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院士終身制」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目前,國家正在醞釀院士退休、退出制度。但有些享有榮譽的資深學者已經等不及了。近日,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88歲的歷史學家章開沅第四次請辭資深教授終於成功,對他來說,退休無門也是一種煩惱。
章開沅:本身我作為一個退休人員,(可以)拿養老金。我也不願意佔這個位置,享受這些特殊的待遇。
據了解,我國目前在人文社科領域沒有設立院士頭銜,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是高校自我評選的具有很高學術造詣、良好學術道德風範的人文社科類知名學者,很多學校都給予資深教授兩院院士同等待遇,享有終身特殊待遇。
院士也好,資深教授也罷,都有著白髮到老的承諾,可謂是對其職業生涯的最高肯定。縱向來看,這與美國院校裡的一些「終身制教授」頗為相似。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叫「Tenure」,有人把它非常形象地翻譯成「甜妞」。
在歷史上,美國「終身教授制度」被認為最終促進了學術的繁榮。不過歷經歲月,「終身教授制度」也曾引來眾多非議。評論認為它缺乏靈活性、沒有競爭、不能促進更有活力的人才流動。
美國:減少對教師提供終身教職資格
鳳凰衛視駐美國記者龐哲介紹,美國「終身教授制」的初衷,就是保障教授們的學術自由,以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說絕對真話的權利。
龐哲:美國大學有終身教師資格教授退休問題在美國教育界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有終身教職資格的教授們不願意退休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從退休待遇來考慮,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是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的角度來考慮,還有老年人懼怕寂寞,能夠跟學生一起渡過每天的時光,似乎也成為享有終身教師制老教授不願退休的另外一個原因。
學校為了鼓勵老年終身教職的教師退休設計了很多方案,其中包括一次性巨款買斷鼓勵退休,也會以教授和校方雙方同意認定一個時間退休來階段性的提升薪資並保持一定的其他福利,例如健康保險、校方俱樂部特權和名義嘉獎等等條件來換取教授定時退休。也有的學校提供其優越的退休待遇,但必須在指定時間之內申請,過時不補,以期號召老教授們爭相退休。但是由於美國經濟狀況不佳,願意退休的老教授並不多。結果許多大學院校因為經濟負擔沉重,教務職位沒有空缺的原因,無法招收年輕的師資。
為了扭轉這個局面,目前美國校方已經開始減少對教師提供終身教職資格,而是以助理教授職稱來保持職務的流動性和靈活性,這樣包括健康保險在內的很多福利校方又都不用提供,也不存在退休問題,而是以解除合約方式來結束雙方的合作。
香港:獲得聘用的教授可獲數百萬港幣年薪
在亞洲,「終身教授」在哪些國家存在?《中國日報》駐亞太記者李濤觀察了中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情況。
李濤:新加坡、臺灣還有香港這些地區,採用的都是和美國、加拿大比較相似的體系。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教研主要分為三個職級,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其中助理教授作為教學研究的起點一般都採用合約的形式進行聘用,聘用期大概是三到六年,而副教授和副教授職級則可以採用合約的形式進行聘用或者直接獲得時任的聘用,時任評核都需要通過學院、學系以及大學評核委員會的評審或者首席副教授推薦,最終由校長進行聘任。也有很多3、40歲的助理教授在學校努力了很多年,依然沒有辦法取得學校的時任進而獲得終身教授,只能離開大學的校園。不過香港大學為了吸引國際人才,開出的待遇也遠遠高於很多歐美頂級的學校。很多獲得聘用的教授都可以獲得數百萬港幣的年薪。這些教授的終身制保證了他們退休以後也能獲得非常豐厚的報酬和保障。
日本:院士只是一種榮譽 不涉及職務與經濟利益
在日本、韓國,「終身教授」變得越來越鳳毛麟角。當地媒體用「落下帷幕」形容大學「終身制教授時代」的過去。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記者黃學清:日本任命教授要根據學校教育法、大學設置基準等相關法定進行審核,日本很多企業僱傭都是終身制的,教授也不例外,雖然不稱之為終身教授,但是很多學校會授予退休後的在學校工作過的或在教育上、研究上有顯著貢獻的教授「名譽教授」的頭銜,有了這個頭銜,即使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也可以向文部科學省日本學術振興會申請研究經費。
日本也有學士院,接近於我們的院士,稱為會員,會員定員150人,在滿150人以後現任會員如果健在就不能增補新的會員。日本的院士們一般都是兼職的,不從所屬的日本學士院直接獲得經濟利益,他們可以通過在學士院內部的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獲得學士院頒發的一些獎金,退休以後每年另外可以獲得十幾萬的退休金,這筆退休金需要上稅,而且比獲得文化功勞獎的演員、作家等的退休金還要少。
由於日本的院士只是一種榮譽,不涉及職務與經濟利益,所以在評選公正等問題上並不會出現太多的爭議,也從一個方面避免了學術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