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科技」項目成員備戰比賽
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來自寧波大學的「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項目榮獲大賽金獎和最佳創意獎。項目名稱: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
學校:華南理工大學
項目負責人:王浩
指導教師:胡健、薛泉、龔振、劉仲武、王宜、廖紹偉、車文荃
參賽隊員:胡錦文、沈俊奕、羅浚榮、陳泓丞、黃正勝、卜小清、劉藝、菅澤華、嚴澄、劉子琪、李棟、趙雪琦、王婕妤、謝雯茜
項目簡介:大隱科技依託造紙、電信、材料三大學科交叉優勢,全球首創「四維」隱身蜂窩材料技術。通過各向異性吸波基體、紙基網絡結構、蜂窩及智能電磁結構四個維度的豐富技術手段展開電磁功能設計,開發的新一代隱身蜂窩材料具備超寬頻、自適應、免維護等優勢,為飛機、艦船、飛彈等新一代武器裝備的隱身技戰指標實現提供材料支撐,部分產品現已進行裝機驗證。
頒獎典禮上「大隱科技」項目成員與老師合影留念,右三為王浩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的『吳鉤』就是蜂窩隱身材料。」華南理工大學製漿與造紙工程專業博士生、大隱科技項目負責人王浩告訴記者,他和自己的學科跨界融合團隊已經在紙基隱身吸波蜂窩領域「走了很久、走了很遠」,並願意為該事業奮鬥終生。因此,入圍決賽後,還在國外的他毅然放棄留學,輾轉回國。隨後三個月裡,他推遲了自己的畢業計劃,專心備戰賽事。「四維隱身吸波蜂窩」目前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四維蜂窩」就是在用紙張搭建三維蜂窩結構的同時,在紙張上加上可控電磁器件,使得蜂窩具備超寬頻、自適應、免維護的性能優勢。「通俗來說,就好比我們先拿一張紙印刷特定的電磁周期結構,然後再將紙折出一個蜂窩狀的模型。」王浩介紹,基於這樣的設計,四維蜂窩對低頻雷達波具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從而實現隱身。「作戰過程中,要想不被對方雷達波探測到,就需要一種材料來吸收對方雷達發射出的電磁波,讓飛機能『隱身』。」當對方的電磁波照射到飛機上時被蜂窩吸收掉,反射回去的電磁波就會減少,將加大敵方雷達的探測難度。作為一個集合了造紙、電磁、材料三大學科的項目,學科交叉是其創新「密碼」。相比單學科研究而言,交叉學科的四維設計提高了吸波蜂窩的低頻吸波性能,兼具電磁性能智能可調的性質。但學科交叉也是一大難點,「三個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都不一樣,團隊在技術攻關、實操過程中要磨合的地方就比較多。」「華工一直都是企業家和工程師的搖籃,創新、創造、創業是華工人的基因。」王浩告訴記者,下一步,團隊將成立電磁材料虛擬研究所,依託華工提供的「產、學、研」大平臺,實現各學科的資源共享、融合共識。「『網際網路+』就是要通過融合實現創新、發現價值。我們將努力做好產品,提升我國武器裝備戰鬥力,守護國家安全!」王浩說。歡迎大賽金獎項目公益投稿,可投遞至郵箱:
liuxiaoxiao@icampusmedia.com或者公眾號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