持刀進來:你把錢櫃打開,我要搶劫。
店員:哦,我只是一個打工的。搶劫,不要啦!
劫匪:你不怕!我拿刀!
店員退後兩步,說:你自己來拿好不好?拿完你就離開?
劫匪: 呃,這……
店員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劫匪:這,呃……
100秒後,有顧客進超市。
見有人來,劫匪往店外走,店員對他再鞠一躬,說:記得好好工作哦!
佛氣,就是淡定。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男有佛氣,女也有佛氣。
3月1日早上,廣東潮州市,洪女士到銀行ATM室存款。
「呯」,一男子進來,把門關上,緊緊站在洪女士後面,隨後一把菜刀抵到她腰上。
「給我拿3000!」
洪女士一愣,心想:我手裡有8000,他要3000,這數對不上啊。
洪女士說:我沒錢,我沒有那麼多錢,你不能拿我的錢……要不,你少要一點?
男子:沒辦法,2000。
「能不能再少點,1000?」
「不行。不能再少了……」
洪女士:2000!(成交!)
同樣的場景,放在西方文化之下,可能是店主持槍,擊斃劫匪。
不爭就是爭。新北和潮州市的劫匪,隨後被警方抓獲。
故事2,義氣兄弟感動盜賊
生我所欲,義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
古人的故事,其實比今人更精彩。
兄肥弟瘦的成語故事,講的是中國人的義氣。
《後漢書·趙孝傳》說: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並放之。
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當時王莽暴政)盜賊蜂起,天下大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趙孝的弟弟趙禮,被盜賊掠去,趙孝為救弟弟,把自己綁上到盜賊所居之處,對盜賊說:「弟弟趙禮身瘦,不如我肥胖,請你們烹我吧。」
盜賊被趙孝的義氣所感動,立刻釋放了趙禮。
盜賊之所以驚,是因為趙孝身上的義氣。
這個故事,還有續集。
在放趙孝的時候,盜賊有條件。因為盜賊也餓,要求趙孝回去後,給他們送糧食。
趙孝也答應了,但回家之後,張羅一圈,沒弄到。
這哥們,居然又跑到盜賊那去了,實話實說:「糧食沒搞到,還是烹了我吧!"
盜賊不忍心,還是把他放了。
(盜賊頭目:一筆寫不出兩個義字,我們做事,也是有底線的。)
義氣,只為他人爭,不為自己爭。
故事3,俠氣英豪快意恩仇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儒生在廟堂之上,俠士在江湖之中,一文一武,以勇為榮,以怯為恥。
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解決不了的事情,俠士用刀劍來解決。
墨家,是最早的俠門宗派。
最早的、有記錄的大俠,是曹沫。
曹沫拿匕首劫持了齊桓公。桓公問:你想幹哈?
曹沫說:你們齊國總欺負咱魯國,現在咱日子過不下去了,你看著辦吧。
桓公說:有這事?你們早說啊,我都不知道。把我們以前佔你們的地盤,都還給你們吧。多大點事,用得著這樣嘛?
曹沫扔下匕首,神色不變,仍然把桓公當老大哥一樣恭敬著。
古代的荊軻、聶政,近代的秋瑾、梁啓超,無不是俠氣滿滿之士。
以他們為原型,金庸和古龍創作的武俠小說,已成為中國文化獨有的IP。
俠氣,就是以戰爭的方式,達到和平,以爭達到不爭。
故事4,涼氣群眾吃瓜起鬨
氣,不全是好的,也分陰陽,也論正邪。
今年6月,甘肅和江蘇,發生兩起女孩跳樓事件。
圍觀群眾不僅鼓掌歡呼,而且拿強光燈刺激跳樓者,在朋友圈裡發各種評論。
他們,頭上冒的是人性的涼氣,把他人的悲劇,當成自己的喜劇來看。
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這話說的有些絕對,但崖山之後、明亡之後,中華大地的義氣、俠氣,不如漢唐濃烈,卻是不爭的事實。
縱是近現代的英雄們,「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但圍觀群眾身上的奴氣、涼氣仍然深重,仍如碧濤滾滾。
涼氣,只爭自己,不爭他人。
佛氣,義氣,俠氣,涼氣,都是一種爭。
區別是怎麼爭,為誰爭。
佛氣,義氣,俠氣,涼氣,你身上,哪個氣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