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生產電力電容器的專業廠,1967年開始籌建,1970年部分投產。現有機電、工具、金工、卷制、真浸五個車間和一個工段,職工800餘名、新工人佔絕大多數。
原設計能力為年產一百萬千瓦,由於建造過程中,採用了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比原設計能力提高40%,現在可生產移相、中頻電熱、脈衝、耦合、串聯、均壓、標準電容式電壓互感器及成套試驗設備,共八個系列一百六十多個品種的電力電容。桂林工藝美術,表格自職工二百多人,生產各種玉雕石雕、竹木雕、桂林山水國畫、方竹手杖、刻花竹筷等工藝美術品和生活日用品。石雕是採用廣西出產的陸川石和東興石雕刻而成的。用大型南竹做成的竹刻工藝品,用銀木做成的木雕工藝品,樸實美觀,別具風格。桂林特產「四方」做成的方竹手杖有奇特的美感。用竹簧做成的「桂林山水刻花竹筷」每扎十對,上面刻有十個不同的桂林名勝風景,色如象牙。
廠內還設有小賣部,供遊客選購構。創辦於一九三五年,原是舊廣西大學的一個附屬小單位,僅有兼職職工三人,採集植物標本四千多份。解放後,從一九五四年起成為獨立的研究機構。現有工作人員二百多人,其中科研人員近半數。設有植物分類、植物化學、生態地植物學和微生物四個研究室和一個植物園。
10地質研究所九五五年建於北京,一九七○年遷至桂林。全所現有職工約六百人,其中科技人員三百餘人,工程師約20人。主要任務是對金屬礦產的勘探科研。全所有六個研究室:礦床研究室、巖石礦物研究室、同位素地質研究室、地球物理探礦研究室、地球化學探礦研究室、勘探技術研究室;以及分析化驗室和情報室。參觀的單位還有:桂林羽絨製品廠、桂林量具刃具廠、桂林製藥廠、桂林齒輪廠、桂林橡膠製品廠、桂林電錶廠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曙光橡膠工業研究所,等等,在此不一介紹了。
歌劇《劉三姐》是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說創編的。該劇集中地、典型地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敢於和善於與地主階級作鬥爭的堅強性格和反壓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劇情緊湊,性格鮮明,抒情優美,妙趣橫生。為了滿足廠大旅遊者的要求,桂林市歌舞劇團經常在桂林最現代化的劇場——灕江劇院演出,扮演劉三姐的主要演員黃婉秋同志也經常參加演出。
桂劇桂劇是廣西地方劇種之一,因發源於桂林,故稱柱劇。桂劇是從宮廷戲發展而來,距今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大體跟京劇的劇目相似。桂林市桂劇團經常在桂劇院演出,劇目有:《唐知縣審誥命》、《櫃中緣》等。風味遊客下榻的灕江及榕湖飯店均有風味菜,而桂林市內專吃風味菜的是「同來館」。同來館位於桂林市中心的中山中路,電話3449.一九七六年九月開始對外營業。野味有:果子狸、竹鼠、穿山甲、黃、水魚、蛙蛙魚、和平鴿、竹雞、野豬、田雞腳、地羊、三蛇湯、烤乳豬、對蝦。菜單一張白菜燉竹雞、紅扣果子狸、金錢龜浮鴛鴦蛋、南乳扣竹鼠、黃掠野豬肉、馬蹄子炒雞球、髮菜肉元、蘑菇炒韭菜、炒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