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對於A股市場,機構認為,短期可能震蕩加劇,有獲利回吐壓力。但從中長期角度看,回調是買入良機。
未來幾個月,A股的核心不是精準把握小波動,而是要確保把握住「復甦牛」的大趨勢。「兩會」結束並不會是「復甦牛」的結束。當前的這一輪復甦是新經濟產業引領的復甦。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龐華瑋
編 輯丨巫燕玲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本周四,「兩會」即將召開,A股「兩會行情」備受關注。
那麼,各機構預期「兩會行情」怎麼走?該如何投資?
回顧歷史,機構指出,「兩會行情」表現勝率最高的時段集中在「兩會前一個月」,而在「兩會前一周」、「兩會期間」的勝率轉向平淡。
上周五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方式和技術封鎖力度略超市場預期,但機構認為,中美摩擦對A股短期擾動有限。
對於A股市場,機構認為,短期可能震蕩加劇,有獲利回吐壓力。但從中長期角度看,回調是買入良機。
機構指出,未來幾個月,A股的核心不是精準把握小波動,而是要確保把握住「復甦牛」的大趨勢。「兩會」結束並不會是「復甦牛」的結束。當前的這一輪復甦是新經濟產業引領的復甦。
A股市場整體走勢相對謹慎
總體來看,在即將召開兩會前夕,A股市場整體走勢相對謹慎,上證指數在2900點附近持續震蕩。
回顧一下上周(2020-5-11至2020-5-17)A股走勢,最近一周,無論A股,還是美股,都出現了小幅下跌,結束了此前一周上漲的趨勢。
受到海外市場擾動影響,A股整體呈現震蕩下行。創業板指跌0.04%,深證成指跌0.3%,上證綜指跌0.9%。
行業上,上周電子元器件、商貿零售和家電領漲,農林牧漁、汽車和建築領跌。
截至5月15日,滬深300、創業板、中小板、上證50PE-TTM分別為12.1倍、59.6倍、30.9倍、9.2倍,處於2011年以來的54%、82%、57%、29%分位數水平;PB分別為1.3倍、6.3倍、3.5倍、1.1倍, 處於2011年以來的13%、83%、28%、0%分位數水平。上證綜指PE-TTM倒數為7.7%、全部A股PE-TTM倒數為5.40%,高於2倍10年期國債收益率5.36%。
上周陸股通淨流入金額40.6億元人民幣。北向資金本周主要流入家電、醫藥和機械,流出農林牧漁、非銀行金融和交通運輸。
回顧歷來「兩會行情」,廣發證券指出,2000年以來「兩會行情」表現勝率最高的時段集中在「兩會前一個月」,而在「兩會前一周」、「兩會期間」的勝率轉向平淡。
比較特殊的情況是,由於今年兩會時間從以往的3月推遲至5月,在前期政治局會議的定調指引下市場對政策預期已較為充分。市場對兩會關注的焦點議題是GDP增長和財政赤字率,兩者決定著後續基本面回升力度。
中美貿易摩擦
近期大國間博弈風雲再起。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科技龍頭企業再祭起嚴厲禁止令的消息,上周末在國內各大媒體和資本市場圈中引起極大的關注和討論。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的臨時許可再延長90天,推遲到2020年8月13日。
同時,美國商務部正在修改一項出口管制規則,限制使用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再向華為或海思等關聯公司供應部分晶片,即代工企業在為華為生產晶片之前,都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證。
光大證券認為,中美大博弈進一步升溫,繼前期美國方面稱可能採取提高對中國關稅的報復性措施,中美大博弈由貿易摩擦轉向技術封鎖。美國本次對華為的制裁方式和技術封鎖力度略超市場預期,但是從博弈的方向並不意外。
金鷹基金認為,在國際抗疫進程尚在持續推進,全球經濟急速下行趨勢仍未實質扭轉的困難形勢下,大國間爭執和博弈的顯著加劇,無疑將令全球政治經濟的走向呈現更多的不確定性。
「從A股市場這期間的表現看,一些國內半導體企業比大盤提前見底,並走出了持續上行的行情,反映出投資者主流情緒由悲觀轉向積極的明顯變化。」金鷹基金指出。
中信證券認為,中美摩擦短期擾動有限,海外疫情才是關鍵變量。
兩會焦點
金鷹基金認為,本周后半段即將召開的重要會議上,有關逆周期政策調節的系統性、全局性的重大舉措即將水落石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最終將如何發力,無疑已是當下A股投資人的普遍關注。
金鷹基金預計,從目前市場較普遍的估計看:
赤字率大概率將破3,市場預期在3.5%甚至更高;地方專項債預期在3.5萬億-4萬億元,重點支持基建補短板領域,新增公共衛生、舊房改造等;特別國債預期發行5000-10000億,加大對重點受困區域的轉移支付力度等。
廣發證券認為,2020年全國兩會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召開,預計將圍繞「總量目標下調、逆周期政策加碼、全要素生產率改革、新興產業升級」等方面展開。
廣發證券做出7點前瞻:
第一,GDP不拘泥十年翻番目標;
第二,財政政策工具擴容;
第三,貨幣政策定向寬鬆;
第四,「六保」和「六穩」下更加重視民生;
第五,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
第六,新基建、新消費是產業升級兩個抓手;
第七,區域經濟穩步深化。
海通證券認為,受疫情擾動,GDP增速目標或將淡化:
一種可能是下調GDP增速目標至合理區間;另一種可能是鑑於今年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不再設置GDP增速目標。同時,穩就業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此外,財政赤字有望提升,海通策略預計兩會將提高財政赤字率預期目標至3.5%。最後,充裕的流動性仍將保持。
A股走勢
中信證券認為,中美摩擦的短期擾動有限,而國內經濟恢復趨勢明確,且政策力度不減,預計「兩會」將明確的政策共識不會弱於預期,疊加寬鬆的宏觀流動性環境,A股依然處於本輪二季度慢漲的通道中。
中信證券預計,「兩會」會明確增長目標和財政寬鬆力度,同時強化逆周期政策預期,並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和重點產業政策落地。最後,金融和周期等權重股估值依然偏低,寬鬆的宏觀流動性環境下,指數下行的風險和空間較小。
光大證券認為,展望後市,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中美大博弈升級短期難免影響市場的風險偏好,上周市場相對低迷實際上也是打進了一定的預期,本次對華為的封鎖屬於預期內的風險落地,從長期看股市稱的是企業創造貨幣化盈利的能力。
「若市場因中美大博弈升級出現大幅下跌,我們仍認為是價值投資者比較好的堅定買進的機會。」光大證券表示。
金鷹基金認為,五一假期後的第二周,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整。其中,作為自3月下旬以來全球股指快速上行過程中的領頭羊,美股周中出現持續的調整,對其它市場均構成了一定壓力。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一方面,面對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突發疫情而聯袂採取的重大的流動性寬鬆動作,有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質疑潛在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大國間爭執的加劇,也令全球投資者憂慮上升。
金鷹基金認為,本周后半段,重要會議的正式召開及陸續釋放出的重要政策信號,預計將進一步左右A股短期走勢。在政策利好兌現及重大政策或較難大幅超出預期的情形下,預計A股市場短期可能有獲利回吐壓力。
金鷹基金認為,對於A股市場,短期在政策利好臨近兌現及海外博弈加劇的雙重因素影響下,不排除震蕩加劇的可能。但從中長期角度看,或也將為持續看好A股的堅定投資者覓得又一個長線介入的良機。
安信證券預計,A股仍將受益於流動性、盈利與風險偏好的持續邊際改善,呈現震蕩向上趨勢,市場如因外部擾動出現短期回調,積極關注布局機會。
安信證券認為,未來幾個月,A股的核心不是精準把握小波動,而是要確保把握住「復甦牛」的大趨勢。「兩會」結束並不會是「復甦牛」的結束。當前的這一輪復甦是新經濟產業引領的復甦。
買什麼股?
安信證券建議,近期行業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軍工、半導體、雲計算、網際網路、通信、券商、航空等,主題重點關注自主可控、衛星網際網路、湖北區域振興等。
光大證券建議,配置上,結合當前的行業景氣度和近期系列穩內需政策,建議一方面,重點關注作為逆周期抓手的純內需標的,基建投資與汽車是啟動冰封經濟的相對可靠的抓手,關注新老基建、汽車和地產,老基建中重點關注建材、化工、機械等部分中遊產品。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看,市場風險溢價已有見頂跡象,後期政策取向仍將偏松,科技股最差的時期已經過去;自下而上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4月已轉正,恢復力度明顯強於整個製造業,後期仍將成為重點關注板塊,短期可關注半導體產業鏈等卡脖子領域的國產替代邏輯。
此外,必需消費估值已在歷史高位,性價比有所下降,隨著各類穩消費措施逐漸出臺,數據顯示可選消費在逐步復甦,後期可選消費或有更大的收益空間。
金鷹基金認為,板塊層面,政策及事件驅動型的品種預計仍可能持續活躍,關注中美持續博弈及全球逐步復工復產等的綜合影響。短期相對看好政策驅動下的新基建、戰略新興產業(包括華為再次受限所帶來的資本市場上對自主可控板塊的新一輪催化可能),及疫後內外需復甦推動下盈利有望顯著改善的企業。
中長期看,金鷹基金認為增量資金仍將持續流入國內股債市場,不斷開放和市場化推進中的資本市場正在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疫情不改A股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全年看多A股的重要投資邏輯——貨幣寬鬆、資產荒、股市政策支持、房市向股市切換、中國資產吸引力的提高等,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而疫情過後,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有望出現更進一步的快速上升,海外資本大舉進入A股市場的過程遠未結束。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興業證券認為,行業配置上,圍繞「內需」中心,藍籌搭臺+成長唱戲進行時。
1)業績穩定、估值底部區域,外資流出轉向流入的核心資產藍籌方向。地產投資超預期,可選消費相關的家電。
2)受益於利率下行,政策改革,業務提升的券商;
3)與5G相關、半導體鏈、5G應用端的雲、傳媒遊戲、傳媒視頻等「科技基建」領域。
中信證券認為,A股依然處於本輪慢漲的窗口中,配置上,建議以新舊基建和科技龍頭(5G、雲計算、新能源車等)為主線,其中短期可以重點關注「兩會」輿情支撐的基建板塊;同時繼續布局前期受疫情壓制的優質滯漲品種。
廣發證券認為,A股「漸入佳境」。配置由「免疫」全面轉向「修復」,科技+可選消費。A股從「業績減記+寬鬆加碼」轉向「盈利修復+維持寬鬆」組合,歷史經驗表明這是權益市場最友好組合,廣發證券認為金融條件寬鬆是支撐A股的最核心因素,即使外部環境變化有所擾動也不會構成主要影響。
廣發證券建議配置由「業績相對優勢」的必需消費/線上科技階段性轉向增長預期驅動的可選消費/線下科技:
(1)受益「風險溢價頂」且全球疫情逐步可控的線下科技成長(消費電子/新能源車/IDC);
(2)景氣觸底且絕對和相對估值優勢顯現的可選消費(空調/乘用車/休閒服務);
(3)逆周期政策促基建鏈擴張(建材/電氣設備)。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