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災|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12-18 澎湃新聞
日本有豐富的防災知識和經驗儲備,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臨時避難場所的標識,災害來臨時,預警也會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等第一時間傳達給民眾。在國家主導的防災體制與設施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社區防災還能做些什麼呢?

此前,我們介紹過+arts的
創意防災教育活動,4月底,我們採訪了+arts的創始人兼理事長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區防災如何與社區營造互相促進。

故事要從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開始講起。永田宏和是神戶人,地震發生時,他在外工作,沒有參與到家鄉的救災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遺憾。基於多年社區營造與社區防災的經歷,2006年,抱著讓"防災可以很有趣"的願景,他創辦了非營利機構+ arts。截至2018年,+arts已在日本國內進行了500多場活動,還在以亞洲為中心的21個國家開展過防災教育項目,推廣日本的防災經驗。而這些防災活動都少不了與社區的結合。

讓"防災活動"在社區生根發芽

+arts 在活動策劃階段就非常重視與社區的聯動。他們總結了三條理念,分別是「風水土的思維」、「創意性」和「不完全計劃」。

所謂「風水土」,指的是讓防災活動在社區紮根的三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說+arts設計的社區防災活動是一顆種子,那麼作為活動的策劃和推廣者,+arts是把種子吹來的風;進行活動在地化運營的支援者(如社區組織、志願者、管理員、鄰近學校及企業等)則是給種子澆下的水;而生活在社區的居民,是種子得以紮根的土,有了"土"的參與,活動才會在社區中持續下去。「風水土」三者需要齊心協力,才能讓防災活動這顆種子在社區裡生根發芽、持續生長,而不是隨風飄走,或剛出芽就快速衰敗。

「創意性」是讓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關鍵,活動要有趣才能吸引居民。永田先生認為,"創意"不僅是創造新的事物,也是對已有事物、固有思維的打破,不被已有概念所束縛,才能設計出前所未有的活動。

社區裡的防災活動。本文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 arts

「不完全計劃」則是為了使活動更順利地融入並紮根到社區中。+arts 不會包攬活動所有的策劃和運營工作,而是留出餘地,讓居民有參與的空間。一方面可以培力適合做活動運營的社區成員;另一方面可以傾聽居民的意見,使活動更貼合社區的需要。

比如,在將「青蛙大篷車」活動推廣到衝繩縣若櫻地區時,由於當地社區資金匱乏,活動計劃使用的道具無法送達。於是,當地居民利用身邊的材料,親手製作活動道具,並做出了有地域特色的改動,甚至連活動的名字和吉祥物也改了,從「青蛙大篷車」變成了「壁虎大篷車」。因為在當地文化中,壁虎是守護家宅平安的益獸。

壁虎大篷車的活動場景,圖源:https://cs-wakasa.com/ryc/archives/4285

這樣"顛覆性"的本土化和居民參與,正是+arts所歡迎的。永田先生認為,如果居民能夠更多地作為主體參與到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去,會有更強的"主人翁意識",也就更願意參與、延續這些活動,而不是把社區防災演練看作麻煩的任務、走過場。

由於"不完全計劃"留出了空白,很多社區結合自身需求,採納居民的點子,自主設計出帶有社區特色的活動,還在每年的迭代中創新出各種獨特的玩法,大大超出+arts工具包原本的範圍。

在+arts與學校合作開展的課程中,學生會用一年的時間學習防災知識、採訪實際的受災者,然後自主組織活動,把所學所感與周邊居民、低年級學生及更小的孩子們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和孩子的角色是反轉的,如永田先生所說,"不是大人去教小孩,而是讓孩子們去教大人"。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教爺爺奶奶們,促進代際交流。

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永田先生看來,日本的防災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防災主體的多樣性。在日本,除了政府,地方社區中的自治會、興趣小組、NPO、企業等都是參與防災的主體,這有利於用各地現有的資源防災救災。

而在參與海外的社區防災項目時,永田先生發現,許多人覺得防災是由國家、政府負責的事情。政府的介入和幫助固然重要,但政府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災區最需要的幫助。

+arts如此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感、主體性,不僅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防災知識,更是為了讓社區中逐漸疏離的人們有機會重新聚在一起。防災只是一個手段,激活社區才是真正的目的。

永田先生將其形容為:"防災活動是社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arts在東京新宿和大阪梅田開展項目的標識設計,具有地方特色。

永田先生認為,社區的"崩壞"是日本社會的一大問題。日本的社區,無論在鄉村還是都市,其發揮的功能和活力上都大不如前。越來越多人和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聯繫稀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使社區重新凝聚在一起的,似乎就是與每個人都性命攸關的"防災"了。

"如果連防災都無法使這個社區聚在一起,那可能就真的沒救了。"

在社區開展活動時,+arts會進行"本地化工作坊",告訴大家,展示給大家的只是一個例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社區的情況,決定到底做什麼樣的活動。+arts 的防災活動確實也成了社區居民獲得改變的契機。有一位退休的老爺爺因積極參與社區防災活動,被居民愛稱為"防災爺爺",而他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arts還有一個原則——「一定要幫」,即不會因為社區預算不足而拒絕。如果有些社區的市民團體、自治體沒有足夠的資金在當地舉辦活動或現場教學,還是可以參加+arts每年在三大城市舉辦的集中宣講會,獲得培訓後,回到自己的社區,因地制宜,用較低的預算舉辦自己社區的原創活動。

把日本的防災實踐帶到其他國家,同樣需要因地制宜。

在日本,會在緊急時把報紙、塑膠袋擰成條做傷口應急處理;但在尼泊爾,報紙並不常見,於是+arts就將其換成用當地人們常使用的被褥和頭巾。在尼泊爾,除了設計社區防災教育,+arts還進行了防災教育的教材開發和人才培養。

+arts與尼泊爾教員設計防災教材的場景。

在與當地NGO溝通後,+arts發現,不同於日本以街道為單位的防災演習制度,尼泊爾並沒有類似街道的組織,而社區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的是學校。但他們發現學校教師的職位變動頻繁,很難長時間負責項目。於是他們以當地的學生社團為主體,讓孩子們聚在一起,用俱樂部的形式學習防災知識。此外,+arts與當地教師一同開發貼合當地情況的防災教材,並靠教師們去推廣。這樣一來,防災教育活動想吸納的參與者,從一開始就作為主體參與進來,更容易在異國他鄉的社區中生根發芽。

2016年,+arts受邀參與了成都-壹基金青少年與未來防災體驗館的設計和培訓,他們把青蛙大篷車和教材帶到了成都,也培訓了一批防災體驗館的工作人員。但防災館僅接待前來參觀的青少年,還沒有輻射到周邊社區。因此,永田先生提議,未來是否可以主動接觸、進入周邊社區,或是培訓前來參觀的老師,讓他們把防災知識帶回各自學校呢?

運營不依賴補助

2006年創立時,+arts的成員只有永田先生和幾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如今已有十二名全職員工,在東京和神戶設有辦公室,此外還有由防災、藝術等各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理事會。

不同於日本大多數非營利組織,+arts不依賴社會捐贈和政府補助金。+arts與地區組織、政府、企業、學校等都有合作,而企業的CSR項目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佔比超過九成。

主打創意設計的+arts團隊中,沒有設計師。+arts主要負責活動的策劃,設計的部分則委託外部的設計師和文案師來完成。+arts的合作者中不乏名家,如設計師寄藤文平,文案策劃師岡本欣也等等。

"我們不找那些做華麗設計的設計師,而是要找有幽默感的、能把要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設計師",永田先生這樣介紹道。

為東京地鐵設計的公司內部防災宣傳圖。

疫情之下的防災

隨著日本的疫情發展,+arts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因為不能群聚,+arts的各種活動、宣講會都只能暫停。疫情下,永田先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疫情期間發生大地震,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關於"居家防災",+arts在其防災教材中已有所準備,而這次疫情正是一個進行推廣宣傳的"機會"。所以,+arts正在和無印良品合作,進行居家避難的宣傳推廣和商品設計。

永田先生認為,比起探討防疫本身,思考如何處理疫情產生的各種問題更重要。比起瞬時可見的災害,捉摸不定的疫情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會給人帶來長期的壓力。能否通過創新的社區建設來緩解疫情下的壓力,而這種社區建設又如何支撐未來的防災防疫,這可能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

(作者王山、沈意境均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本科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防災︱如何讓防災教育充滿樂趣
    而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
  • 吉首開展防空防災知識進社區活動
    湘西網8月16日訊(陳煥青)近日,吉首市人防辦走進吉首市乾州街道小溪橋社區開展防空防災知識宣傳活動。活動中,通過擺放防空防災知識展板、懸掛橫幅、設立諮詢臺、發放宣傳手冊、與居民互動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普及防空防災知識、日常災害預防及自救與互救基本技能等知識。通過宣傳活動增強社區居民對人防工作的了解,提高居民公共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營造居民參與人防建設的良好氛圍。
  • 強化社區的防災減災功能
    社區,是居住於一定地域的具有歸屬感、守望相助的人們組成的活動區域。我國城市社區,一般是指居民委員會轄區。作為社會管理與建設的基礎,社區是防災減災機制的基本單元。社區不僅要有警察和保安,還要有應對災害的安全管理人員。「9·11」事件後,美國政府為強化整體防衛,積極推動建立具備三大功能的防災型社區,即災前預防及準備功能,災時應變及抵禦功能,災後復原及整體改進功能。
  • 防災減災惠欣社區在行動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史建發)在高新區應急管理局和丈八街道的領導下,惠欣社區舉辦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的防震減災宣傳周系列活動。5.9日線上有獎答題活動已經全面鋪開,惠欣社區通過社區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向居民進行宣傳,同時號召轄區物業發動居民積極參與。
  • 搞活動,辦講座……防災減災教育遠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2012年,中國地震局發布了《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管理暫行辦法》,對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建設提出明確標準。「社區防災減災不是說災害發生在社區,或者在社區層面開展防災減災活動,而是以社區為行動主體,在外界支持下,將社區組織起來成為社區減災能力建設活動的主體,提升社區自身預防及應對災害的能力,這才是社區防災減災的核心。」喻東談道。
  • 颱風防範、地震自救、洪水逃生……蟠龍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為提高居民的防災減災安全意識,2020年5月11日在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前夕,柳州市魚峰區蟠龍社區開展 「5.12防災減災日」主題活動。 活動現場設立防災減災宣傳點,蟠龍社區工作人員向居民發放宣傳資料,普及各類安全防範知識。
  • 全國防災減災日:壹基金青少年與未來防災體驗館在成都揭幕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也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值此之際,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新華網、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主辦的成都-壹基金青少年與未來防災體驗館(以下簡稱防災館)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風險治理創新項目成都基地啟動會議在成都舉行。
  • 甘州區開展「5.12防災減災日」系列宣傳活動
    (張雅婷)甘州區北街稅亭社區組織志願者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5月12日上午,北街稅亭社區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活動,促進社區居民學習掌握防災減災應急知識,提高社區居民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 各地氣象部門多形式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
    山西陽泉:防災減災日走進社區 拉近氣象與市民的距離    陽泉市氣象局走進社區,向市民群眾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常志宇 攝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常志宇報導   5月12日上午,山西省陽泉市氣象局走進社區開展了以「城鎮化與減災」為主題的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向市民群眾普及了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一步拉近了氣象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 防災減災 共戰疫情——天宮廟幼兒園開展「防災減災知識競賽」活動
    為進一步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切實增強全園教職工的避險減災意識和提高疫情防控的能力,熟練掌握應急避災的正確方法以及預防疫情的措施。5月9日下午放學後,天宮廟幼兒園開展了以「防災減災知識競賽」活動。
  • 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在第29個全國消防安全日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增強轄區居民防災減災和消防安全意識,提高居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德陽經開區減災辦組織人員前往轄區進行防災減災和消防安全宣傳活動。11月9日,宣傳小分隊走上街頭,設置宣傳點,向過往群眾發放防災減災宣傳手冊,面對面宣講防災減災和消防安全知識。隨後,聯合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及微型消防站消防員前往華山苑小區,深入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家庭開展宣傳教育,並進行安全用電用氣檢查,著力提高弱勢群體的風險防範意識、知識水平和避災自救能力。
  • 全國「防災減災日」:千餘名人士參觀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
    王波 攝 人民網成都5月12日電 (王波)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防災減災日」。當天,來自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的1100餘名社會各界人士來到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參加2017年「5·12國家防災減災日」·四川校園安全主題活動周宣傳教育活動。
  • 日本防災體驗館免費進行「災害體驗」
    日本防災體驗館免費進行「災害體驗」 2016年07月21日 14: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日本中小學防災教育
    認識從事保護社區安全的人們,通過調查活動和解決問題學習:1、認識消防部門和派出所如何共同維護當地社區安全;2、相互合作應對突發事件,並了解火災和事故傷害的預防措施。了解當地社區的災害和事故預防;觀察並調查從事保護周遭安全工作的人:2.、認識「預防事故」的主題內容,包含交通事故和犯罪預防。認識在地社區的自然災害以及保護居民避免受到災害侵襲的組織。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編者按】日本民眾在面對天災時的鎮定有序與他們平日裡重視防災宣傳及教育不無關係。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早稻田社會創新研究會(WSIC)的易思實驗室(EASI Lab項目)、社區防疫互助網絡(CAN計劃)合作推出日本防災教育系列。
  • 永祥社區:把防空防災知識送到百姓家門口
    永祥社區:把防空防災知識送到百姓家門口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0月27日訊(通訊員 吳玉華)今年是中國人民防空成立70周年,為進一步落實人防宣傳教育工作及普及人防知識,提高居民群眾居安思危意識,今天上午,長沙市雨花區住建局(人防辦)聯合長沙市民眾應急服務中心在高橋街道永祥社區開展了人防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 消防防災宣傳活動豐富多彩
    消防防災宣傳活動豐富多彩 2018年05月16日 14:02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周小雷 顏雨彬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南京市棲霞區開展2020年度防災減災知識競賽活動
    中國江蘇網訊 為進一步加強棲霞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促進民眾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工作,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能力,12月4日下午,「2020年度棲霞區防災減災知識競賽」在棲霞街道石埠橋村雲霞居小區市民廣場舉行。
  • 日本防災食品,米飯套餐最受歡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許黛如】日本經常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擁有很強的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家家戶戶都常備「防災食品」,以備不時之需。日本各地方、機關團體等多設有防災倉庫,一旦遇到災患,便「開倉」將所儲物資分發給民眾。如2019年東京遭遇超強颱風,筆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區政府避難時,就領到了壓縮餅乾和罐頭。但當遭遇嚴重災害時,政府準備的防災食品在分發時可能會有延遲,所以日本政府鼓勵民眾最好提前在家中備好防災食品。
  • 襄汾縣開展「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
    2020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向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普及各類防災減災知識,提升防範應對災害基本技能,5月12日,襄汾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