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湖南日報連版見報)
周勇軍 李 飛 柏 潤
石門的橘子紅了!
石門如害羞的少女,躲在深深武陵山腹地,細數著壺瓶山的變化。
你不知她有多美,「湖南屋脊」的神奇,千年禪宗的境界,度假勝地的怡人,高峽平湖的壯美,在秋天的長空下,五彩斑斕。
(天畫羅坪。 王生湘 攝)
青山綠水,處處生機。多年的精心打造,一幅「活力石門、現代石門、生態石門、幸福石門」的七彩畫卷在4000平方公裡的大地鋪展開來,精彩紛呈,蔚為壯觀!
瀟湘屋脊千峰競秀,一山還比一山高;瀟湘北極九澧奔流,一浪更比一浪闊。
70年披荊斬棘,70年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時而為,作出實施「五大戰略」、推進「十件大事」的決策部署,提出打造「五個新石門」、建設武陵山片區經濟強縣的奮鬥目標,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繪就了一幅 「石」全「石」美的新時代壯麗畫卷——
(現代化、標準化全鏈式的湘佳食品產業園。賀新初攝)
「核裂變」——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
循著秋桂的飄香,在石門縣南北鎮金河村村部通往白竹山的山路上,遇到了正在指揮硬化道路施工的張忠富。作為石門縣文旅廣體局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的張忠富對這條海拔1200米、長達19公裡的「天路」傾注了太多的心血,「有了這條路,沿途老百姓的土特產、看病就醫都能及時走出大山,所以我要始終盯在這裡。」
除了修路,工作隊還根據當地實際發展野茶、野蜂蜜、中藥材等產業,不斷拓寬村民增收致富的門路。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8年8000多元。
金河村的變化,是石門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
(石門山雞,走俏全國。 賀新初 攝)
時光回流。1986年,石門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貧困縣;2011年又被納入武陵山集中片區特困縣。到2014年,全縣共有貧困村12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724戶82300人,貧困發生率14.4%。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石門縣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響亮提出了:「悠悠萬事,脫貧為大」;一切工作圍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從脫貧攻堅,一切工作服務脫貧攻堅;不摘窮帽就摘官帽,不換面貌就換人。
為此,石門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部,實現了縣級領導包聯鄉村、駐村工作隊幫扶貧困村、黨員幹部結對幫聯貧困戶的「三個全覆蓋」。縣、鄉、村層層籤訂「軍令狀」,出臺專門的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黨建引領和精神文明建設大旗在廣袤山鄉高高飄揚……
(石門每年舉辦的柑橘節,鼓起柑農錢袋子。)
彈指一揮間,石門縣的脫貧攻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給歷史、給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2018年6月下旬,在貧困縣退出國家專項檢查評估中,石門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9%,群眾認可度達96.48%,錯退率、漏評率為零,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形成了湖南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貧困縣脫貧摘帽典型案例研究。
正如石門縣委書記譚本仲所言:「脫貧攻堅不能止步,小康建設任重道遠。必須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堅持『四個不摘』『四個只增不減』,大力推進後扶後幫工作,大力主攻鄉村振興,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役的全面勝利!」
(幸福奔跑。 譚婷 攝)
大躍升——經濟活力持續迸發
在湖南願景裝配式建築新材料石門產業園項目現場,我們看到標準廠房已建設完畢,生產設備正在抓緊裝配。據了解,該項目2018年11月籤約,項目總投資10.5億元,規劃用地650畝;今年3月開工建設一期,11月一期可試生產。企業負責人介紹,項目二期投產後,產業園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矽酸鈣板生產基地,年繳稅金將達到2.2億元,助力石門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步伐。
願景新材料的引進,只是石門縣大力實施「開放強縣、產業立縣」戰略結出的一個碩果。多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謀劃著推動著石門洞開滿眼春:從1995年開始實施「外力工程」時的引進內資4158萬元、利用外資210萬美元,到2018年引進利用內資87.6億元、外資1.2億美元,石門人民的腦門打開了,石門「山門」洞開了。
(楚江晨曦。 林攸忠 攝)
——現代工業聚集發展。石門培育形成了電力、建材、化工、電子、食品五大支柱產業,2018年總產值178.2億元,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8.8%;中國大唐集團、華電集團、葛洲壩集團等重點國企央企及正大集團、願景集團、英皇集團、太平洋建設集團、紅星美凱龍、碧桂園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石門。截至2018年底,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135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83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擁有4個中國馳名商標。從1994年石門經濟開發區掛牌成立,到2002年跨入「百億園區」行列、2015年成為全省產城融合示範區、2016年創建成為省級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2017年入選全國農業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石門經濟開發區已然成為常德市工業經濟的一顆璀璨明珠。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石門培育形成了柑橘、茶葉、烤菸、高山蔬菜、生豬、家禽六大特色支柱產業,有農產品加工企業9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49家、家庭農場208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76元增加到2018年的11712元,先後成為中國柑橘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湖南高山蔬菜基地縣、湖南烤菸生產重點縣、湖南生豬發展大縣和湖南家禽養殖大縣。特別是柑橘、茶葉這兩大拳頭農業產業,成為推介石門對外形象的兩張靚麗名片:石門柑橘產量由1978年的0.01萬噸增加到如今的40萬噸,品牌價值達19.2億元;茶葉產量從1978年的396噸發展到如今的13900噸,「石門銀峰」茶葉公共品牌榮登全國區域品牌榜單,品牌價值2.25億元。
——現代服務業快速起跳。石門是湖南省旅遊強縣,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夾山、國家溼地公園仙陽湖、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羅坪鄉長梯隘村、省級旅遊名鎮壺瓶山鎮等一系列國家和省級旅遊品牌。2018年,石門又躋身全省縣域旅遊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數13強、社會貢獻最優前3位;成為全國第二批森林康養基地試點示範區、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省電商扶貧先進縣、全省金融生態安全區。2018年,該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37.76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57.7%。
(壺瓶山生態漂流。)
增福祉——宜居宜業新山城
7月17日,石門夾山大道東延西擴工程正式開工,全長約6.7公裡,概算投資約4.4億元。項目建成後,將有效緩解石門縣城區交通壓力,進一步拓寬城市發展框架,成為促進石門旅遊產業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引擎。
夾山大道東延西擴工程的有力推進,是石門縣夯實基礎建設、強力推進交通建設的一個注釋。石門是一個沒有高鐵、高速、一級公路的縣,老百姓對改善交通期盼值很高。石門決策層深深認識到,不抓交通建設,石門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的瓶頸問題。
2016年,石門提出了「交通先行」的戰略部署,開始了交通建設五年大會戰。實施完成S308石門至南北鎮公路137.1公裡等改造升級;沅澧快線二大道(石門段)、新龍公路、九楊公路、太柳公路等竣工通車;成功開行石長動車,全面開工安慈高速;西北環線、周象公路等項目進展順利;呼南高鐵、宜張高速、澧水航道(石門段)和石門千噸級碼頭等項目前期有序推進,縣域東西聯通、南北暢行的交通網正在形成。
(國家首批重點職高湘北職專。)
如果將石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看作人的「手指」,那麼,作為「手掌」的縣城區的迅猛建設,則集中展示了這種基礎設施建設的「力量」。
一組數據說明可以佐證石門城市建設的一年一個新臺階、一年一個新變化:「十二五」末,縣城區建成面積15平方公裡,城鎮化率39.4%,比「十一五」末提高6.6個百分點。2016年,提質改造城區5條主次幹道和18條小街小巷,中聯重科縣域全環境治理項目在全省率先啟動。2017年,改造澧濱路、梯雲路、黃金路和19條小街小巷,主城區基本實現瀝青路面全覆蓋。2018年,完成三江路、奉天路、婦聯路、雙百路改造和澧水三橋主體工程,城區建成面積達25平方公裡,城鎮化率已達46.9%。2019年,蘭園片區、田園片區、東城片區、寶塔片區連片開發步伐加快……
三年前,石門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打造宜居宜業新石門:「要讓三五年後的石門,成為湘鄂西邊界地區一座環境最優美、空氣最清新、城鄉最乾淨,到處都能看到青山綠水、碧湖藍天,到處都有鳥語花香的宜居宜業新山城。」
(便捷的物流。)
如今,美好的期待已經成了石門人民的幸福生活。
石門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謀發展的執政理念和自覺行動。僅2018年,石門成功創建為湖南省教育強縣,被教育部、科技部等5部委認定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範縣」;圓滿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國家衛生縣城」複評,獲評「全國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範縣」「全省健康扶貧工作先進縣」;全縣新增城鎮就業與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7098人;「五化民政」示範縣創建得到大力推進,被評為全省第一批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示範縣;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有力有效。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石門縣70年發生的滄桑巨變,是新中國70年發展輝煌成就的生動縮影,寫照著一代代石門人「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擔當、特別能奉獻」的奮鬥歷程。
從鄉村原野到活力新區,從農業大戶到產業新城,從深山窮縣到湘西明珠……石門縣乘著改革開放之勢,用改革為高質量發展破題,用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拓路,用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力,書寫了壯闊的發展新篇章。今日石門,正逐步成為開放的高地、投資的熱土。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門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