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評論·日月談 匯聚網上最好的評論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在院慶20周年論壇上發布《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報告。指出,只有11.2%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談戀愛是出於真誠相愛,而其餘的比例則分別分布於「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獨」、「大家談,隨大流」等選項。(見《北京晨報》9月15日)
新聞稱,從調查結果中,可看出社會群體對於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評價。但僅一成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是「真心相愛」的調查結果,在筆者看來,讓人大迭眼鏡。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談戀愛越來越普遍。在大學校園裡隨處可見手牽手的情侶,談戀愛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以及今後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社會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平和的環境,大學校園成為培植愛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學生戀愛一直是大學校園的熱門話題,談論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僅一成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是「真心相愛」,讓筆者覺得不解:憑什麼認定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戀愛都是不純的?在社會和法律已經承認大學生擁有結婚和生育權利的今天,為什麼還有眾多人士戴著有色眼鏡看大學生戀愛呢?
眾多人士不願意接受大學生戀愛的現實,而稱之為愛情不純,在我看來,是成人不願意接受文化反哺的必然結果。有人稱,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和信息反哺的時代。在這種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文化反哺」形成了當代中國年輕一代和老年一代關係的新模式,但是眾多成年人在面對大學生戀愛還是顯得準備不足,乾脆斥之為「愛情不純」。但是這合適嗎?對大學生公平嗎?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米德曾從文化傳遞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由古及今的文化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三種基本形式。所謂前喻文化是指晚輩的知識和技能完全通過長輩的教育和傳授獲得,所謂並喻文化是指長、幼輩的知識學習交流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所謂後喻文化是指長輩向晚輩學習的一種文化反哺形態。米德指出:當代社會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孕育了一種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態「後喻文化」,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傳遞方式,即由年輕一代將他們對不斷變動中的社會生活的理解和不斷湧現出的新知識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正因為如此,如今的父母們正喪失著他們過去在孩子面前擁有的天然權威。「父為子綱」的觀念正遭受到強烈的衝擊,一貫以老子自居而教訓小子的模式正在改變。就電腦網路而言,老年不如中年,中年不如青年,青年不如少年,老子向兒子學習電腦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父為子綱」的親子關係正經歷著新的變革。社會的急劇變遷,兩代人對變遷的不同認識,上代在親子教化中絕對權威的喪失,下代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由於下代「反哺」能力的獲得,使得文化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和傳遞,也就是年幼者向年長者傳遞文化。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筆者以為,認為大學生戀愛是愛情不純就是一則表現。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兩代人共同學習,才能共同發展。期待老年一代用「並喻文化」的眼光來看待大學生戀愛。
(責任編輯:悲風)
熱點:公務員是中國最幸福的人? 張五常:為王石作序
經濟學家能為企業代言嗎 為何要樹立一個荒淫無恥的形象
章子怡把中國男人氣壞了 我們一直錯怪了張藝謀
索尼為何「忽悠」中國消費者 孫英傑案的幾個搞笑疑點
又一個學生被老師間接殺死 處女荒 根本不用回擊
是好男人 就請用安全套 國人的臉被央視丟盡了!
深圳要消滅香港的色情業啦 路人為何旁觀強姦(組圖)
現在的女大學生成了什麼? 多少賣淫女是大學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