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真的讓小易看的一臉問號。
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組織了一場學生量子波動速讀的比賽,該機構聲稱,「量子波動速讀」可以訓練學生在1-5分鐘的時間內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的書籍,並完整地複述出書裡的內容。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過目不忘」神技能?!
That's a no no!
掌握了「量子波動速讀」,你連過目都不需要!
該機構的培訓老師表示,「書翻得越快,孩子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看著整齊劃一的賽場上,學生們緊閉雙目,如同一架架毫無感情的點鈔機,通過與量子之間的糾纏,從宇宙感知書中的奧秘。
當年小易還是學生的時候也幹過這種事,非常涼快。
當記者問到該機構的老師什麼是量子波動的時候,老師回答道,「這個是物理學的量子糾纏,光的波粒二象性,因為這個很專業,我們一般不太跟家長講課程原理。」
看著這個用「光的波粒二象性」把自己都說笑了的老師,工科生小易的頭頂飄過三個碩大的問號。
而在面對社交網絡上的質疑時,該機構還反駁道,「你們不了解,是因為你們沒有機會接觸或你們的父母不具備前瞻性」、「別以為自己做不到,就是騙人。」
這種攻心話術,簡直就是現實魔幻版的《皇帝的新衣》。反正學生們讀書成果好不好不知道,但是演技確實不差。
玄學色彩的大腦開發
真的不靠譜
其實,與「量子波動速讀」類似的所謂腦力開發的培訓騙局並不罕見,而且這類的培訓機構收費動輒都是一年大幾萬。
山西就有一機構曾推出過號稱孩子在訓練後能蒙眼識字,靠嗅覺辨色,還有照相記憶,訓練後孩子的眼睛會像攝像頭一樣拍下看到的內容,快速記憶的課程,學費一年將近3萬元。
然而,媒體卻曝光了這些「神技能」都是孩子通過眼罩的縫隙偷看而得出的。
最近幾年,打著「全腦開發」、「超感學習力」、「右腦快速記憶」、「七田真學習法」等帶有玄學色彩的兒童培訓越來越多,這種培訓究竟靠不靠譜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最強大腦》客座教授Dr. 魏在自己的育兒專欄中曾經講到關於類似腦力開發課程就是「偽科學」。
對左右腦的粗暴劃分,包括右腦開發這樣的概念的流行,可能為商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賣點。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大腦發展的規律,任何偏廢一側半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單純的提倡右腦開發,完全就是忽視科學理論依據,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
騙局背後
掩蓋不住家長的焦慮
為什麼這種明顯收割「智商稅」的培訓騙局,還是能夠吸引家長趨之若鶩呢?因為這些產品都精準地觸動了中國家長的終極焦慮:孩子的教育。
2018年,新浪教育推出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指出,有高達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焦慮感,只有6%的家長相對不焦慮。
而家長焦慮情緒最集中的年齡段,就是在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的階段;最能引發焦慮的事情就是成績焦慮。
我們為什麼焦慮?
很多家長都說是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今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牛娃、雞娃的出現讓家長們都倍感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教育焦慮也是正常現象,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培養出一個天才少年。
但教育沒有萬能藥。
也許我們害怕孩子平庸,才會選擇莽撞跟風,總想走捷徑。可是在孩子教育面前,千萬不能心急,因為速成多是噱頭,急功近利容易讓人喪失理性判斷。想靠著「量子波動速讀」、「全腦開發」、「超感學習力」等騙局培訓班,一步登天把孩子培養成「神童」,最終的結果就是被收割「智商稅」。
所謂優秀
其實沒有捷徑
日前,一條清華學霸的時間計劃表的微博走紅網絡。
清華大學優良學風檔案史料中展示了部分學生的計劃表:有的學生凌晨1點睡覺、6點起床、6:40開始學習,一天安排的滿滿當當。這種常人難以企及的付出,恰恰證明了,成功沒有捷徑可走。
這份計劃表的主人,是一位來自落後地區的市級高考狀元,家庭條件也不好。但是,他憑著勤奮和堅毅,連拿了4年的一等獎學金,成績保持在全院前三。還未畢業,就被某央企以特殊人才提前聘用,成為後備幹部。
除了這一份之外,清華還展出了很多清華畢業生和在校生的筆記、作業、計劃等,字跡工整、思路清晰,令人嘆為觀止。人民日報評論:「優秀不是一次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習慣。每一個付出心血的身影,都能配得上成功的分量。」
就像今年8月份在成都Ele STAR全國總決賽的舞臺上來自深圳東海中心的Kevin這種從容與自信,並不是靠著什麼捷徑,而是日復一日的努力練習。據Kevin的媽媽表示,Kevin目前已經連續200多天參加校區組織的打卡閱讀活動
可是,現如今許多人選擇了忽略過程。在這個年輕人看劇都會開啟倍速模式的時代,卻總有人希望付出最少的努力,用最短的時間去獲得收益最高的效果。
作家馮唐說過:「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時間雖然是公平的,但是利用起來確是不同的。我們選擇怎樣花時間,時間就會選擇怎麼回饋我們。那些優良學風檔案裡,藏著何以優秀的答案。
面對未知的明天
家長如何告別焦慮
1、家長做好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就像參加腦力培訓的孩子,明明是偷窺來的答案,卻掩飾為學習成果,如果不是家長糊塗,孩子又怎會承認是自己不努力。
家庭環境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小易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用15個字培養過13個博士的王淑貞老人(用15個字一手培養13個博士!這位老人的育兒經值得每個家長學習!)是如何塑造家風的。
相信當家長每天能自然地坐下來去讀一本書,孩子定會耳濡目染,隨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信任孩子,不要過於擔憂未來
《如懿傳》等熱播劇的製作人黃瀾女士曾提到,因為對孩子要求過高,有一段時間兒子講話的時候,鼻子就會抽動——這是精神焦慮和緊張導致,後來她開始反思,到底在擔憂孩子什麼。
後來,黃瀾調整了自己的教育思路,認為孩子只要品德上是善良的,學習上是主動的,當做好了最差的準備就足夠了。她只給孩子提了兩點要求,即「不要坐牢,不要啃老。」
而神奇的是,當她對孩子沒有高標準要求的時候,他的學習居然越來越好。要測驗自己的焦慮,家長們不妨想一想對孩子是信任的,還是擔憂的。
3、尊重孩子,享受過程
教育界有一句話:靜待花開,但好像沒有人有時間和心情去「靜待」。像最強大腦選手王昱珩說的那樣,許多人「明明在飛奔,卻總是擔心被旁邊漫步的人超越」。
但他遇到過很多清華北大學哲學系畢業的人之後,這樣的焦慮就慢慢地減少了不少。因為這些探討深奧哲學的「學究」們,竟然都是熱愛大自然、享受生活,會細心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的人。他們沒有接受過什麼左右腦開發培訓,卻都熱愛閱讀,沒有一個像扇扇子一樣的去看書,都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孩子是未來,我們希望他們有所熱愛、有所堅持、有所成就。結果雖然重要,但是我們人生裡還有過程,有不可辜負的其他存在。
浮躁焦慮時,不要盲從,請給孩子時間。那些必須走的路,讓他們真實地走過吧。
往 期 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