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郫都區出現本土病例的消息,牽動著大家的心,而在病毒溯源時,不可或缺的就是流調(流行病學調查),那麼什麼是「流調」?公眾又應當如何配合?四川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對此做了解釋說明。
↑成都市疾控中心流調組成員在工作 資料圖
①什麼是「流調」?
據周興餘介紹,根據傳染病防治法,任何公民都有參與防治傳染病的義務,「流調」就是流行病學調查,是傳染病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
「流調」的目的就是還原整個事件,配合實驗室檢測證實:傳染來源從哪裡來的,首發病例是誰,他通過什麼方式被感染的,他又是以什麼方式傳播給其他人的,整個疫情可能波及多少人。對這些人和病例之間相互聯繫進行調查,進而判斷密接還是次密,還是一般人群,對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管控措施。
②流調人員會詢問哪些問題?
周興餘介紹,工作人員主要會詢問病例或者無症狀感染者,在發病前或者核酸陽性採集前14天去過哪些地方,做了什麼事情和什麼人接觸過,接觸方式、接觸頻率如何,公眾應該如實回答。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刻意隱瞞流行病學史,造成疫情擴散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
對於公民信息如何得到保護,周興餘強調,認真配合「流調」的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將受法律保護。除依法授權的機構外,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公民個人信息,收集或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機構應當採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防護措施,防止信息被竊取、洩露。
③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感染者的接觸者?
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介紹,感染者的接觸者分為: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次密)和一般接觸者。如果群眾在病例發病前2天,或無症狀感染者採集標本陽性前2天,和他們有過密切接觸,比如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娛樂而沒有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行為,和感染者一個辦公室、一起吃過飯、打過麻將的人員都算為密切接觸者。
假定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為A,在病例發病前2天或無症狀感染者採集標本陽性前2天和他們有過密切接觸,比如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娛樂或其他近距離接觸而沒有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行為,算為密切接觸,我們稱為B,在B成立的情況下,再和B發生相似的行為我們稱為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簡稱次密,我們可以稱為C,可能和A有過接觸,但排除B、C的情況下,我們稱為一般接觸者。
④如果小區裡有確診病人,小區居民算不算密切接觸者?
周興餘表示,如果小區有病例,該小區其他人有可能和其有過接觸,所以該小區人員具有風險。但如果我們和病例不認識,也能確保沒有近距離接觸,不共用電梯那就不算密切接觸者,但我們仍然需要做好個人防護行為,戴好口罩,勤洗手。
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