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曝光了一組老年代步車在北京違法上路的視頻和照片,引發網友關注。記者調查發現,老年代步車亂象已長期存在,進而帶來一系列風險。比如交通違法、佔用車位、「飛線」充電等亂象長期存在,不光給老年代步車的駕駛員自身,也給整個社會造成隱患。對此,北京市相關部門已開展針對老年代步車的專項執法行動,從銷售端、運輸端進行打擊查處,嚴控增量。
雖然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治理行動,但不得不正視的是,大街小巷還是經常能看到老年代步車的身影,快速行駛在非機動車道,給行人造成極大困擾。這種狀況令人很容易聯想起電動自行車的治理困境,一方面大量電動車速度超標,另一方面市場存量已經非常巨大,執法部門真要從嚴執法的成本非常高,最終往往是法難責眾。
治理老年代步車,有必要汲取電動車的教訓,在市場存量還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及早明確標準,確定門檻,把更多隱患控制在萌芽階段。
首先,是要明確這種車型,是不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從現實使用情況看,很多車主根本不是老人,用途也不僅是代步,而是當作小汽車的替代工具。速度接近汽車,但是安全防護措施卻很原始,有的連安全帶都沒有,這顯然是拿生命開玩笑。所以,即便承認老年代步的需求,目前市面上的多數老年代步車也已經遠遠超出這個需求,應該從源頭上進行糾偏。
其實在2019年1月,國家標準委曾經拿出一版《老年電動代步車標準》徵求意見,其對時速的規定是要在15公裡/小時之內,低於電動車的40-70公裡/小時。應該說,這個速度比較符合「老年代步」的真正用戶。除此之外,對車型尺寸、整車地盤高度、剎車制動距離等,也都有具體規定。遺憾的是,在那輪徵求意見之後,並沒有查詢到下文,亦不知該標準走到了什麼環節,什麼時候能落地。
其次,在生產環節的標準之外,不同城市不同地區也應該視具體情況制定更細化的管理規則。比如在交通情況不太擁堵的中小城市,對於老年代步車的管理可以適當從寬。但像北京這樣本身擁堵嚴重,交通情況複雜的城市,可能需要提升門檻。老年代步車無論走機動車道還是非機動車道,都會造成更大的安全隱患。另外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停車位資源也非常緊張,一輛老年代步車基本會佔據一個車位,可是卻沒辦法當做機動車收費,這對停車場或者其他車主都不公平。
總之,對於正當的老年代步需求,一刀切禁止顯然不合理,但應該從源頭到終端,確保老年代步車不越界,變相成為不安全的機動車。這需要相關行業標準儘快明確,也需要從全國到地方細化法規,這樣管理起來更有法可依,避免陷入電動車的治理困境。(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