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考考什麼?國考有什麼變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作為全國公考的風向標,每年國考的命題都會給我們許多驚喜。2020年國考試題一露面就讓許多人感到雲山霧罩,摸不著頭腦。一些學員因為感到試題簡單而沾沾自喜,甚至認為此次國考試題難度偏低讓裸考學員「撿了便宜」,認真備考反而無法突出優勢。其實不然,小編給大家分析了一下幾點:看似「不難」才是「真難」。:「M農場」「隊長小陳」「基層幹部老馬」「鄉幹部小雷」「萊康村」……一個個人名地名顯得真實又鮮活,這標誌著國考命題風向的一大變化:從以往的廣視角、高站位變成現在的貼地皮、接地氣,這凸顯出當前我們黨執政重心的下沉,目光向下,力氣向下,腳上有泥,心中有情,是當前社會治理的重要要求。國考命題將目光聚焦基層治理、幹部工作、鄉村發展等,說明國考選拔的人才並非需要「學者型」的高談闊論,而更需要他們「回歸草野」報效鄉梓。
以往的國考一般是在測查歸納概括作答技巧的基礎上,重在考查「綜合分析、文字表達、貫徹執行」。以此來彰顯國考的難度,明晰考生能力水平的區分度。對策題一直成為過去幾年國考考查相對較弱的題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考生在備考的時候忽略了提出對策的訓練,缺乏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往往只會講些條條框框、空洞無效的對策措施,很難答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對策,極大地暴露了考生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的短板。
本次國考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在命題上進行了大調整:5道題基本都在圍繞提出對策,與機關事務工作能力緊密掛鈎,尤其國考大作文改為應用文寫作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這相當於是對機關事務工作的前置化測查,真正放置在情境之中去解決問題,為國選拔有實戰能力的優秀人才。紙上談兵誤國誤民,解決問題才是國之棟梁。方向:心隨風動一
(一)情懷在上,從「門外漢」到「領頭雁」
許多考生由於專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對於政策理論的關注度不同等原因,對於理論政策學習和掌握,依然是「門外漢」,甚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並不能達到目前通過公務員考試的要求。今後,學習理論政策將會成為我們教師授課及考生備考的重要內容,只有將理論政策與時政熱點結合起來,才能突破就事論事的膚淺,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地理解和分析當前我國社會中發生的事情和其背後的本質,進而提出正確而有效的對策,寫作的立意和角度也要高於常人,出類拔萃。
(二)眼睛向下,從「局外人」到「實幹家」
改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號,也不是僅停留在表面的風光,改革是刀刃向內,切向問題的最深處。「欲築室者,先治其基。」黨對年輕幹部的要求是自覺堅持「眼睛向下」,自覺立志做大事、多走群眾路線、在學思踐悟、奮發進取中砥礪品質、用真情真心、實幹苦幹贏得組織認可和群眾信賴。因此有志要成為公務員的各位考生也必須要以此為標準不斷打磨自己,關心基層發展,關心百姓民生,立足實際思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用機關實務的要求提升自己,努力讓自己從建設的「局外人」成為改革的「實幹家」,成為公職隊伍裡真正需要的人才。
摒棄僥倖之念,必須百鍊成鋼;厚積分秒之功,始得一鳴驚人。公考承載著青年對美好前程的執著追求,也承載著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我們談論公考,既是致敬那份純粹的奮鬥勁頭,也是為國家的未來發展盡心出力。
年輕人,不要被歲月過早地打磨,應保持鋒利的稜角,提升自己,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