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麼會衰亡,而城市不會?」《規模》這本書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答案是什麼呢?為便於理解,我們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給此書做的推薦語作為回答。
張瑞敏從「動靜平衡」角度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城市結構的生態圈,可形成與外界交互的動態平衡,而企業成了有圍牆的花園,屬靜態平衡。
不過,一個問題是,城市雖然不會死,但活力狀態千差萬別;企業雖然最終會走向衰亡,但如何活得更久也是各家的思考命題!
現在機會來了,城市和企業都可以融入國家大力推進的都市圈,形成一個有機互聯的命運共同體,使得相關方活得更有活力、活得更久,變成一種極大的可能!
但在進行一種深刻的變革、推進這種可能性時,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或者說是有代價的。什麼條件呢?
在和訊房產《經濟學家聚焦都市圈》欄目裡,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對此也給出了他思考的答案。
他說,比如,打破原有行政格局,在基層是一場很大的變革,往往會使得很多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損。再比如,在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下,建設都市圈所需要的資金如何籌集,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員李奇霖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現任北京(樓盤)市發發改委價格專家成員、中國金融40人論壇青年學者、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樓盤)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外聘講師。媒體職務包括和訊經濟學家智庫成員、騰訊財經證券研究院智庫成員、新浪意見領袖、財新網專欄作家、央視特邀評論員。
曾任民生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民生證券大類資產配置委員會委員,佑瑞持投資研究部負責人,研究興趣為利率,貨幣銀行、金融監管與大類資產配置,曾多次受邀參與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和學術研討,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發表市場評論文章共百餘篇,已出版的專著有《城投再來》、《透視銀行理財的運行內幕》、《大資管時代》。
1
目前全國共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其總面積佔全國的24.0%、總人口佔59.0%、GDP佔77.8%,都市圈將是未來我國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現代化都市圈具備雛形;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不過,李奇霖認為,都市圈形成相對成熟的格局,也有可能會提前。與此同時,力是相互作用的,都市圈的相對成熟也會反作用於經濟。李奇霖給出的一個數據支撐是,2018年全國的都市圈或都市連綿圈GDP佔全國總量的77.8%,未來隨著都市圈建設進程的加快,這一佔比會進一步上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而從城市的角度來說,以都市圈發展為導向,能夠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以中心城市為基礎,不同層級的城市根據地理位置、資源、人口等因素協同發展,形成經濟規模化,能夠降低各類成本,產業集聚的現象也更加明顯。都市圈建設還能減小區域內城市發展的不平衡,提升區域和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李奇霖還舉了一個身邊的例子來闡釋,雖然都市圈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遙遠,但其實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了。
「以北京和天津(樓盤)為例,早晚高峰的時候,北京南站每10分鐘左右就有一趟開往天津的高鐵,只需半個小時就可到達。從北京市中心出發,去京郊所需的時間都要比去天津更長,現在還有不少在北京上班而居住在天津的人。城市圈的建設,給了人們很多新的選擇,這是以前很難想像的事情。」
李奇霖說,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城市的京津冀都市圈,雖然與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國際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對於生活在首都都市圈裡的人來說,出行已經很方便了。
2
改革往往伴隨的是陣痛期。
那麼,都市圈建設的陣痛是什麼呢?
從行政區域打破重組角度出發,李奇霖解釋稱,都市圈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這將原有的行政區劃打破重組。
要實現人才、資金等要素在都市圈內暢通無阻的流動,不只是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這麼簡單。它還需要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消除區域間戶籍壁壘、技術障礙、跨區域金融服務的限制、市場準入標準不一致,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和城鄉融合發展。
由此,伴隨的問題是,打破原有行政格局,在基層是一場很大的變革,會使得很多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損。
也就是說,行政區域內變革主體,面臨的一方面是利益受損,另一方面是壓在頭上的改革任務。根據國家發改委指導意見的要求,到2022年需取得明顯進展,這是個時間很緊的考驗。所以,考驗變革主體的權衡術能力的時刻到了。
層層深入,往往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就離下一個問題不遠了。李奇霖指出,都市圈建設的另一個觸及地方政府神經的是,在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下,建設都市圈所需要的資金如何籌集,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恐怕都市圈的建設挑戰,還遠不止如此。比如,都市圈內城市發展水平較低且不均衡、內部聯繫不緊密、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弱、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資源過於集中等。
基於此,李奇霖認為,都市圈建設是一個綜合而複雜的工程,是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依然有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不宜操之過急,政府部門要講求技巧和方法,防止過猶不及。
既然存在上述種種問題,如何來破解呢?
李奇霖建議,可以參考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成熟都市圈建設經驗,成立專門機構來指導、協調、解決都市圈內跨行政區建設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規劃、環境因素、建設資金保障等,將有助於加快都市圈的建設進程。
採訪實錄如下:
和訊:如今,包括兩會期間,大家都在熱議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都市圈建設,您在關注什麼點?
李奇霖:兩會期間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和城市圈建設的討論比較多,我重點關注它對城鎮化的影響。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在政策層面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和都市圈建設的方式方法。都市圈是指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十三五」規劃都明確提出,要以城市群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結合都市圈的概念,未來的城鎮化格局,會呈現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間輻射鏈條。
未來城鎮化將繼續推進。2018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4%,分別比上一年提升了1.1%、1.0%。這一水平已經非常接近《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目標。但從全球來看,主要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都在80%以上,日本更是達到了90%,相比之下中國城鎮化率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但由於發展路徑和發展階段不同,不可盲目將中國的城鎮化率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國務院某參事曾預測,我國城鎮化峰值在65%-70%,目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
在這個階段,城鎮化的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而都市圈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要一環。城市圈內部通過產業的分配,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各自優勢,有助於解決就業等問題,提高城市化的質量。
和訊:都市圈建設是緩解城市病的「良藥」?
李奇霖: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複雜的內外部形勢。推動中國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和後發優勢正逐漸減弱,經濟轉型的陣痛凸顯,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各部門債務負擔較高,而新動能不足,難以對衝傳統增長動能的放緩。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都市圈建設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大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鄉鎮緊密結合,將更大程度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緩解大城市病。同時,還能帶動投資增長和消費潛力釋放,從而加快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
除此之外,都市圈建設還能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都市圈建設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將周邊中小城鎮納入發展軌道,內部職能分工明確,交通便捷,聯繫密切,對於推動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以及鄉村振興都有重要意義。
建設都市圈是未來的趨勢,將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大利器。
2018年全國的都市圈或都市連綿圈GDP佔全國總量的77.8%,未來隨著都市圈建設進程的加快,這一佔比會進一步上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以都市圈發展為導向,能夠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邏輯在於,以中心城市為基礎,不同層級的城市根據地理位置、資源、人口等因素協同發展,形成經濟規模化,能夠降低各類成本,產業集聚的現象也更加明顯。都市圈建設還能減小區域內城市發展的不平衡,提升區域和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和訊:改革往往伴隨的是陣痛,誰會挨疼?
李奇霖:都市圈建設是一個綜合而複雜的工程,是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依然有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不宜操之過急,政府部門要講求技巧和方法,防止過猶不及。
目前所面臨問題,比較突出的有發展水平較低且不均衡、內部聯繫不緊密、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弱、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資源過於集中等。
都市圈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這將原有的行政區劃打破重組。要實現人才、資金等要素在都市圈內暢通無阻的流動,不只是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這麼簡單。它還需要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消除區域間戶籍壁壘、技術障礙、跨區域金融服務的限制、市場準入標準不一致,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和城鄉融合發展。
打破原有行政格局,在基層是一場很大的變革,會使得很多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損。
根據國家發改委指導意見的要求,到2022年需取得明顯進展,這是個時間很緊的考驗。
在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下,建設都市圈所需要的資金如何籌集,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和訊: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上述提到的這種可能的衝突麼?
李奇霖:可以參考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成熟都市圈建設經驗,成立專門機構來指導、協調、解決都市圈內跨行政區建設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規劃、環境因素、建設資金保障等,將有助於加快都市圈的建設進程。
和訊:其實,聽起來都市圈概念離我們很遙遠?
李奇霖:雖然都市圈這個概念聽起來有點遙遠,但其實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了。比如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城市的首都都市圈,雖然與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國際上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大差距,但對於生活在首都都市圈裡的人來說,出行已經很方便了。
以北京和天津為例,早晚高峰的時候北京南站每10分鐘左右就有一趟開往天津的高鐵,只需半個小時就可以到。從北京市中心出發,去京郊所需的時間都要比去天津更長,現在還有不少在北京上班而居住在天津的人。城市圈的建設,給了人們很多新的選擇,這是以前很難想像的事情。
和訊:您認為到什麼時間都市圈建設會呈現一個相對成熟的狀態?成熟到我們習慣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還在熱議它?
李奇霖: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未來中國將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統籌發展的總體戰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間組合鏈條。交通更加便捷、戶籍更加寬鬆的都市圈內,人口自由流動更加便利,未來將從城市中心區向周邊流動,城市功能區的分布更加合理。
目前全國共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其總面積佔全國的24.0%、總人口佔59.0%、GDP佔77.8%,都市圈將是未來我國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根據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現代化都市圈具備雛形;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都市圈建設固然能夠創造增長點,但也要靠經濟的發展來推動,因為需要相應的產業政策配合,而產業政策與當時的經濟環境有較大關係。考慮到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所處的外部環境,我認為到2035年都市圈建設可能會形成相對成熟的格局。
和訊:城市,企業,和人之間的關係,在成熟的都市圈中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面貌?
李奇霖:目前世界公認的成熟都市圈有紐約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而在國內,東部地區都市圈發展,相對要比中西部地區的更為成熟。通過比較、分析和借鑑世界上成熟都市圈的經驗,同時結合中國自身發展的特點,有助於更好推進都市圈的建設進程。
成熟的都市圈內部,以多層次的互聯互通為基礎:
首先,在城市方面,需要有發達且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擁有快捷的交通運輸系統,並且應該預留足夠的承載力,以滿足各類企業的擴張與發展,人口的增長與遷入。
在城市功能分區上,應該構建多核心城市,而不是僅僅以中心城為核心的單一中心、一級集中的結構,應該從單中心轉變為多中心、有層次、保持梯度發展的網狀結構。
其次,在企業方面,可以根據企業規模、產業結構、吸納就業人口能力等方面因素,在都市圈內合理布局、優化結構。越來越多大規模企業將總部留在核心城市,而將非核心部門和生產部門等,根據實際情況分布在中心城市之外的各層級城市。
最後,在人口方面,隨著一級核心城市人口密集度越來越大,人口應逐步向各非中心城市遷移。以北京為例,可以看到人口正從六個主城區向三個新城遷移的趨勢,以達到人口與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平衡。
和訊:您認為,如何理解都市圈建設和中國城市更新的機會?各行各業如何提前布局,挖掘機會?
李奇霖:大力發展都市圈確實是打造中國城市新格局的一個很好的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是都市圈並不能盲目發展,如何把握住這個機會使得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繼續完善都市圈內中心城市和次級中心城市的基礎配套設施,做好交通運輸規劃建設,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既要解決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市病」的問題,又要給新城未來的交通發展預留出足夠的空間。
第二,盡力避免都市圈內中心城市「攤大餅」式發展,打破單一大城市作為唯一核心的格局,建立多中心的分散結構,形成中心城市、次級中心城市、衛星城市的有層次的發展網絡。同時,在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找準各區域市場的分工與定位,從而滿足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設都市圈應在發展之初就做好規劃,必要時可以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都市圈的整個發展過程進行規劃,並在後續定時追蹤進度,從總體上把握好發展半徑。因建設都市圈需要多年的鋪墊和積累,不是短短幾年就可以實現的,規劃時在建設進度上應該合理、科學。
第四,落實中心城市的戶籍制度與教育資源分配問題,以此來培養並留住高端人才。
建設都市圈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因此首先會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都市圈建設還提出了便利人口流動、產業協調升級、生態環境共同治理等要求,將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它是一個綜合複雜工程,各行各業都能在其中發現機遇,也是大勢所趨,儘早研究、提前布局,能夠更好抓住機會。
(責任編輯:徐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