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又屆「兩會」,北京提供的不僅是給「兩會」代表和委員們的國是論政平臺,也會激發輿論場、民意面和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和討論。
因而,「兩會」紅利釋放,不僅要讓內部安然,也需讓世界安心。簡言之,中國「兩會」須內外兼修。
民生大事,向為「兩會」討論熱點。不過,以往的民生熱點,往往是碎片化、激情化的,而且聚焦於養老保險制度的雙軌合一、收入分配製度是否公平、政府效率不高等等方面。現在,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雙軌合一,收入分配製度也在破局,簡政放權已經拉開大幕。尤其是,輿論和大眾對權力運行和官場作風的全方位監督已成常態化。以往公眾頗為詬病的三公經費問題,也從制度和公開層面得以解決。
今年的「兩會」熱點,民生層面的關切自然也會有很多,譬如霧霾等。但更重要的,將是代表和委員們對一攬子宏觀國是的熱烈討論。
去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等新的目標。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指導意義,也是本屆政府治國理政和執政興民的「指南針」。因而,代表和委員定然會圍繞五大發展理念,暢所欲言,釋放智慧,讓五大發展理念更契合國之宏願和民生期待。當然,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也應在五大理念指引下予以協調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在資訊時代語境下,「兩會」國是論政也不僅僅是中央高層和代表委員的宏大敘事,民眾也會通過網絡平臺和新媒體途徑,全流程跟進和評議。中國民眾,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或圍觀者,而是旁觀者清的參與者。「兩會」傳來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民眾時時接受並分析評判,甚至可能轉化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產業利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助力。
因而,對民眾而言,「兩會」也是集中釋放改革發展紅利的平臺。當然,這也要求代表和委員們提升政治智慧和發揚專業精神,充分利用好「兩會」平臺,提交出高質量的議案和提案。
國際社會對中國「兩會」同樣關切。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降至7%左右(去年6.9%),加之全球經濟陷入新平庸。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貢獻率近50%,中國經濟降下來,全球市場擔憂「中國不行了」而充滿焦慮。尤其是去年中國股市的動蕩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引發的人民幣貶值,更讓全球市場對中國睜大驚恐的眼睛。去年9月份,美聯儲也因為中國股市匯市的動蕩,而暫停加息預期。
新年伊始,滬深兩市依然動蕩不安,索羅斯等資本大鱷也趁火打劫,希望做空人民幣,在中國上演重演一場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擺在那裡,超過10萬億美元的GDP總量以及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中國抵禦經濟風險的壓艙石。作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強國,中國也犯不著用貨幣貶值的方式提振出口。何況,即使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9%,在全球市場範圍內也算是一枝獨秀。
人民幣匯率調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而且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也要求人民幣匯率趨市調整。剛剛閉幕的G20上海政策會議,雖然20國財政和央行行長,對於全球貨幣政策吵吵嚷嚷,但來自中國的聲音--人民幣不具長期貶值的基礎,中國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還是得到了G20成員的認可。美國財長雅各布·盧在這次會議後說,中國很好地傳達了自己的政策,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裡斯蒂娜·拉加德說,與會官員沒有表達任何讓人民幣貶值的意願。
中國「兩會」,從總理到財長再到央行行長,還會對貨幣、匯率和財政政策發表契合中國實際和世界期待的講話。讓患上中國經濟依賴症的全球市場穩定下來,就是「兩會」帶給世界的最大紅利。
中國「兩會」不再是中國自己的國是論政,不僅攸關中國國計與民生,也牽繫著全球市場的穩定和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