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汪洙《神童詩》
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絕對是對教育最為重視的區域。雖然歐美國家的教育發展的非常好,在全世界處於尖端的水平,然而對於亞洲國家來說,他們對教育更加重視教育,也更加的平民化。
可以說,中國是平民教育發展最為先進的國家,雖然在近代時期我國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衰退,文盲率非常的高。然而,如果放在古代的話,中國的文化教育絕對是處於領先水平。
不論是對知識文化的重視,還是對教育的推廣,宋代可以說是到達了極致。就連現在人們依然津津樂道於宋代時表現出來的那樣一種寬泛的文化氛圍。說到教育,在古代離不開科舉,在現代離不開高考。二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雖然在作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不過高考可以看作是一種擴大化的科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資源也被投入其中。
一般認為是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的先河,到了武則天確立殿試製度之後,科舉制度這才算最終形成。而後數千年的時間,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是對科舉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在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是皇權用來削弱世家大族的手段,唐朝時期盛行換碟自懷牒自薦,那些庶族地主同樣擁有進入仕途,參與朝政的機會。
這也就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誰來當官當什麼官,不再是由那些世家大族們說了算,皇權能夠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時,這些由皇帝親自提拔出來的官員,他們首先便會維護皇權,這樣一來,皇帝便有了對付世家大族得心應手的一股力量。在唐朝200多年的時間,由平民出身,經科舉當官的官員,一直在朝廷當中承擔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唐代之後的宋代,對於科舉更加的重視。宋代立國起始於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再加上宋代之前的五代實在是混亂不堪,因此趙匡胤立國之後,立刻便確立了以文治國的方針。
武將被擺在一個重要但不重視的地位,只有文官才被認為是朝堂之上的正途。武將即便是功勞再大,也無法在朝堂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即便是邊境上風雲四起,朝中依是文臣說了算。
進入明清兩朝,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不過也正是在這兩朝時期,參與科舉制度的人數越來越多,通過科舉制度拿到功名的人也越來越多,光是清朝,一年一年積攢下來的舉人,就已經達到了數10萬,進士雖少,但是擁堵在京城,熬到白頭也只能當個清官。
進入近代之後,無數的有識之士對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在取消了科舉制度之後,考試卻被留了下來,作為一種篩選人才的方式,考試非常有效率。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正式恢復高考,從此我國的教育開始走向正軌。高考制度繼承於科舉制度當中的考試制度,但是卻又有所發揚,真正做到了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參加高考。
當然了,平民化的代價就是高考不會再給那些成功的人一個穩定的前途,古代的科舉,只要考中進士或者舉人,一般來說前途無憂,最起碼是個土財主。
現在的高考,即便是能進入清華北大站的頂尖高校,及未來的前途依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不過考慮到很多人都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高考制度在中國實行還是非常有利的。
高考最後的一步就是填報,考生根據自己得到的分數選擇合適的學校,不過往往會有一些例外。有些人就通過「撿漏」進入比較好的大學,2020年廈門就出現了一個「最強撿漏王」,他是什麼情況呢?
這位「最強撿漏王」以407分,也就是高出本科線5分的成績成功的進入到了名牌大學廈門大學,這著實是讓很多人感到眼紅。
根據福建省公布的數據,福建有一位考生以407分的成績成功的被985、雙一流名校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錄取。
要知道407分僅僅比福建省的本科線高出了5分,在二三本合併的趨勢下,這個成績能上一個民辦本科大學,就已經非常不錯了。一本大學那可是連邊兒都摸不到的。
不過,由於福建省在高考招生的時候將本科所有批次都進行了合併,因此招生時幾乎就是一鍋大亂燉。凡是上了本科線的同學,統統都可以將那些名校放在自己的志願之內。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何本科批次合併招生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是由於在合併之前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有著嚴格的區分,一本線之上可以報考一本高校,一本線之下二本線之上可以報考二本高校,二本線之間三本線之上只能報考三本高校。
而高校能在一本內招生,絕不會去二本,能在二本內招生,絕不會跑到三本去招生。如此一來,這三個等級裡,普通高校便有了非常嚴格的界限。
當取消了這種界限進行合併招生之後,只要上了本科線,那麼便可以報考所有的本科院校。如此一來就相當於是群魔亂舞了。因為每個人都會盡最大程度來將自己的分數最大化的利用。
這也給了很多高考填報機構以可乘之機,憑藉著他們多年積累的數據,再加上廣闊的人脈,這些高考填報機構對外宣稱,能夠給讓高考生的家長不浪費一分優勢。
一分之差擠掉千人,在高考之中,只要你拿到一分的優勢,完全可以憑藉著非常出色的數據分析進入一所較好的大學。比如在一本線上徘徊的高校,有可能借著這些數據進入到一所不錯的211大學,而一本線偏中遊的學生,有可能拿著這些數據進入到985高校中學習。
至於這位407分進入廈大的同學,那就是一個傳奇。985大學在全國才不過42所,985廢除改為雙一流之後,雙一流AB兩類加起來才不過45所,數量非常的稀少,再加上各種政策方面的照顧,全國高考生是擠破腦袋都想進去。
廈大馬來西亞都進行了招生,雖然比起上到本部來說分數線要稍微低一些,然而畢竟掛著廈大的名頭,其招生的分數線還是相當高的,最起碼在一本偏上的位置。有些學霸類型的學生非廈大不進也會鋌而走險去報這所高校。畢竟師資方面還是能夠有所保障。
福建省地處南方,向來在高考方面競爭非常激烈。在補錄當中,這位考生以407分的成績進入廈大,馬來分校著實是讓不少人都吃了一驚。
不過話又說回來,進入高校可不單單是看大學,畢竟很多學生同樣會將學費考慮在內,公辦本科院校的學費一般在一年5000左右,而民辦本科院校的學費大概在12,000左右,也有超過2萬甚至3萬的,主要看學校的設施與規模。
而這位同學進入的廈大馬來分校,其學費可是相當的高。以至於網友們議論道:「這「漏」一般人撿不起!」
在學費方面,一年就是2~3萬的馬幣,生活費嘛當然不會有上限,不過下限還是有的,一年最起碼是幾萬人民幣起步。如果是頻繁的來往於國內的話,這個數字恐怕還要再往上增加一些。
其次,進入這所學校,想要學習可不簡單,這所學校採用的是全英文教學,如果不是在參加高考之前進行過相應的訓練的話,那很有可能在最初進入學校的時候,會存在語言方面的問題。
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在大學第一節課時聽不懂是多麼讓人煩心的一件事情。很多學生都在網上調侃,當第一節高數課走心了,10分鐘之後就再也聽不進任何高等數學的內容了,可以說一個學期都廢掉了。
如此看來,雖然這位「最強撿漏王」成功的進入到了廈大馬來分校,但是在費用上面會比別人要高出數倍,而在生活習慣和聽課方面,同樣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
撿漏一時爽,可是之後的問題還是需要我們去深思。其實國內的高校也已經非常不錯,像這種撿漏的好事,還是留給那些家境富裕的學生吧。
國內外聯合辦校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看目前的趨勢倒是愈演愈烈,頗有當年公辦院校開辦獨立學院的架勢了。不過要說來的話,應當也不是一件壞事兒,考慮到越來越受到國人對國內頂尖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的牴觸,這種聯合辦校一方面能夠增加這些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國家資金的投入,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