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討論金融與金融學引出的「方法論」思考

2020-12-25 中華會計網校

  這裡,不是講那些一聽就大有學問的方法論。如什麼「規範」與「實證」,「歸納」與「演繹」,「形態」與「動態」,「線性」與「非線性」,以及什麼「資訊理論」、「控制論」、「博弈論」、「複雜大系統理論」等等在金融科中如何運用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有的我有些了解,有的只知其皮毛,有的則只知其名卻還不知進門的路徑。不論怎樣,這都是重大的方法論問題。各位可能將會往某一種或某幾種方法論的運用上有所突破,並對金融理論有所發展。本文只想講一講由金融和金融學所應涵蓋的範圍所引起的一個好像涉及「方法論」但認真推敲也不像有多大學問並且也似乎上不到方法論層次的問題。

  一、 關於金融的界說

  學金融,講金融,首先弄清楚金融的界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疑,這是一門學科中極大的問題:一門學科,其最高理論成就往往就凝結在對於本學科的核心範疇如何界定、如何定義之中。關於這個方面,存在著從不同視角對「金融」所進行的規範性的論證。在這裡,也不是評述有關金融界說的各種見解,論證為什麼應該這樣論斷,而不應那樣論斷,等等。

  本文只是就其一個最表層,也可以說是最淺顯的方面,即人們在使用「金融」這個概念時事實上所指的範圍存在著較大差異的問題來討論。並由此談談在我們這樣的國度中,環繞類似問題需要注意的思想方法。

  1.「金融」這個詞並非古已有之

  「金融」是由中國字組成的詞。它並非古已有之。古有「金」,有「融」,但未見「金融」連在一起的詞。《康熙字典》以及在它之前的工具書均無「金」與「融」連用的詞,可以說明這個判斷。連起來的「金融」始於何時,無確切考證,最大可能是來自明治維新的日本。那一階段,有許多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就是從日本引進的——直接把日語翻譯西文的漢字搬到中國來。1908年開始編纂、1915年初版的《辭源》和1905年即已醞釀編纂、1937年開始刊行的《辭海》,均已收入「金融」條目。《辭源》(1937年普及本第11版)金融條的釋文是:「今謂金錢之融通狀態曰金融。舊稱銀根。各種銀行、票號、錢莊,曰金融機構。《通鑑長篇》:」公家之費,敷於民間者,謂之圓融。『義於金融為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辭源》修訂版,可能是由於定位於」為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刪去了這一詞條。《辭海》1936年版金融條的釋文是」(monetarycirculation)謂資金融通之形態也,舊稱銀根。金融市場利率之升降,與普通市場物價之漲落,同一原理,俱視供求之關係而定。即供給少需要多,則利率上騰,此種形態謂之金融緊迫,亦曰銀根短絀;供給多需要少,則利率下降,此種形態謂之金融緩慢,亦曰銀根鬆動。「20世紀60年代之後的表述下面再說。始於近百年前編纂的《辭源》、《辭海》編入金融目,說明這個詞的使用,在20世紀初,已相當定型。《辭海》注以英文,顯示系來源於海外之詞1.經過一百多年,用來用去,已像是土生土長的概念。但其內涵和外延長期是不怎麼清楚的。比如建國初期常講」金融物價「:」物價「指什麼,大家清楚:」金融「指什麼,沒有專門解釋過。進入計劃經濟階段,金融這個詞日常已不怎麼使用。只有在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近十年,它才越來越成為經濟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彙之一。

  2.日常口徑(或曰「世俗」口徑)的「金融」

  現在,在黨政部門、在實際經濟部門、在不是鑽研金融概念的經濟學界,「金融」所指的範圍大體包括:與物價有聯繫的貨幣供需,銀行與非銀行體系及短期資金拆借市場、資本市場、保險系統等。這樣的用法並不是始於採用了某種理論界定,勿寧說是根本沒理睬什麼理論界定而自然而然形成的。或者說,如此理解金融所覆蓋範圍的,絕大多數恐怕從未把金融覆蓋的範圍作為一個問題來思考。《辭源》、《辭海》這兩本辭書,就其始刊時的釋文來看,都僅指通過信用中介機構的貨幣資金融通。《辭海》在20世紀60年代的試用本和1979年版的釋文修訂為:「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與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主要通過銀行的各種業務來實現。如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國內外匯兌的往來,以及資本主義制度下貼現市場和證券市場的活動等,均屬於金融的範疇。」這一變化了的概括,可以說與今天「日常的口徑」之所指基本一致。按這樣口徑使用的「金融」——由兩個中國字連成的中國習用的詞——沒有一個洋文的詞可以與之簡單地、毫無差異地相對應。簡單譯為Finance,下面將要說明,洋人不可能準確把握我們想表達的意思。羅唆的辦法是譯為;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但也不全,如缺保險。中國金融學會的英文譯名定為ChinaSocietyforFinanceandBanking.FinanceandBanking,只是「金融」的一種譯法,也不是很標準的譯法;不過從一個角度說明,簡單譯為Finance,不少情況下是容易誤解的。

  3.與日常口徑並行的口徑

  理工學界研究金融的、講「現代金融學」的、一部分專門在資本市場從事研究的(其中很多人士是從國外商學院學成回國的,也有不少人士並未就學於國外商學院,但獲取的知識卻是來源於國外商學院),講「金融」,就是指Finance;Finance就是指金融。在這裡,不管是中文的「金融」,也不管是西文的Finance,即指有價證券及其衍生物的市場,指資本市場。持有這樣用法的,對於上述的「日常的口徑」,其中部分人士認為:在自己的「金融Finance」領域之外還存在一個被更多的人視之為「金融」的領域。可稱之為傳統領域劃主流領域,應該解決彼此之間的打通的問題。另有不少人士認為,上述的「日常的口徑」,或只不過是政府的習慣用法,進入不了理論範圍;或是認為已是過時的用法,將來必將被取代;或是認為不能與國際接軌,反映了中國的落後經濟現實,等等。也有的人士幾乎不怎麼關心在自己的「金融-Finance」之外還另有疆域。如果把這種將金融只覆蓋資本市場的用法稱之為「窄口徑」,相對應的則可把上述的日常口徑稱之為「寬口徑」。

  4.洋人對Finance的用法

  由於這涉及西文Finance,所以需要考察洋人對Finance這個詞的用法——不說日常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習慣用法而只考究其在經濟學術和經濟管理領域的用法。如果簡單概括,用法也不只限於一種。

  (1) Oxford及Webste's這類字典和一些百科全書對Finance的解釋是:monetaryaffairs,managementofmoney,Pecuniaryresources……;前面加public,是指財政,加company,加corporation,加business,是指公司財務,等等。顯然,這屬於「寬」口徑。但其寬度卻是我們寬口徑的金融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在洋人的寬口徑中,不僅包括我們寬口徑的金融,並且還包括國家財政、企業財務(公司財務)和個人貨幣收支。而財政、財務和個人收支,在我們這裡是明確不能算作金融一部分的。此外,洋人的Finance也有「Finance學」或FinancialEconomics的含意。

  (2) PALGRAVE新經濟學詞典對Finance的解釋則是:Theprimaryfocusoffinanceistheworkingofthecapitalmarketandthesupplyandthepricingofcapitalassets.中文譯本是「金融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金融市場4的運行機制,以及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價格確定」。顯然,這屬於窄口徑,且與我們的窄口徑一致。

  (3) 介於兩者之間的口徑。如1971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的解釋是:Thesystemthatincludesthecirculationofmoney,thegrantingofcredit,themakingofinvestments,andtheprovisionofbankingfacilities.這裡圈定的範圍,與我們的寬口徑相當。此外,聯合國統計署的口徑(按中心產品分類法)中有FinancialandRelatedService這一項,包括:金融中介服務、投資銀行服務、非強制性的保險和養老基金服務、再保險服務、各種相關輔助服務。也類似我們的寬口徑。

  (4) 美國現在的習慣用法,據某些美國經濟界的人士解釋:泛泛地,或前面加形容詞,按古典的解釋使用;在經濟領域,單用finance,即指資本市場。如有的美聯儲人士說,我們只管money,不管finance,——這裡的finance,即毫不猶疑地是指資本市場。這樣的解釋可能也概括不了美國如何使用finance的全面情況。如在聽講演、看文章時,也常常發現,講finance,也常講銀行之類的問題。

  (5) 如果說「金融」一詞來自日本,那看看日本怎麼用。日本中央銀行的統計報告,前些年與「金融(日文的漢字)」對應的是moneyandbanking,這些年改為money,bankingandsecurities.日本中央銀行這樣用,其他日本人則不一定都這樣用。概而言之,洋人也有多種用法。最寬的finance口徑大於我們寬口徑的「金融」,在這裡,finance>金融,即finance≠金融。最窄的finance口徑與我們窄口徑的「金融」相當,在這裡,finance=金融。介於兩者中間的finance口徑與我們寬口徑的「金融」接近。這就不能不給翻譯製造了難題。

  5.不能強求一一對應

  翻譯過來的詞與原文難以一一對應的情況並非只存在於中文詞「金融」與西文finance之間。從19世紀以來,我們是一個引進先進文明的國度。但又不同於有些並無悠久傳統的較小國度,只要簡單拿來填補空白,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既要引進,又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傳統,所以在概念、範疇方面如何通過翻譯溝通中外,就存在極大的理論問題。音譯是一種方法。歷史上,譯佛經就是音譯。日本的外來語,有其優越之處。我們也有「洋徑浜」,但「洋徑浜」的發展恐怕不太可能趕上日本的外來語。或許可以這樣看,與其用漢字音譯,還不如直接用洋文。不管是漢字音譯還是直接用洋文,都存在傳播較難的問題。比如,不易與原有的文化積存溝通。意譯,如何選擇對應的詞彙不容易。如魯迅先生諷刺的把MilkyWay譯為「牛奶路」。但更困難的是不存在完全對應的詞彙。現代經濟學的概念、範疇有許多就是這種情況。於是,不得不造一個新詞(包括過去從日文引進)。這個過程,對翻譯人士是一個創造過程,功莫大焉。但一方面是外來的新概念、外來的新範疇,一方面是本國原有文字的新組合,即使譯得煞費苦心,也往往難以精確、全面地體現洋文的內涵。簡言之,就是在最初翻譯之際,即難以實現內涵與外延的全然對應。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洋文本身的內涵會有所演進。如把finance限定用於資本市場,在西方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作為譯文的中文詞,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同樣會由於經濟的發展而強化或弱化某方面的含義。這就使譯文和原文更難保持一一對應的關係。中文的詞「金融」與西文的詞finance就是存在著這種始終難於全然對應狀況的典型例證。於是,在我們這樣的國度中,常常由譯文引起爭論甚或混亂。通過爭論以弄清洋文與譯文的對應關係——可以對應的部分和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對應的部分——對於學術和商務等等交流是必要的。但期望重建一一對應關係,至少在全球實現「大同世界」之前,只能是虛耗精力。仍以「金融」與finance為例,顯然,我們不能為了對應而要求洋人要按中國人使用「金融」的口徑使用finance;同樣,我們在今天也同樣無法叫中國人完全按洋人對finance的理解來使用「金融」概念。

  6.不同用法並存,如何辦?

  只就中文詞本身來說,如上指出,事實上兩種主要用法並存:

  (1) 寬口徑:指環繞貨幣、銀行、證券、保險的有關領域。黨政和實際業務部門以及大多講貨幣銀行學的採用。(2)窄口徑:專指環繞資本市場的領域。以資本市場為主要研究領域和從業領域的大多採用。

  用法不同,怎麼辦?

  一個選擇是爭個你死我活。但結果總會是想你死我活而不可得。一方面說,對於金融,中國人都這麼理解;另一方面說,我也是中國人,就不那麼理解。一方面說,與國際接軌,金融只應這麼用;另一方面說,洋人對finance的用法就有不同口徑,應往哪一條路上接軌?有的人士說,從發展前途看,資本市場必將成為主體,因而「金融-finance」應指這一領域;有的人士說,商業銀行的作用今天依然極大,今後是否必將削弱,誰能定論;也有的人士說,銀行、貨幣如果趨於泯滅,大概finance也不能獨自保存下來。如此等等。

  賈寶玉說過一句話:「任憑弱水三幹,吾只取一瓢飲。」這用來表達愛情的專一極為深沉、真摯。如搬用到學術研究領域,恐怕就會失於偏頗。

  另一種選擇是「和平共處」。既然並存不同用法,是客觀事實,難以存此廢彼,難於定於一尊,那就必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同的用法。是否會亂套?不會!本來就有不同用法,承認已經存在的事實,至少不會更亂。其實,問題本不難解決:討論問題時,事前交待一下自己所使用的口徑,或冷靜分析一下對方所使用的口徑就可以了。實質性的探討完全不會由於這個問題而受到梗阻。

  「和平共處」決不是柔弱、不講原則。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是體現:其一,發展的觀點,懂得分歧是導源於事物本身和理論概念、理論範疇的發展;其二,肯於擴展自己視野的意識,有利於對發展的客觀世界獲得較為全面的認識。如此思考概念界定問題是否有點「方法論」的意味?當然,夠不上學術研究中真正意義的方法論,但決非毫無價值。

  再舉兩個例子來講講這方面的問題:

  其一,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在我國,對於這兩個詞,最常見的是望文生義的理解:「貨幣多了,造成物價上漲」:「貨幣少了,造成物價下滑」。在經濟學界,這樣的理解也不罕見。為此,過去環繞著通貨膨脹的界說,曾費了不少的筆墨。

  1998年以來,對於通貨緊縮的界定又有種種說法的討論。大體區分,基本是兩種說法:通貨緊縮即指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通貨緊縮應指伴隨著經濟負增長(或還伴隨著貨幣供給緊縮)的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分歧的焦點是: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是不是必然伴隨著經濟負增長?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並非如此。

  假如硬是認定「通貨緊縮」只能指「必然伴隨著經濟負增長的物價水平持續下降」,那只有一條出路;就是不準許把「並沒有伴隨著經濟負增長的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和「伴隨著經濟正增長的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叫通貨緊縮。但是哪個權威機構可以下達這樣的命令呢?實際還有另一條出路:通貨緊縮即可指伴隨著經濟負增長的物價水平持續下降,也可指伴隨著經濟正增長或經濟不增不降的物價水平持續下降。

  換言之,可以稱之為通貨緊縮的經濟過程,只要求一個條件,即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趨勢如何?約定俗成,恐怕大多數人會日益取後一條路。關於如何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從爭論極其熱烈到今天已很少爭論的演化過程,可為作這樣的判斷。

  只要靜下來想一想,這類名詞只是作為一個符號,用來代表、概括某種經濟過程。用法不同,可聽之任之。只是自己的用法應一以貫之,至少在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內;旁人如何用,那是自己作為聽者、讀者、答辯者應分辯清楚的事。

  其實,以通貨緊縮為例,要花精力研究的是:物價水平持續下降與經濟成長的相互關係;如何預防不陷入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境地;如何擺脫這樣的境地;如何辯證認識這樣的經濟過程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就如同通貨膨脹並非總是可怕的,通貨緊縮或許也是如此。近來就有一種「應該把通貨緊縮視為一個機遇」的思想;而過去多年嚴厲批判的「通貨膨脹有益論」現實好像頗受青睞……),等等。應該說,把精力過多地約束在概念本身的界定,恰恰分散了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其二,fictitious和virtual.這是近來碰到的一件麻煩事。虛擬資本的虛擬是fictitious,虛擬銀行(公司、學校……)的虛擬是virtual.「fictitious」資本的譯文至少已有百年;而網上的「virtual」經濟體,其出現卻僅僅幾年。

  但兩個文義有別的洋文詞,卻譯成了一模一樣的中文詞。虛擬資本與真實資本相對,是資本運行相互聯繫但又相互獨立的兩個方面;而虛擬銀行(公司、學校……)與傳統銀行(公司、學校……)相對,卻是同行的競爭者。虛擬銀行的資本籌集靠的是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吸引風險投資。所以相對於網上運作的虛擬銀行,上市交易的虛擬銀行的股票是虛擬資本;而相對於自己的虛擬資本運行,網上運作的虛擬銀行卻是其實資本的存在。顯然,兩者不能混淆。但目前,兩個「虛擬」譯文,都已定型。看來也不能不和平共處。對於這種狀況,除了時時記住「這『虛擬』不是那『虛擬』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7.討論小小的概念問題是否小題大做?

  應該說是「小題大作」。其所以要小題大作,是為了通過擺擺來龍去脈,也許可以減少在這方面眼界過於狹隘,以致只把自己的見解視為科學而不知自己視野之外還有天地的毛病。有時這類爭論往往不必要地耗費許多精力。所以這裡的小題大作也可以說是為了達到「小題」不必「大作」的目的。

  二、 關於金融學科體系

  在對金融的概念做了一些分析之後,還有一個金融學科體系的問題。作為學科體系還有一些矛盾需要處理。

  1.「現代金融學」或「新金融學」當前,在美國,Finance(金融學),人們稱之為「現代金融學」,或「新金融學」。其研究的對象,上面舉了PALGRAVE的說法。深入一步,可從Zvi.阿迪《金融學》的概括中看出輪廓。

  ——「金融學是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如何進行資源的時間配置的學科。」

  ——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進行資源的時間配置的「決策」,是利用「金融系統」來完成的。而金融系統包括「股票、債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場,金融中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金融服務公司(如金融諮詢公司),以及監控管理所有這些單位的管理機構」。

  ——服務於決策的「金融理論由一系列概念和定量模型組成」;而各個層次的決策採用「同樣的基本理論和定量模型」。——其基本內容是「價值評估」、「風險管理」、「資產組合」、「資產定價」……。問題是,博迪所說的「人們」指的是什麼?

  ——是個人,是公司;是個人理財,公司理財。我想,也應包括銀行等金融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理財」——業務經營。國家財政部門,無疑可以運用「同樣的基本理論和定量模型」,但這個「同樣的基本理論和定量模型」卻涵蓋不了財政學的主幹部分。綜上,是否可以肯定類似「微觀金融學科」的提法。

  2.有沒有相對應的「宏觀金融學科」?

  (1)這一問題有兩個答案:——沒有。宏觀金融不過是宏觀經濟的內容,是宏觀經濟學;

  ——有。是宏觀經濟學一部分,但有其獨立的內容,換言之,貨幣銀行學或貨幣銀行金融市場學不能簡單併入宏觀經濟學。

  (2) 如果說宏觀金融學是獨立的部分,那麼,微觀金融學是「現代的」、「新的」,宏觀金融學是否就是「不」現代的、「不」新的?

  這樣的提法有點彆扭。但就學科發展來說,「微觀金融學科」的確有大發展。默頓。米勒在一篇講演中提到「微觀規範分析」和「宏觀規範分析」的分野10;指出「金融學」、「現代金融學」形成於1950年前後。他指出的發展裡程是:

  ——馬科維茨(1990年諾貝爾獎)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

  ——威廉。夏普(1990諾貝爾獎)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將馬科維茨的「商學院模型」轉化為「經濟系模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效市場假說;

  ——莫迪利亞尼-米勒(1990年諾貝爾獎)定理,即M-M定理;

  ——布萊克-斯科爾斯-默頓的期權定價公式(羅伯特。默頓、邁倫。斯科爾斯獲1997年諾貝爾獎)。

  相對於微觀金融的成就,宏觀金融的成就有哪些?如也看看獲諾貝爾獎的情況:包含有宏觀金融內容的宏觀經濟學的成就獲獎甚多,不過企圖把應屬於宏觀金融領域的成就從宏觀經濟學中分離出來可能不那麼容易做到。較為直接關係宏觀金融的有1974年,弗。馮。哈耶克和綱納。繆達爾以研究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獲獎;1976年,米爾頓。弗裡德曼以創立貨幣主義理論獲獎;1981年,詹姆斯。託賓以凱恩斯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獲獎,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以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獲獎,1999年,羅伯特。蒙代爾以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及最適貨幣區的分析獲獎。相對於微觀金融分析,似有點「傳統的」, 或「早發展的」的意味,但冠之以「不現代」、「不新」,也似有問題。

  不論怎麼說,側重從事宏觀金融學科教學與研究的人們,必須保持宏觀金融學是「現代的」宏觀金融分析。

  3.如何推動金融學科的發展?

  先把一些「冠名」的問題撇開,金融學科的建設應滿足這樣三方面的要求:

  (1) 對一國、一地區總體金融(中國「金融」的寬口徑,finance的中口徑)運作規律的認識、總體金融形勢的分析,以及對金融進行宏觀調控和對金融運作進行必要的管理;對國際金融運作規律的認識、國際金融形勢的分析,以及對國際間金融運作進行必要的管理和協調。

  (2) 認識制約「人們」理財的規律,指導「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如何進行資源的時間配置」。

  (3) 兩方面研究的交界區間,或者說接口區間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宏觀金融分析不能無視微觀金融的運行並應以發展了的微觀金融分析為基礎;微觀金融分析不能無視金融運行的宏觀環境並應注意與發展了的宏觀金融分析銜接。

  4.「冠名」問題是否需要強求統一於一個體系?

  現在已有引進的「金融學」、「現代金融」、「新金融學」。傳播之風相當強勁,甚至1990年代上半尚未如此。而「貨幣銀行學」多年來一直承受著採用「金融學」名稱的壓力。前些年改了,問題不大;現在再改,就有點像演出「雙包案」。

  1997年在西南財經大學組織的「97中國金融學科建設與發展研討會」上,我曾講過這樣的意見:「與金融範疇本身如何詮釋一樣,……有關金融學科的問題,長期存在不同看法,也同樣不是我們建設金融學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礙。要真的把主要精力用在」統一「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上,學科建設到會被推遲。當然,在今天,決不排斥金融學界少數有志於研究學科定位的」專業戶「從事這類問題的研究。……當前,對於我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學科內容的建設……」。

  簡言之,學科體系的不同見解,依然像如何處理對概念的不同見解一樣:無礙於實質,存異可也!

  事實上,一直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同一學科名稱卻有不同內容;類似的內容卻起有不同的名稱。如此思考學科體系問題是否也有點「方法論」的意味?的確,也夠不上學術研究中真正意義的方法論,但同樣,如此思考也決非毫無價值。

  注釋:1注以monetarycirculation,在當時,恐怕也不恰當。

  2這裡引述一些材料:(1)Monetaryaffairs(1989TheNewLexiconWebster'sDictionary;1960Funk&WagnallsNewStandardDictionary):Managementofrevenue(1978TheNewOxfordIllustratedDictionary);Managementofpublicorcompanyrevenue(1989TheLexiconWebster'sDictionary);Themanagement,ofmoneyesp.Publicmoney(1995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2)Pecunjaryresources(1989TheNewLexiconWebster'sDictionary):Themoneyresourcesincome,etc.ofanation,organization,orperson(1996Weser'sNewWorldDictionary);Pecuniaryresourcesofsovereign,state,company,orperson(1978TheNewOxfordIllustratedDictionary);Thepecuniaryaffairsorresourcesofastate,company,orindividual(1971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3)Theobtainingoffundsorcapital(1971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Financeisessentiallytheprocessofprovidingfundsforeconomicactivities(1985EncyclopedicAmericana);Themoneyusedorneededtosupportanactivity,projectete(1995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3Thestudyandpracticeoffinanceareconcerntrate

相關焦點

  • 首經貿舉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金融學一流專業建設研討會
    來自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40餘人匯聚首經貿,分享業界案例和高校專業建設經驗,共論金融科技研究和金融學專業建設新發展。北京市教委領導,我校校長付志峰等出席會議。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由我校副校長王傳生主持。
  • CUNY巴魯克金融專業-10-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本來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是一門新興學科。現在是又熱門又有點邊緣,屬於交叉學科,不過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來自百度)。老師是Yves Siegel,在syllabus上就留了很多視頻和推薦書籍,在課堂上也是喜歡直接跟大家討論,所以在課前要把這些內容都做了解,才能跟上老師討論的思路。
  • 金融學VS金融工程VS金融數學
    金融學,金融工程,金融數學,這個三個專業的異同可以用對數學的要求程度高低,將其區分開來。但其大致有以下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微分方程、概率論、數理統計、應用統計、多元統計分析、運籌學、數值分析、複變函數、實變函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計量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工程學、保險學、金融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等。
  • 培養有特色的應用型金融人才|張克雯|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學
    普通高等大學如何在培養金融人才上辦出特色?「不應過於注重高精人才,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同樣重要。」12月3日,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張克雯接受採訪時說,合理因材施教是學校設計貨幣銀行學(金融學)課程的核心出發點。
  • 金融學碩士論文寫作方法介紹
    那麼對於金融學碩士論文怎麼寫?大家有頭緒了嗎,下面我們也向大家介紹一下金融學碩士論文該如何進行寫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吧!  一、金融學碩士論文怎麼寫?如我國借款費用準則與美國相關準則的比較研究、股份合作企業與合夥企業金融核算的差異、中美註冊金融師管理制度的研究、企業合併的基本金融方法及其比較分析,等等。  5. 延伸法。進一步加深對某個課題的研究,該方法要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關論文,並在那些論文所闡述觀點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談。如預算金融體系進一步改革探索、對金融委派制新認識,等等。  6. 補差法。
  • 圓桌討論二:金融科技學術研究方向與學科建設
    6月28日,由中央財經大學主辦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前沿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圓桌討論環節由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郭曄主持,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衛星、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劉莉亞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方穎、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汪曉文參加圓桌討論。
  • 金融工程學與金融學、MBA的金融方向都有哪些區別?
    金融工程學是一個不錯的留學專業。這個學科在國外已經有相當規模,但在中國卻很少有人了解,對留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解讀金融工程學的相關問題,希望對留學生的專業選擇有所幫助。新興學科區別大金融工程、金融學、MBA的金融方向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方面有廣義和狹義的解釋,我們這裡指狹義。金融工程是一門綜合了金融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金融市場學前沿:金融學課程思政一體化探索與實踐
    在2020年教育教學大討論期間,教務部(研究生院)聯合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在學校官微開設「BNU課程思政雲享會」欄目,邀請學部院系專業教師分享經驗與心得,展示北師大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探索與成果。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李堃博士,他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金融市場學前沿」。
  • 新型專業金融科技能否取代傳統金融學專業
    隨著行動支付、電子貨幣、區塊鏈、金融大數據、機器學習和認知計算等技術已經開始廣泛滲透金融行業,金融科技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金融業在科技推動下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養新型金融科技人才勢在必行。那麼傳統的金融學專業會被淘汰嗎?
  • 金融工程和金融學的區別?
    金融工程和金融學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有剛了解的同學難免會不太理解這二者的區別,其實這兩個專業有交叉的學習內容,但又有各自的側重點,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吧。
  • 都是年薪百萬的專業,金融學、金融工程和金融數學該怎麼選?
    金融工程在某些大學中屬於金融學的分支,多是商學院和工學院聯合創辦或者直接開在工學院裡。其研究方向較金融學更細、更專,主要學習金融行業內的技術、操作和原理,依賴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貨、期權、遠期、互換等等。3.
  • 你應該知道的基本的量化金融學知識
    量化金融學,其英文是quantitativefinance,其實又叫數理金融學,主要是一種利用數學方法、數理統計、計算機編程技術以及信息網絡知識解決金融經濟乃至金融社會問題的學科、而「量化金融」既可以是被認為是一種研究金融的方法,又可以認為是一種研究或解決現實金融問題的手段。
  • 金融學真的很「虛」?開設金融專業的大學推薦
    金融專業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是分多個方向的,一般來說,有金融學方向、投資學方向、CFA方向、金融工程方向、金融理財方向等,只是不同的學校,開設的具體方向或者說傾向會有一定差異。有些學校本科就一個金融專業,籠統的綜合性專業,有些學校則明確地分多個方向,前者往往是理工類大學下轄的經濟類學院,才這樣只是粗線條地開設;後者則往往是綜合性大學,特別是財經類大學,專業劃分往往會比較細一些,分多個方向。比如西南財經大學的金融本科,就有金融學、金融雙語、金融理財等方向的區分。
  • 北京語言大學金融學專業簡介
    金融學專業  經過專業學習和強化訓練,學生能熟練掌握英語技能,具備紮實的經濟學和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並綜合運用各種最新的金融理論知識和現代技術,創造性地解決現實中的金融問題;掌握數理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基本分析方法,勝任銀行風險分析與管理工作;掌握外匯、證券和期貨投資的專門知識與方法
  • 美國大學金融學&金融工程專業申請區別
    美國金融學和美國金融工程的區別 大誤區:美國金融工程偏理 美國金融學偏文 許多同學在了解MFE的時候,都會把目光放在MFE對數學背景的要求。
  • 麻省理工學院,一個金融學留學生心中的神校
    其餘學校都有MBA項目參與排名,對申請學生的工作經驗等有額外要求,因此在金融專業排名當中,應屆畢業生可以申請的商學院金融相關專業就只有麻省理工學院的金融學專業。Q1:討論過去的學術或者專業經歷能夠幫助你在未來研究生的學習中成功的案例,包括在金融、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中獲得的成就。Q2:簡述一下自己短期和長期的專業目標,以及研究生的學習會如何幫助你實現這些目標。Q3:分享一下你的能力和優勢如何為學校實現自己的使命而做出貢獻。
  • 【實訓項目】紐約大學-對數理金融學的討論與探究
    紐約大學-對數理金融學的討論與探究在整個研討課程上,學生將應用數學金融模型,並學習如何使用相關的技術和工具來開發算法和程序,以便他們能夠實現與數學金融相關的實際業務問題的解決方案。將提供一個示例計算環境和相關的軟體工具和應用組件,如適用的,以加速開發過程。
  • 在天大讀金融是怎樣的體驗?教授帶你逛專業第八站—金融學
    )聽說天大金融學畢業的學生無論走到哪裡都自帶光環讀天大金融學是怎樣的體驗呢?早在20世紀90年代,天津大學開始從事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金融學專業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並於2010年開始全面招收金融本科生。天大金融學專業一直專注於金融工程理論、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中高級金融工程人才的培養。
  • 學姐乾貨|西北大學金融專碩考研(431金融學綜合)經驗分享
    西北大學金融431金融學綜合我之所以選擇考研一方面是因為本科的院校是一個師範院校,本專業在院校並不佔優勢,對未來的專業發展並不友好;另一方面是想在更好的院校發展這一專業,未來能更好的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當時選學校時,我是綜合自己本科院校、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來考慮的。
  • 金融學與金融工程專業有什麼區別,你適合報考嗎?
    2019年有5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金融學或金融工程專業。根據2019年的全國普通本科批招生計劃,本科院校投放的金融學專業招生計劃數約為4.4萬人,財務管理專業招生計劃數約為1.8萬人(不含中類招生和試驗班招生,西藏數據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