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速度為什麼是每秒30萬千米,而不是更快一點或慢一點?

2020-12-12 宇宙探索百科

光的速度為什麼是每秒30萬千米而不是更快一點或慢一點?一種新理論使我們離答案曙光更進了一步。

塞納河左岸的巴黎天文臺,牆上有一塊展板,上面說光速是在1676年首次被測得的。其實,這一結果實屬無心之得。當時,丹麥人奧拉·羅默是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助手,他想弄清木星的一顆衛星相鄰食之間的時間間隔為什麼是變化的。羅默和卡西尼討論認為,光速可能是有限的(在這之前,人們通常認為光的傳播是在瞬時完成的)。最後,經過粗略計算,羅默得出結論:光線走過與地球軌道半徑等長的距離所需的時間為10分鐘或11分鐘。

之後,卡西尼又改變了看法。他認為,如果光速有限,光的傳播就需要時間,那麼在土星的其他衛星上也應該觀察到食的推遲現象,但實際上卻沒有。之後,人們對於光速問題頗有爭議,直到1728年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萊德雷發現了另一種測量光速的方式。以後的很多實驗證實,羅默對光速的原始觀測數據慢了25 %。今天,我們已經確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299792.458千米。

但光速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數據,而不是其他呢?換句話說,光速是如何產生的呢?

150年前的電磁理論給了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啟示。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指出,電和磁場的交變產生了一種可以運動的電磁波。麥克斯韋通過方程式計算出電磁波的速度,發現正好等於人們之前已知的光速。這有力地證明了光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而這一結論也很快得到驗證。

1905年,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指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宇宙中速度的極限。根據其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沒有任何物質的傳播速度能超過光速。

然而,這兩種理論都沒有充分解釋是什麼決定了光速,或者什麼可能決定光速。一種新理論認為,c的秘密也許可以從真空的本質中得以發現。

量子論提出之前,電磁學是解釋光的完整理論。今天,電磁學仍然非常重要,但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了計算真空中的光速,麥克斯韋應用了兩個常量的實驗測量值,分別稱作ε0和μ0,用來定義真空中電和磁場的特性。

問題在於,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數據在真空中意味著什麼。雖然電流和磁性實際上是由諸如電子這樣的帶電基本粒子運動形成的,但現在我們討論的是真空中的問題。真空中應該不存在任何粒子,不是嗎?

這就是量子物理學的切入點。高級版本的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並非真「空」,它只是一種「真空狀態」,是量子系統能量最低的狀態,是量子漲落產生瞬逝能量和基本粒子的競技場所。

什麼是量子漲落? 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物理測量中總會有些不確定性。傳統物理學認為,我們能夠準確測得物體(比如靜止的撞球)的位置和動量,但這恰恰是不確定性原理否定的。海森堡認為,我們無法同時獲得這兩個數據,球似乎是輕微抖動的,只是這種抖動太微小,人類的測量器很難顯示出來。但在量子真空中,會產生微小的能量爆發或類似的事情,這種爆發以基本粒子的形式突然產生又瞬間消失。

勒克斯對經典電磁學和量子漲落的關係問題非常感興趣。

這種短暫的現象存在卻又像鬼魂一樣虛無,但產生的包括電磁在內的影響的確可以被測量到。這是因為量子真空的短暫刺激是以具有相同或相異電荷的粒子和反粒子對出現的,例如,電子和正電子。真空中的電磁場會改變這些粒子和反粒子對,產生電反應,同時由於磁場的影響產生磁場反應。這種現象為我們計算而非僅僅測量真空中的電磁性能提供了一種方法,從而導出光速c。

早在2010年,德國普朗克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歌德·勒克斯及其同事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利用量子真空中的虛粒子計算出了電常數ε0。之後,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的物理學家邁克·厄班及其同事受此啟發,根據量子真空中的電磁特性計算出了光速c。2013年,他們宣布利用他們的方法得出的數值準確無誤。

這個結果令人滿意,但並不那麼明確。首先,厄班及其同事不得不做一些沒有根據的假設。這需要做全面的分析以及實驗,證明光速c確實可以從量子真空中獲得。然而,勒克斯告訴我說,他仍然對經典電磁學和量子漲落的關係十分感興趣,並因此一直在做一個完整量子場論指導下的精密分析。同時,厄班及其同事建議設計新的實驗,測試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光速c最終會有一個更加基本的理論為根據,這個期望是合理的。然而, 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毫無疑問,光速c只是幾個基本常數或普適常數之一。人們認為這些常數適用於整個宇宙,而且恆定不變。比如,萬有引力常數G,用以描述整個宇宙的引力強度;在微觀尺度上,普朗克常數h確定量子效應的大小;電子電荷e 是電的基本單位。

常數的數值非常精確,例如,h的測量值就精確到了小數點後34位。但這些數字又提出了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它們真的恆定不變嗎?什麼情況下它們是「基本」常數?它們為什麼會有值?它們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物理事實?

「常數」是否真的恆定不變是一個古老的哲學爭議。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的構成與其他天體不同;哥白尼堅信,我們所在的地球無異於任何其他地方;當今科學遵從現代哥白尼學說,假設物理學定律適用於時空中的任何地方。但假設就是假設,它需要驗證(特別是G 和c 這樣的常數),以確保我們沒有誤解遙遠的宇宙。

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狄拉克提出G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化。1937年,對宇宙哲學的思考令他認為G每年減少10-10。這對嗎?也許不對。對天體的重力觀測沒有發現G的下降,而且迄今也沒有跡象表明G在空間中會發生變化,它的測量值準確地描繪了太陽系行星的軌跡和太空飛行器的運行軌道。除此之外,還有遙遠的宇宙發生的其他事情。射電天文學家最近證實,G能準確描述3750光年外脈衝星(超新星快速旋轉的殘留物)的發展狀況。同樣,也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據證明c在時間或空間中是變化的。

因此,我們假設這些常數真的恆定不變。那它們是基本常數嗎?與其他常數比,它們更「基本」嗎?這裡的「基本」指什麼?解答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找到誰是得出其他常數的最小常量集。在這裡,有用的選擇只有h、c和G,共同代表了相對論和量子理論。

只有無量綱常數才是真正「基本」的數,因為它們獨立於任何的測量體系。

1899年,量子物理學的奠基人馬克斯·普朗克檢驗了h、c、G和物理現實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問題,每個被檢驗的物理量都用數值和維度共同描述。從這些關係中,普朗克導出了他的自然單位,得出普朗克單位下h、c和G的不同組合,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量子重力和早期的宇宙。

有些常數沒有維度量,通常被稱作無量綱常數。它們都是單純的數,比如,質子質量與電子質量的比值——1836.2。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麥可·黛夫認為,只有無量綱常數才是真正基本的常數,因為它們獨立於任何測量體系;量綱常數則「只是人們的構想,它的數和值會因為單位的不同而不同」。

或許最有趣的無量綱常數是精細結構常數α。精細結構常數是1916年確定的,當時科學家用量子理論與相對論來解釋氫原子光譜中的精細結構。根據這一理論,精細結構常數α表示圍繞氫核運動的電子的速度和光速的比值。

今天,在量子電動力學(關於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論)中,α是作用於電子上的電磁力強度,起著重要的作用。電磁力、引力、強核力和弱核力詮釋了宇宙的工作機制。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人能夠解釋α這個常數值,因為它既沒有明顯的前因作為參考,也缺乏有意義的關係線索。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理察·費因曼所說:「這個數字自發現以來一直是個謎……它是物理學中的一個謎:一個魔數來到我們身邊,可是沒人能理解它。你也許會說是『上帝之手』寫下了這個數字,而『我們不知道他是怎樣下的筆』。 」

不管它是出自「上帝之手」,還是來自一些形成常數的真正基礎的物理變化過程,它身上明顯的隨意性讓物理學家抓狂。為什麼是這些數?難道就沒有發生過變化?

一個解決這種令人煩惱的意外的辦法就是直面問題。這讓我們想起了人擇原理。人擇原理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人類在自然界觀察到的一切是人類存在的緣故。簡言之,我們之所以發現這樣的常數,是因為如果它們非常不同,我們就不會發現。α值的一點細微變化都將改變宇宙。例如,如果恆星演化過程中沒有產生碳,那麼碳基生命便不可能存在。人們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將α值限定為1/170至1/80,因為如果超出這個數值範圍,我們將不復存在。

但這些爭議並不排除存在常數值不同的其他宇宙空間的可能性。儘管那些宇宙空間也許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想像一下我們能夠看到些什麼,也是值得的。

令人稱奇的是,我們的這些宇宙定律都是緊密相關的。

比如,如果光速c再快點呢?對我們來說,光的傳播速度非常快,沒有什麼能超越光速。但是光在遠程傳播中總能造成巨大的時間差。太空那麼大,星光在到達我們之前也許已跋涉了億萬年。人類太空飛行器的速度比光速要慢得多,這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將太空人送到這些星球上去。不過往好處想,時距讓望遠鏡變成了時光機,我們可以通過望遠鏡遙望億萬年前的星系。

假如光速c再快10倍,很多事情都會改變。地球上的通信問題將有所改善;遠程無線電信號的時距會減少;美國航空航天局可以更好地遙控無人飛船和星際探測器。但另一方面,加快的光速會擾亂我們回看宇宙歷史的能力。

那麼假想一下時光放緩。我們可以看著它慵懶地從燈盞中悄然而出,慢慢地灑滿整個房間。儘管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有一個好處是,望遠鏡可以將我們帶回宇宙大爆炸時期。(某種程度上,慢光已經在實驗室裡成功實現。1999年,研究人員將雷射的速度降到了自行車的速度。之後,通過讓光穿過超冷原子氣體,一度將光速逼停。)

這麼想想也很有趣。或許在不遠的宇宙中,這些假想狀況就真實地存在著。但是有一點令人稱奇,那就是我們的這些宇宙定律都是緊密相關的。勒克斯指出,將光速c與量子真空結合研究,會明顯地發現量子漲落「巧妙地嵌在」經典電磁學中,儘管電磁理論的提出比量子領域的發現早35年。這種關聯也恰好是量子效應影響整個宇宙的一個絕好實例。

如果存在多個宇宙,應用不同的常數值,根據不同的宇宙定律層層展開,人擇原理或許足以解釋我們眼中的宇宙的種種特性。某種意義上,這可能僅僅是一種運氣。但我不能確定,憑此是否就能成功地揭開事物的面紗。

也許多元宇宙的不同部分必須遵從它們自己的規律,以特殊的方式互相關聯;反過來,也可以想像一下那些宇宙互相關聯的種種不同方式。為什麼多元宇宙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要想讓聰明的人類習慣事物的任意性似乎不太可能。 我們又走近了那個關於「存在」和「虛無」的古老的哲學謎題,這個謎目前也許沒有任何智慧之光可以參透。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有比30萬千米每秒的光速更快的速度,那就是宇宙的膨脹速度
    比如,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汽車,通常會有一個速度的限制,那就是120千米每小時,也就是差不多33.3米每秒的速度,如果快於這個速度,就超速了。宇宙中比光速還要快的速度不過,在太空探索中,我們普通汽車的速度就太慢了,如果我們發射人造衛星,就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那麼就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也就是7.9千米每秒。如果我們要飛出地球,完全擺脫地球的引力,那麼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2千米每秒以上。
  • 宇宙中有比30萬千米每秒的光速更快的速度,那就是宇宙的膨脹速度
    「速度」在科學上是用來衡量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主要包括線速度和角速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速度一般是指線速度,速度在數值上等於物體運動的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我們最常用的速度單位是「米每秒」。比如,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汽車,通常會有一個速度的限制,那就是120千米每小時,也就是差不多33.3米每秒的速度,如果快於這個速度,就超速了。
  •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
    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光到底是什麼?牛頓和科學家說法不一!人類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過程當中,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時間上的速度,還有就是宇宙中光的速度,只有在速度上不斷的進步,而不斷的研究,才能夠在探索世界的過程當中有所進步。
  • 在你身邊有一個達到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的物體,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你身邊有一個達到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的物體,你知道是什麼嗎?速度是個物理學的概念。它也是一種能令人心跳加速、產生興奮的催化劑。追求極速是人類的夢想。在人類認識史的漫漫長河中,人們一直認為光速的快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 你正在以超過600千米每秒的速度奔向「拉尼亞凱亞」!
    但無論此刻的你身處地球上哪個位置、無論你是運動著的還是靜止的,無論你的運動速度是快還是慢,你都在隨著我們星球的其他部分一起,以大約30千米每秒的速度環繞太陽運轉。太陽自身也正在以大約200千米每秒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而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整個本星系群,正以超過600千米每秒的速度向著半人馬座方向的一個神秘質量聚集中心疾馳!想想是不是很瘋狂?因為你可能從未想過自己會運動得如此之快!
  • 光的速度達每秒30萬公裡,它的動力來自何處?答案可能你想不到
    在人類從探索世界到探索宇宙,速度永遠是王者,只有速度的不斷突破,人類探索世界和宇宙的步伐才能不斷進步。人類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想著探索地球到底有多大,那個時候人們出門基本靠走,最多也就是騎個馬,這樣的速度制約了人類的交流,自然也制約了人類的發展,所以人類文明的發展非常慢。
  • 為什麼光速是30萬千米/秒,如何定義光速?
    眾所周知,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一般來講,光速是30萬公裡/秒,按照定義值,光速是299792458m/s,光速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30萬公裡/秒這個數值並非測量值,而是定義值。要懂得兩者的區別!自從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而成。自宇宙形成以來,光速就在那裡,不快不慢。
  • 光的最慢速度是多少?
    而光是原子受到激勵,外圍電子向更高的能級軌道躍遷時釋放出來的光子輻射,這種輻射本質上是電磁波的一種,具備波粒二象性。但是光子又沒有靜止質量,換句話說,光子本身能不能算一種物質,是一直有爭論的。既然光子算不算實體物質不能確定,那麼光整體上算不算物質也讓人迷惑。波粒二象性本身就很難理解,而光是如何定向傳播,為什麼光速有一個極限值,都是不好回答的問題。
  • 光速為什麼是299792458m/s,而不是30萬公裡每秒?有什麼奧秘嗎?
    光說:我就是那麼快的速度,你再讓我快一點我也沒轍啊!真空中的光速是測量值,只要是測量值就會存在誤差,永遠不會有準確的值出現。但是人類又想通過光速去定義其他尺寸單位,因此就把光速定義為物理常數:299792458m/s。
  • 為什麼電波的速度跟光的速度一樣?
    那麼,為什麼電磁波的速度跟光速一樣呢?住在上海的小朋友,當他打開收音機,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9點正」的時候,看看桌上的鐘,剛好也正指著9點。他想:北京到上海,乘飛機也得一個多鐘頭,怎麼北京9點的廣播,在上海9點鐘也聽到了呢?原來,廣播電臺都是用電磁波來播送聲音的,不過,各電臺播送廣播所用的電磁波的頻率是不相同的。
  • 一光年到底有多長,光每秒30萬公裡,一年能飛出太陽系嗎?
    在人類社會之中,最常見的長度單位是米和千米,然而我們放眼到無限大的宇宙之中米和千米就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而光年登場了。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光的速度是我們宇宙的極限速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可能超過光速,光一秒所走的路程是2億99792458米,約每秒30萬千米。而光年即在一儒略年的時間裡,光子自由空間以及距離任何引力場或磁場無限遠的地方所走的距離,一個儒略年是365.25日,這就是光年的定義。
  • 光的速度達到了30萬公裡每秒,那「黑暗」有速度嗎?有多快?
    光,是一種很抽象的物質,我們雖然每天都可以看見光,但是摸不著光。提到光,不得不說它的一個強大本領,即傳播速度非常快,快到超乎想像。光的傳播速度簡稱光速,是人類目前認知中最快的速度,數值約為30萬公裡每秒(真空中),自然界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
  • 光速正好是30萬公裡每秒,是巧合還是設計出來的?
    在現代物理學上,目前定義的光的速度是299792458米/每秒,每秒30萬公裡是一個便於我們使用的近似值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電波的速度跟光的速度一樣?
    近距離廣播,一般採用的頻率為幾百至幾千千赫,稱為中波;遠距離廣播採用的頻率為幾兆赫(1兆赫為每秒電振蕩100萬次)的電磁波。雖然各種波段的頻率不同,但是它們的傳播速度都是30萬千米/秒。北京到上海只有1000多千米的路程,所以電磁波幾乎是一眨眼就跑到了。  光的傳播速度也是30萬千米/秒,為什麼電磁波的速度跟光的速度一樣呢?
  • 小雞寶寶考考你:宇宙速度是多少千米每秒
    18183首頁 小雞寶寶 小雞寶寶考考你:宇宙速度是多少千米每秒 小雞寶寶考考你:宇宙速度是多少千米每秒 來源:網絡
  • 小學生都能看明白的「速度時間膨脹」,跑得越快,表走得越慢
    而從男孩的角度看,飛船上女孩的光鍾實際上走的是斜線,女孩這局遊戲實際用了2小時,地球上的光鍾直上直下走了2個小時。因此男孩發現如果飛船以同樣速度飛20年(地球光鍾走過20年),那麼他就40歲了。而女孩的光鍾卻只走了10年,女孩30歲,女孩的時間膨脹了。
  • 慢一點,就快了
    對孩子說話,語氣緩一點,慢一些,他能聽得更明白,說一遍就行;上課的時候,講得慢一點,清晰一點,學生就能懂得更透徹一點,講兩遍興許就可以;做家務的時候,速度慢一點,聽聽音樂,聞聞花香,也能做出五星級酒店的感覺;做報表的時候,慢一點,仔細一點,把每一個字符用你的目光欣賞一遍,就不會有返工的懊惱;
  • 光的速度高達30萬公裡/秒,誰驅動著它,為什麼不減速?
    光既然可以每秒30萬公裡,那它的動力是什麼呢?首先,這個速度叫做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其次30萬這個數字是一個近似值,即使不在真空它的速度也很快,快到夜晚開關一按你能瞬間感覺到屋子裡充滿著光明,而相對於太陽,它給予地球的光明需要8分多鐘才能到達。
  • 靜夜思 | 有時候,慢一點,也許會更快
    我曾想專心地坐在電腦前好好寫文章,結果不到半小時就堅持不住,開始到處找吃的或者搜視頻看。 我最經常的狀態是,耳朵上掛著耳機聽著歌,手裡拿著書,另一隻手拿著手機各種刷,偶爾再吃點喝點東西。看起來很有效率,其實不過是焦慮心在驅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做事。 五分鐘一刷社交軟體,你不想錯過任何朋友圈的動態;隔一會翻翻微博裡的新聞,因為你不想在別人談論什麼的時候自己插不上嘴,不想被這時間爆炸的信息拋棄。但看了那麼多,得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其實可能什麼都沒有。
  • 真空光速每秒299792.458千米,科學家為此努力了三個多世紀
    除此之外,光也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想像,淨澈的星空深處是否存在著琉璃般璀璨的遺蹟,廣袤地表的某個角落到底發生了怎樣神奇的故事……而這一切的驚喜都可以由光為我們帶來。光可以帶來信息,一個很自然的疑惑也隨之而來:光有速度嗎?如果有,那麼速度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