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如何建國的,華盛頓為啥只做了八年總統?

2021-02-07 辰課

    把美利堅民族倒行逆施的建國史讀明白,咋做長運的組織、制度就清楚了。獨立宣言→聯邦黨人文集→美國憲法。複合共和制→中央三權分立+地方聯邦制。 最後華盛頓總統,兩屆,吵架168天吵出來的憲法,華盛頓也沒有那麼偉大,否則都一樣一輩子當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是靠大多數人的覺悟來決定這個國家體制的,如果一個國家投票決定一個事情的時候1997票,然後1997票贊同的時候,這個國家制度最適合的就是專制,民主在這個國家行不通。如果這個國家1997個人投票,只有1000人同意的時候,這個國家就適合民主,因為只要民主才能達成共識。從美國建國三百年來看,川普雖然同樣優秀,可是他依然要尊重大多數,所以美國川普在看好中國的制度也沒用,因為美國人民不同意,美國人民不服從領袖,不尊重領袖,沒有核心觀念和大局觀念,所以註定川普還是要帶著遺憾,到點下班。華盛頓都做不到的事情,川普同樣做不到。

   美國國慶,也就是美國的建國紀念日,是7月4日,源自1776年7月4日所發生的事。那一天發生的關鍵歷史事件,是籤署《獨立宣言》。



   一般我們在中文稱之為《獨立宣言》的這份文件,其原文的完整標題是: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譯作中文,是《美洲十三州聯合發表的一致宣言》。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有著很不一樣的淵源,很不一樣的性質。



    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殖民地,建立得最早,主要由清教徒組成。他們是一群為了堅持宗教信仰,不能見容於英國,不願忍受繼續在英國生活,因而遠渡重洋的人。南部的殖民地卻不是如此。南部勢力最大的殖民地,叫維吉尼亞(Virginia);南部最有名的城市,叫查爾斯頓(Charleston)。前者源自Virgin Queen,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後者源自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這個地區和英國相對關係友善、密切,是正式取得了英國王室給予的特許狀開發的。來到這個地區的人,發展了大莊園,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顯然他們對世俗財富與權勢的關心,遠超過宗教信仰和死後去向。來源不同、性質各異的十三個殖民地,到了這時候集體被英國政府連續加稅的措施、英國國會拒絕容納北美殖民地選出議員的態度給激怒了,他們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反抗英國得寸進尺的壓榨。先聯合對抗英國,然後十三個新獨立的州,才來思考、安排彼此之間的關係。


      1777年,十三個聯署《獨立宣言》的州,另外籤訂了《聯邦條款》(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又譯《邦聯條例》),制定了十三州聯合行動的綱領。十三個州組成了聯邦(Confederation),而不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邦聯條款》的制定,不是出於任何一州的提案主導,更沒有一份新國家未來願景在其背後,毋寧說是被當時的現實條件給逼出來的。面對《獨立宣言》,英王喬治三世非但沒有退讓,還強勢地派遣了兩萬名英軍來到北美,選擇了武力鎮壓「反叛者」的立場。擴大戰爭箭在弦上,十三州不得不更進一步整合,來準備應對眼前的武裝衝突。

喬治三世是英國歷史上公認的失敗國王,而他最為惡名昭彰的失敗,當然就是丟掉了北美殖民地。喬治三世缺乏政治智慧與政治手腕,無法取得北美殖民地的信任,惡化了危機,升高了衝突,迫使十三州不得不進一步團結應戰。話說回來,正是英國的這種舉措,讓美國十三個殖民地緊緊結合在一起,誰也不敢離開這個團體,單獨面對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英國軍力。情況推著十三個殖民地朝著組織化的方向走,還來不及想清楚怎樣的組織模式最好最適合之前,危機就迫使他們必須先正式組織起來。

   《邦聯條款》中沒有總統,只有十三州各派代表組成的「國會」(Congress)。事實上,在那樣的歷史脈絡下,我們不該、不能將Congress譯作「國會」。Congress的本意很單純,不過就是「代表會議」而已。《邦聯條款》中規定的邦聯最高權力中心,是十三州的代表會議。邦聯代表會議設在紐約市。《邦聯條款》中對各州代表的產生方式,沒有任何規定,任由各州自行決定、自行推派。這樣的邦聯代表會議,在組織上,比今天的歐洲議會還要鬆散。歐洲議會至少有明確的選舉辦法,確立各國的議員人數、資格及任期。《邦聯條款》中完全不規定各州要派幾名代表、派怎樣的代表來參加會議。這樣的代表會議怎麼開會?有的州來五個人,有的州來二十個人,會議上要如何決議?尤其是怎麼投票呢?邦聯代表會議由各州代表開會,但遇到要投票議決時,代表沒有個別投票權。會議上投票,永遠只有十三票,不管你的州派了多少代表與會,一個州只擁有一票,你們所有代表必須自己協商找出一個「州的立場」、「州的決議」。邦聯是以州為單位組成的。《邦聯條款》上規定,有過半數,也就是七個州的代表出席,就可以開邦聯代表會議,不過在《邦聯條款》有效運作的那幾年中,邦聯代表會議常常因為湊不足七州代表而無法開會。

     美洲殖民地和英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從1776年延續到1783年。1783年英國終於讓步,遞出了停戰和約。和約送到邦聯的最高權力機構,要由邦聯代表會議來籤署。但是,連這樣的歷史性大事,一時都找不到足夠的代表可以開會!費了很大力氣,才找來了各州代表讓和約生效,然而過程中,維吉尼亞州堅持不派代表參與籤署英國和邦聯之間的和約,而是另外以州的身份單獨和英國籤了一份和約。1777年《邦聯條款》所定義的國家,顯然不是我們認識的這個美國。從邦聯到聯邦的變化,要從1785年談起。到1785年,行使了八年的《邦聯條款》明顯地無力解決幾個根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州與小州間的關係。直接由十三個殖民地化身而成的州,有大有小。最小的羅德島州(Rhode Island),只有五萬人口,而大州如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州內一個城市——費城(Philadelphia)——人口就超過羅德島州。


紅色圈出的就是羅得島州和賓夕法尼亞州。


更麻煩的是,革命爆發之際,州與州之間並未劃分明白的州界。地理上,十三州聚集在靠近大西洋的東岸,西邊有廣大未開發的土地,好幾個州都宣稱自己擁有西境上的土地,彼此重疊,衝突隱隱待發。再來,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和維吉尼亞州對于波託馬克河(Potomac River)的航行權長期、持續爭議。

憲法草案如何形成的?

    鬆散組織的邦聯、邦聯代表會議以及其背後的《邦聯條款》只能讓十三州聯合起來對抗英國,卻遠遠不足以解決十三州之間的糾紛。所以在這一年,1785年,開始提議:應該召開一個特別會議來檢討《邦聯條款》,進行必要的修改。弔詭的是:當時如果說要召開一場「制憲會議」,會議就絕對開不成,更絕對不會有後來制定《憲法草案》的結果。如果事先知道那是一場「制憲會議」,很多州根本不會派代表來開會;就算勉強會開了,會上也一定有過半代表反對「制憲」,讓會議開不下去。


     1787年正式開會前,大部分代表都認定會議是特別針對《邦聯條款》的不足之處進行討論,尤其集中在管理各州彼此爭議解決的部分。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發給與會代表的任命狀上,明白授權代表去「討論並擬定《邦聯條款》可能的修正建議」。連「修正《邦聯條款》」都不是,只是先擬定修正的建議而已。即使如此,5月開議時,十三個州還沒都到齊。土地最小、人口也最少的羅德島州沒有任何代表與會。他們認定開這種會,對小州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小州就算派了代表,也無法對抗大州發揮作用,還不如不參加,保留後面對會議結論不接受不認帳的空間。


1787年5月在費城召開的這次會議,後來在歷史上被通稱為「制憲會議」。從結果上看,《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確是在這個會議上制定的,然而回到歷史上,這個會議在籌備、召開之時,並沒有人知道會是一場那麼重要的「制憲會議」。許多來參與會議的人,相信他們是來討論、協商「各州之間的商業與貿易關係」的。


費城制憲會議


十二個州的代表,來到費城與會。開會的地點選在賓夕法尼亞州州議會大樓裡。邦聯的代表會議(Congress)還繼續在紐約開會,因而這項特別會議只好借用賓州州議會的場地。要借人家場地,當然只能選別人休會的日子。賓州州議會這段時間不開會,可以將場地外借,那是因為這段時間,從5月到8月,天氣炎熱,一般州議員無法忍受悶在屋裡開會。


前一年的決議,要在5月2日召開會議,但5月2日時,賓州州議會還沒休會,沒有場地可以開會,所以必須配合延期到5月14日正式開議。5月14日,在華盛頓將軍親臨主持下,會議宣布開始。但開議當天,還有很多州的代表沒有來。要到5月25日,才終於湊足了讓會議有效的出席條件——過半數七州代表出席。


代表們不只姍姍來遲,而且出席狀況極度不穩定。十二個州總共選出了七十四個代表,不是每個都來,報到的只有五十五個。五十五人中最後報到的一位,一直等到8月6日才出現,離原本預定開會時間晚了三個月,也比會議成立的5月25日晚了七十多天。有人遲到,有人早退,更多人來來去去,可能一去就去了十天半個月沒參加會議。報到了五十五位代表,但「五十五」這個數字卻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每天在會場上出現參與討論的,就只有三十人左右,而且還不是固定不變的三十人。


這樣一場會議是依照怎樣的程序進行的呢?費城會議採取了和我們的常識很不一樣的會議程序,最大的差別在:允許每個代表提議推翻前面表決過的決議,重新討論、重新投票。假設這裡有個議案主張應該設置一位聯邦總統,經過在場代表充分討論後,訴諸表決,十二個州有十個州贊成,兩個州反對,決議通過設置聯邦總統。但第二天,投反對票的代表,可以提出要求,重新討論應不應該設置聯邦總統,討論完之後,再投一次票,後面一次的投票結果自然推翻了前面的決議。


這是多麼荒唐又多麼可怕的會議規則!用這種方式,決議根本就不是決議,只要有人不爽不接受,隨時可以退回去重來,會議要如何開出結果來?的確,這場會議開了很久,關鍵理由就在沒有真正的決議機制,部分條文反覆被拿出來討論、表決,還有部分條文大家知道表決了也沒用,所以一直討論一直討論都沒有付諸表決。回到歷史現場,費城會議簡直如同兒戲。開會要幹嗎,誰來參加,要開多久,用什麼方式得到會議結果……通通都不確定。


      兩百多年後看,我們只能啼笑皆非地評斷:美國運氣好,因禍得福,反而從這種最不正式、最不像樣的會議中得到了最美好的成果。甚至還可以更擴大評斷:人類文明都因禍得福,從最不正式、最不像樣的會議中,得到了一份徹底改變政治思想與政治體制的珍貴文獻。

 一百二十七天會議的共識:

     費城會議中,「聯邦派」與「州權派」一直相持不下。擔任主席的華盛頓多次在日記中表現悲觀沮喪,認為會議即將破裂,開不下去了。一直到8月底,會都開了快一百天,會上都很少有人相信能夠形成會議結論,更沒有一個人有把握預見會議結論將長什麼樣。閉會之前十多天,局面突然急轉直下,結論一條一條出現,還真是個奇蹟。本來各自認定絕不妥協、無法妥協的兩派都妥協了。從7月開始,先是費城的報紙,接下來十三個殖民地的報紙,陸續出現了關於這個會議的報導。實際上每位代表都信守保密原則,記者無從知道會場真實的僵局狀況。於是記者寫出來的猜測,幾乎都比實況要來得樂觀。


代表們不能提供消息給報紙,但他們一定會看報紙如何報導這場會議。到了8月,會場上已經可以明確察覺到外界猜測所帶來的效應。與會代表面對會議進度與外界預期之間的落差,愈來愈感焦慮。進而,外界的猜測反過來影響、引導了會場內的討論方向與方式。


在他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議結論長什麼樣子時,外面已經對他們可能拿出來的結論進行爭議了。這種氣氛創造了讓聯邦派和州權派放下身段妥協的契機。而且,不可思議的保密此時又發揮了功能,外面沒有人知道這些代表在會中曾經站什麼立場說過什麼話,他們個人也都不曾因為在會中的立場與發言而得過掌聲或批評,要轉彎要改變,相對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了。之前沒有對外表態的需要,這時也就沒有維持既有立場的面子問題,也不用擔心會被罵作叛徒或牆頭草。拿掉了這些外在不可控制因素,要達成妥協,容易多了。


會議進行到第六天,麥迪遜提出了《維吉尼亞建議書》,震驚全場。


救場的麥迪遜


那是一場成功的奇襲。幾乎所有代表都對《維吉尼亞建議書》表達了強烈的意見,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強烈反對的意見。然而不管贊成或反對,這些意見製造了一個效果——從此之後,會議討論離不開《維吉尼亞建議書》。這份文件上的主張,基本上主導了費城會議的實質議程。《維吉尼亞建議書》是費城會議後來通過的《美國憲法草案》的前身。這份建議書提供了《美國憲法》的基本骨幹,更重要的是,這份建議書引導會議由原本要檢討《邦聯條款》的方向,轉往探索一套新的組織方案。


     開了一百二十七天的會,每個代表在會上從有話說到沒話,討論過程不斷進行種種合縱連橫的角力,何其幸運,這些說話與行動的內容,留下了第一手的詳細記錄。儘管費城會議的種種外在條件,看來草率、兒戲,不過與會代表中,至少有一位,抱持著再認真、再嚴肅不過的心態。一百二十七天他全勤出席,而且用近乎不可思議的速記寫下了每一天的會議經過。這個人就是麥迪遜。麥迪遜的現場記錄,是後世理解這場會議的訊息骨幹,加上其他與會者後來公布的書信、講稿、回憶、傳記資料,後來的歷史研究者,可以比當時的新聞記者、一般閱聽大眾,更深入掌握會議中所發生的事。


    費城會議開到後來,會議的長度給了與會代表原先沒有預期到的壓力。大家在會中充分討論,一而再再而三翻案重來,會愈開愈長,長到一定程度,也就很難結束這個會議,走出來對外界說:「抱歉,我們沒有結論、沒有拿得出來的會議結果。」一百多天的時間裡,會議奇蹟般保持閉門秘密狀態,無可避免刺激了外界的好奇與想像。從費城到北美各州,輿論、大眾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冷淡,變得愈來愈熱烈。


   一定是討論夠重要的事,不然怎麼會開那麼久呢?開得愈久,顯示會議的重要性愈高。到後來,人人都認定這是個重要會議,與會代表就更沒有可以不交出結論的退路;而且好像除了拿出《憲法草案》之外,無法合理化會議的長度,也不可能滿足高漲的社會期待。費城會議真是一個奇蹟,沒有人能預見這樣開會能得到那樣的結果。今天回頭檢驗史料,我們也都還是很難相信一份如此嚴謹的文獻,竟然產生於如此鬆散的會議過程。


     《美國憲法》條文是一場漫長、消耗的會議的產物。與會代表主要是出於疲憊、睏倦,為了結束會議且不要引來更大批評壓力,而通過了這份文獻。他們已經累壞了,沒有辦法堅持更多自身的利益,結果產生了相對最平衡、最沒有各州各代表自私考量的條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代表既非無私的高貴英雄,也不是斤斤計較利益的小人,他們的真實面貌介於這兩者之間。而不管出於怎樣的動機與考量,他們制定出的這套《美國憲法》,是不折不扣的人類文明的重大裡程碑。這一百二十七天會議的美國憲法最終引導了美國三百年的民主,歷任總統沒有一個敢違法的,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憲章。

華盛頓為什麼最終沒有搞終身制?

   首先土壤不具備,各個州都沒有發表擁護的宣言,讓華盛頓自己提沒有辦法,第二華盛頓深感自己能力有限,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能活一千年,只有規則和制度可以延續一千年,再有華盛頓的周圍的團隊人員都在限制總統的權力,沒有馬屁精,和歌功頌德的小人,最終反而成全了華盛頓的偉大,所以華盛頓用自己在世的渺小換來了死後的偉大。直到今天被全世界稱頌,這才是時代偉大的領袖。


相關焦點

  • 美國建國時為什麼把首都設在華盛頓而不是紐約?
    美國白宮夜景實際上當時北美大西洋沿岸的這十三個殖民地內部矛盾也比較大,在組建中央政府的問題上就爭吵激烈,對於新組建的聯邦政府只授予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同時為了防止聯邦政府權力過大,確立了美國聯邦政府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各州政府保留了相當大的權力,直到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美國聯邦政府才真正確立了權威。
  •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估計川普總統也是哭暈在廁所。或許他自己永遠都想不通,在那個每天都被他拼命針對和抹黑的國家,自己竟然是個全民網紅。甚至還被中國網民親切地稱作川建國同志……川普在帶領美國和中國對峙期間,總是會做一些噁心中國卻對美國不利的決策,平白消耗美國國力。
  • 美國選舉制度為啥是這樣設計的?
    所以今天這篇博文,首先來解釋一下:當年開制憲會議的時候,為啥會制定出這麼一個「選舉人制度」。要問「當年為啥搞選舉人制度」,其實可以換一種問法——當初為啥不搞「一人一票」?俺總結下來有兩個主要原因:原因1:對「素質論」的擔憂,導致開國元勳不敢放手搞「一人一票」的直選首先要強調一點:美國是在兩百多年前建國。那時候代議制民主還很不成熟。
  • 華盛頓有家總統寵物博物館
    凡是到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人都會被遍布全市各地的形形色色博物館所吸引,比如說航空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等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華盛頓還有一家總統寵物博物館,許多人在進入這個博物館之後才第一次聽說,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竟然飼養過一條短吻鱷作為寵物。
  • 希拉蕊、川普與美國建國時期總統相比,差了100個林肯
    當然是華盛頓。人家有威望。那第二個人,好班長就是麥迪遜。麥迪遜號稱「聯邦憲法之父」,他起的作用非常大。而且他在美國立國的早年的政治生態當中,也是一個樞紐性人物。他自己是華盛頓的小夥伴,然後在亞當斯政府裡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後來第三任總統傑斐遜,麥迪遜是他的國務卿。
  • 美國總統:他是第1任副總統第2任總統,下臺24年又培養兒子成總統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自然也是最富爭議性的國家。在世界人民對於美國的各種爭議中,有關各屆美國總統的話題是最多的。本欄目所作的美國總統歷史系列題材,就是圍繞美國各屆總統的爭議話題和逸聞軼事來展開的。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 華盛頓在歷史上的軍銜爭議,今天我們將目光投向美國歷史上第二任總統約翰 亞當斯。
  • 華盛頓有家總統寵物博物館(組圖)
    華盛頓有家總統寵物博物館(組圖)     短吻鱷也成寵物  凡是到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人都會被遍布全市各地的形形色色博物館所吸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華盛頓還有一家總統寵物博物館,許多人在進入這個博物館之後才第一次聽說,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竟然飼養過一條短吻鱷作為自己的寵物。
  • 美國歷史上第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只做兩年總統,卻影響巨大
    1789年,華盛頓將軍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總統制度正式確立。到目前為止,美國一共出現了45位總統。這些總統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主要為英格蘭裔、蘇格蘭裔、愛爾蘭裔6人、荷蘭裔3人、德裔2人,非裔1人等。不過他們雖然出身不同,卻有一個共性,就是都信仰基督教新教,但也有特殊的。
  • 美國的總統山:只有四位美國總統的頭像,為什麼是他們四位呢?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是一個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的總統紀念公園,它簡稱為總統山,主要是紀念開國100多年來的美國四位前總統。拉什莫爾山由花崗巖構成,裡面雕刻了美國四位前總統的巨大頭像,這四位總統被認為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歷史,他們值得美國人去永遠紀念。
  • 富蘭克林逆襲之路:華盛頓總統唯一偶像,如何從寒門成美國國父?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曾說:「在我的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富蘭克林,第二位是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富蘭克林。」華盛頓偶像:美國國父之一 班傑明·富蘭克林作為美國開國元勳、國父之一,富蘭克林的頭像被印在美國百元大鈔中間,要知道華盛頓的頭像才被印在1美元上,可是就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偉大人物,曾經只是一位上了兩年學的貧寒子弟
  • 八年,再見美東~ 紐約費城華盛頓
    依稀記得當初去過 費城 、去過 華盛頓 、去過 紐約 ;依稀記得當初算不清時差,手機還不是自動同步時區的智能機;依稀記得當初離開國土飛往 日本 轉機的時候心頭一緊;依稀記得當初的英語口語水平不高,來到 美國 地大多數時候還是緊張要張口說英語的;依稀記得當初拍了很多照片,現在看來卻只有一百多張,標準遊客照……八年了,這趟出行真的是一波回憶殺
  • 喬治 華盛頓是擔任美國首屆總統,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
    著名的紀念建築物有華盛頓紀念塔、林肯和傑斐遜紀念堂等。旅遊業及有關的服務性行業為主要經濟部門。華盛頓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
  • 美國第一任總統是如何被神化為「完人」的
    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喬治·華盛頓帶領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又通過制定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從而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華盛頓,由於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而被稱為美國國父,被讚譽為」資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統帥,美利堅合眾國的奠基人。」
  • 張召忠預測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 拜登概率大嗎
    根據美國實行總統制,每4年都會舉行一場總統大選,而今年正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對於今年誰會當上新美國總統總統,這個問題引起了熱議!然而,現在張召忠預測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了,認為川普會連任,也就是說川普會再當4年總統。
  • 華盛頓為何只當了兩屆總統,小時候他真的砍過櫻桃樹嗎?
    一切都要從華盛頓小時候開始,一天,父親送給他一把小斧頭。那小斧頭嶄新嶄新的,小巧鋒利。小華盛頓很高興。他想:父親的大斧頭能砍倒大樹,我的小斧頭能不能砍倒小樹呢?我要試一試。他看到花園邊上有棵櫻桃樹,微風吹得它一擺一擺的,好像在向他招手:"來吧,小華盛頓,在我身上試試你的小斧頭吧!"
  • 美國總統山上的四位總統有何功績
    說起美國的總統山,大家都會好奇,難道美國的總統山像中國的八寶山一樣嗎?一樣埋葬著國家英烈嗎?當然不是,美國的總統山上因其上面雕刻著四位總統的雕像而得名。美國建國244年來為什麼只有四位總統的雕像能夠雕刻在總統山上?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四位總統都是誰,他們又為美國創立了那些豐功偉績。
  • 美國共有45任總統,歐巴馬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總統?
    如果問這45屆總統裡誰最偉大,還真的不好排序,畢竟像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都為美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每一任都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相當光輝的一筆,那如果問你誰是美國歷史上最失敗的總統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今天小月同學和大家聊得話題就和這個有關:美國共有45任總統,歐巴馬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總統?
  • 華盛頓靠包裝成為聖人,不當皇帝是因為軍事能力差而導致威望不足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特別有意思,說華盛頓當年為什麼不當皇帝,以前公知給的解釋是華盛頓這幫美國先賢品德高尚,不願意當皇帝,只願意搞民主,所以才有了現代美國。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當年華盛頓軍事能力太差,老打敗仗,所以威望不行,各個州都不服他,別說當皇帝了,做總統都勉強,所以他只當了兩屆就下臺了。
  • 美國總統的家人為什麼也要入住白宮?白宮裡的趣事多
    總統家人入住白宮? 安保更方便  白宮在很久以前不稱為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  1792年,總統大廈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並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在美國歷史上,除了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之外,其他歷屆美國總統以及家人都會在白宮居住。
  • 在位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就職後一覺醒來,總統就已經換人
    凡事都有對比,有最長的那麼也就有最短的,在歷史上最短在位的皇帝是金末宗完顏承麟,僅僅只做了兩小時的皇帝。其實不光是中國,世界上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件,美國亦是如此。美國不同於中國,他們國家的統治者不叫皇帝而是叫總統。是採取三權分立而設立的總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