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系列期刊去年論文超三成來自亞太—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唐鳳)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出版的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NPI)」顯示:2013年,亞太地區研究人員在《自然》品牌18 大主要研究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為1371,佔總量的31%,比2012年增加了3%。增刊編輯指出,「該地區將繼續成為質量研究產出增長的引擎」。

 

中國在亞太地區科學界的主導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增刊編輯預測,中國「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NPI 的首要貢獻者」。2013 年,中國科學院首次將日本東京大學擠下 NPI 學術機構排名榜首。中國科學家也一路高歌猛進,他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遠多於日本或亞太地區任何其他國家/地區的同行。在化學領域,中國同樣是區域領導者。

 

「儘管中國增勢迅猛,但按照作者單位數量對論文發表數字進行修正後,日本仍是此區域執牛耳者。」該增刊編輯說,「然而,中國正在縮小差距,依目前速度發展,有可能在2014 年超過日本。」

 

2011年,日本經歷東北大地震和海嘯,但在18億美元的科學刺激計劃的幫助下,該國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及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仍然領跑亞太地區NPI。

 

澳大利亞以其強大的氣候變化和免疫學研究力量,牢固佔領著亞太地區第三的席位,而且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昆士蘭大學在世界排名榜上不斷攀升。韓國名列第四位,與2012年相比,2013年NPI產出量略微增長。而該國政府和私人企業宣布的高水平科學和技術投資將加速其科研產出。

 

「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主要測量各個國家地區和各大科研機構這一年來,在《自然》品牌 18 大主要研究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以期管窺亞太地區 2013 年研究現狀全貌。

 

《中國科學報》 (2014-03-3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自然》系列發布三本新期刊—新聞—科學網
    《自然》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 《自然》雜誌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線—新聞—科學網
    《自然—植物》首期封面 《自然》學術期刊系列於近日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這是參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的跨學科模式而推出的首個專注於植物學各領域優秀研究成果的期刊。 Nature Plants這個平臺主要發表植物學各個領域,以及有關植物與其外部世界交互影響的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 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發布—新聞—科學網
    新增開放獲取數據和「編輯關切」 對33種期刊予以警告   6月29日,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以下簡稱JCR),以幫助學者、科研機構準確評估全球高質量學術期刊。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中國期刊編輯致信《自然》討論論文剽竊
  • 超90%高水平論文投國外 國內科技期刊路在哪—新聞—科學網
    國內科技期刊還處於初級階段 平均影響因子低於國際總體平均值,更遠遠落後於美、英、德等學術期刊出版強國 「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投向了國外期刊!」前不久,在中國科協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十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發言語驚四座。
  • 在科技期刊封面「博出位」—新聞—科學網
    2018年底,石楓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應用化學》期刊的邀請:該期刊計劃在2019年3月出版一期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的專刊,希望石楓作為論文作者設計一個內封面。   那時,武俠小說家金庸剛去世不久。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Satellite Navigation)正式上線出版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BIOB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期刊在2019年5月之後發表的論文將被全部收錄進入其資料庫及其指數體系(包括SCIE和ESI), 預期明年6月將正式公布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該期刊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填補了生物產業鏈上遊的生物資源研究和中下遊的生物過程開發之間的空隙,為生物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和全程工藝集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創新知識、技術及產品。 從創建之初,BIOB就定位為服務全球的期刊。如今,BIOB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大洲的投稿。 使用數據顯示,BIOB是服務於國際研究者社區的期刊,全球讀者均可完全免費訪問期刊網頁及論文全文。
  • 《自然》新子刊《自然—通訊》發布創刊號
    《自然》新子刊《自然—通訊》發布創刊號
  • 1400餘篇論文引用數據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an4th Nicholas/Flickr 想一想這個:一名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引用了其他的論文。那些被引論文反過來則會引用它們之前的研究。 所以,「開放引文計劃」(I4OC)應運而生,這一計劃旨在讓引文數據對所有人免費獲取,包括維基媒體基金會、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商以及開放獲取期刊eLife在內的6家組織4月6日正式宣布啟動該計劃。到目前為止,該計劃已經與29家期刊出版商合作,讓任何人可獲取Crossref檢索庫中約1400萬篇論文的引文數據,Crossref是促進學術信息共享的一家非盈利合作機構。
  • 論文,發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期刊論文也達到30萬篇,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居世界第二。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期刊文獻檢索工具。
  • 2012年八成中國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新聞—科學網
    2012年,SCI收錄的176個學科領域中的高影響力期刊論文總數中,我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數為4020篇,其中80%的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
  • 前沿系列(Frontiers)英文學術期刊再創佳績—新聞—科學網
    前沿系列(Frontiers)英文學術期刊再創佳績
  • 聚焦組學「三國」 演義一流期刊—新聞—科學網
    該刊副主編、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對《中國科學報》說,其優勢之一是專家了解領域動態,能夠為期刊選擇適合的約稿對象。 2008年,楊運桂受邀擔任GPB編委,他一邊邀請國內外領域內的大家加入期刊編委會,一邊積極向認識的科學家約稿。2013年,為慶祝創刊10周年,楊運桂邀請導師託馬斯·林達爾在GPB發表了「通向DNA修復之路」一文。
  •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新聞—科學網
    ,執念於期刊,不如關注成果本身
  • 香港學者在國內期刊發論文遭同行質疑—新聞—科學網
    「如果我當時把論文投到《自然》、《科學》這類國際期刊上去,現在就沒這麼多麻煩。」張學新記得,當初這個研究成果已經寫成了英文論文,正準備投給《自然》時,一樁小事觸動了他的心緒。 其時,頻繁到內地高校訪學的張學新聽一位學者朋友「吐槽」,說國內的大量學術期刊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好的稿子都流向國外,國內期刊稿源堪憂。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科普期刊在網際網路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10月22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支持,科普時報社和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三期活動在京召開,圍繞「新媒體時代傳統科學期刊的科普經驗分享」主題,在京相關科普期刊負責人、科普專家進行了交流探討,分享了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 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核心。
  • 亞太排名第一!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期刊超9成圖書近6成,這家老牌集團如何做到?
    安諾傑表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一直是這些變革的領導者,特別是在數位化和開放獲取方面,「施普林格·自然擁有覆蓋各個研究領域的3000多本期刊,每年出版大約1.3萬冊圖書,集團旗下施普林格公司自1996年以來,就不斷提升數位化規模,逐步將當前及存檔的圖書和期刊內容全部數位化。《自然》從1869年創刊至今的各期也都已數位化並存檔。「目前,我們期刊收入的91%來自數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