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娟、黃浩苑)「Cup For Ben!」——「為本找水杯!」近日,一場愛心接力席捲了全球網絡:一位英國爸爸為他患自閉症的孩子,尋找一個珠光綠色的水杯。最終,中國東莞的一家工廠,重啟了13年前的生產線,為這個孩子生產足夠其一生所用的水杯。這場愛心救援,是如何發生的?
一個水杯引發全球救援
自閉症患兒常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
Ben(本)是英國德文郡的一名自閉症患兒。和所有「來自星星的孩子」一樣,他會對某樣東西有固執的堅持。自2歲起,他就開始使用一個珠光綠色水杯。如果沒有這個杯子,他甚至不喝一口水。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不管他們寄託情感的是物還是人,只要有個載體總歸是好的。
但最近,本的爸爸發現杯子損壞了。這個看似普通的杯子,是英國公司在中國定製生產的,早已停產,在英國買不到新杯子。而損壞的杯子,已影響到本的飲水,甚至關係到孩子的生命!
愁壞了的爸爸在推特上發文求援,希望能找到同款同色的水杯。「為本找水杯!」通過國際網際網路,網友們發起了活動,表示要把自己手頭一樣的杯子寄給這個孩子。本一家很快收到了100多個愛心包裹,暫時緩解了爸爸的燃眉之急。但這些杯子並不能完全替代原先的珠光綠杯。
為了英國男孩,中國工廠重啟生產線
當年定製杯子的中國製造商也得知了本的困境。東莞寶達美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簡稱:寶達美)亞洲營運總監李潔瑩介紹,本的爸爸網上發文第二天,英國總公司就獲知該消息,「英國的同事立即問我們亞洲生產基地是否還能找到這款水杯。」
然而,這款水杯在2003年停產,此後寶達美再沒有生產過同款。但公司沒有放棄,發動了所有資源,尋找當年的生產模具及物料信息,看能否重新生產。
「這個杯子涉及4套模具,我們工模部的同事分工合作,翻查生產記錄和存儲信息等資料,從1000多套模具中找到了模具。」寶達美的工模部主管朱英明說。
朱英明已在工模部工作了14年,儘管入廠不久這款水杯就停產了,但他對杯子的模具印象深刻。「中國南方天氣潮溼,對模具保存要求高。儘管這系列產品已停產,但我們每年都會對所有的模具進行清潔保養和清點,現在這套模具仍能達到安全生產的要求。」他說。
同時,寶達美特意聯繫十幾年前為這款杯子生產色粉的其他廠家,專門生產了一批色粉,以確保新生產的杯子與舊杯子一模一樣。工廠重啟了生產線,前後用近10天的時間,為本生產出了樣品,並寄往英國。
李潔瑩說:「本的爸爸告訴我們,為不讓孩子發現,他每次都是用舊的杯蓋搭配新的杯身,或新的杯蓋搭配舊的杯身。等最終確認孩子對新杯子無排斥後,我們就專門為他生產500到1000個杯子,滿足他一生所需。」
李潔瑩說,如果能趕上聖誕節,將這批杯子送到孩子那裡更好。
救援體現「中國製造」的積澱
記者了解到,寶達美每月生產杯子超過100萬隻,大部分出口歐美地區。目前,廠裡用三臺設備專門生產這個英國孩子所需的水杯,用時約兩三周。
中國廠商為英國自閉症兒童特製水杯的消息,讓網友們紛紛點讚。有網友說:「好樣的,中國廠家!原來愛真的可以跨越國界、不計成本!」
李潔瑩說,其實類似事件公司也曾碰到過,但引發全球網友關注還是第一次。「雖然這耗費我們一定的成本……但能為孩子帶來快樂就很值。」
「中國製造有實力有溫度,生產不再只為利潤,更是一種人性關懷。」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張永生感慨道。
令人吃驚的是,一件13年前的模具,中國廠商用短短20分鐘就找到,而且很快就恢復了生產。
「這不僅是一次人性關懷,更是實力的印證。」浙江省委黨校教授吳錦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表明「中國製造」絕非頭重腳輕、根底淺,而是長期化、規範化的質量管理。
山西財經大學教師楊昇平表示:「企業把模具留著,說明企業希望留下自己的歷史。這反映了企業對自身、對國家的信心。」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李永剛認為,這件事表明,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消費者已逐漸習慣了中國製造的商品。同時,「中國製造」本身也在不斷地積澱發展。企業20分鐘就能在倉庫裡找到13年前的產品模具,這體現了「中國製造」的技術力量和管理水平;重啟生產線跨國救助兒童,更體現了人文關懷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