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gshang / 寧函夏 / 2020-02-18
摘要:清晨六點,沈昌達聽著打單機吐出一張張訂單的聲音,深刻體會到「甜蜜的負擔」是什麼意思。
天下網商記者 寧函夏
沈昌達都能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音了。這是春筍生長的響動,據說在深夜的竹林,靜謐時可以聽到這種聲音,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衝破泥土,掀翻石塊,迫不及待投身於大地的萬象更新之中,就跟沈昌達現在的狀態一樣。
他發現,原來網上的段子是真的:沒有員工,公司也能正常運轉。
這幾天,在杭州臨安開春筍天貓店的老闆沈昌達,一人撐起了一家店:6名員工在老家隔離,沈昌達一人包下訂單處理、售後、進村、收筍、打包、發貨的活,每天從清晨半忙到半夜,負荷工作了10多天,還賣出13萬斤春筍。
所有的努力,莫過於讓更多人吃上一口春筍,迎接春的到來。
與時間賽跑
清晨六點,沈昌達聽著打單機吐出一張張訂單的聲音,深刻體會到「甜蜜的負擔」是什麼意思。經歷了七年春筍上市季,這是最忙最累的一次,他已一人連軸轉了10多天。
此時,位於杭州臨安太湖源鎮的筍農們也已經披著薄霧,扛起筍撬進山了。在那裡,黃泥土的滋潤,加上棉絮一樣稻糠覆蓋,最家常而鮮靈的春天味道破土而出。這是臨安春筍的魅力,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2》還曾前來尋味,獻出一道美味的油燜春筍,讓人「三月不知肉味」。
一座山頭,沈昌達不知道能冒多少春筍來。他只知道,筍撬細又長,在細雨浸潤的泥土裡,順著筍的邊緣挖土,輕輕一撬,筍便出來了。勤勞的筍農,一天甚至能挖兩三百斤筍,一簍簍,順著下山的繩索,降落山腳,等著他來收貨。
這是一種與時間賽跑的佳餚。2018年沈昌達的「薯你棒」天貓店開張,專賣臨安筍,一年能銷售30萬斤。臨安太湖源鎮上百戶筍農從清晨出發,最快傍晚,沈昌達便能把帶泥的春筍送到網際網路各路消費者的餐桌上。
可當前,時間卻成為擺在面前最難一道坎。
因為疫情,當地大型的筍交易市場暫緩,物流快遞進村困難,往年一天10多輛九米六長大貨車開進村裡收筍的熱鬧場景不再。
然而,古書裡「紅籜白肉,墜地即碎」的春筍,若不及時挖出,在連續幾場春雨的浸泡中會爛掉,也會因為一天5公分的長勢而茁壯成竹。春筍正面臨無處安放的窘境。
時間緊迫,但「薯你棒」天貓店的6位員工因為疫情還困在老家。客服可以在電腦遠程工作,可訂單處理、收筍、打包、發貨,現場各個環節都需要人。
春雨喚春筍,蟄伏了一冬天的味蕾,已經被春筍鮮香打開。所有人都渴望這味道。
在來不及思考的春筍上市時節,沈昌達就這麼單槍匹馬頂上來了。為了上百戶筍農,他一人撐起了一家公司。
沒有員工,公司運轉的更好?
處理訂單和售後的人沒有,沈昌達就早上六點起來自己幹;聯繫筍農的工作最要緊,沈昌達便一家家打電話問;沒有人打包,沈昌達自己開車去太湖源鎮清點、打包;沒有人和物流對接,他等下午6點順豐快遞來把最後一箱春筍送上車;倉庫沒有人管,他忙完自己去盤點整理第二天的訂單。
他笑稱沒有哪一年能比的上今天對春筍的濃烈感情,從早忙到晚,簡直是又愛又恨。
老闆上陣能量巨大。在10多天裡,他的「薯你棒」天貓店賣出上萬單春筍,共13萬斤。與往年相比,這個數字並不小。
「沒有員工,公司運轉的更好」居然成真了。但沈昌達不這麼想。「我最希望疫情過後員工能平安回來呀。」
「畢竟現在人流聚集的地方不可以去,所以今年都轉為網上銷售了。」沈昌達了解到有不少走投無路的筍農們,他託認識的筍農轉告:「我收。」雖然價格比過去低很多,但總比扔掉好。
這些天,他也得到很多幫助。
當地政府為了解決春筍「出省難」問題,專批了農產品運輸綠色通行證。沈昌達申請到一張防疫車輛專用通行證:「每天我們的車都會做消毒處理的。」採訪當天,他發了兩大貨車近百斤春筍。
網上淘寶愛心助農項目上線,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並直呼「直到把全國的滯銷農產品賣光為止」,幫助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沈昌達的訂單也因此多了起來。原先一季30萬斤的銷量,現在10天就達到了三分之一。
天貓店裡,儘管也催發貨,但很多暖心的顧客都懷著「幫一把」的心態,告訴沈昌達「不著急」。還有顧客收貨後留言:「筍是真的不錯,就是泥有點多,不過著急從地裡刨的,也可以理解。」
「其實原來春筍價格比較高的,吃的人不那麼多。但這個時候,很多人都來買。」在沈昌達的天貓店,春筍5斤售價40至50元左右。
「還有很多湖北的顧客來下單,他們說很想吃筍。」沈昌達說。他介紹了兩個拿手菜,一個是油燜筍,一個是醃篤鮮。春筍的脆嫩只有嘗過才知道,然而疫情嚴重的地區物流仍行進困難。不過,沈昌達叫顧客放心,「春筍季還有2個月呢。」
編輯 汪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