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最難不過鬥小人」,生活當中,每個人身邊似乎都少不了「小人」。他們經常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甚至口蜜腹劍、見風使舵,既善於做陽奉陰違的表面功夫,又有笑裡藏刀的陰險。有時,儘管我們不屑與之為伍,但也會被他們嫉妒、排擠,而容忍又會被視為軟弱,換來的是變本加厲。
「小人」的出現,讓我們的工作、生活變得雞犬不寧,對此想必大家都極有感觸。那麼,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該如何對待小人呢?佛經中有這樣一則典故:
過去,山林中有兩隻猛虎,一隻名為善博,一隻名為善牙。兩隻虎結伴而行,一起捕獵,其他動物都懼怕它們。另外,山中還有一隻野幹,它十分陰險,常跟在兩隻虎的後面,撿拾前者丟棄的食物,並做一些「狐假虎威」的勾當。這天,野幹心想,一隻虎尚且力大無比,何況它倆如此親密,倘若哪天它們對自己不利,恐怕性命難保。於是,野幹打定主意,在兩者之間挑撥。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在善博與善牙之間互相傳話,鬥構兩頭。就在兩隻虎都覺得對方可恨,準備大打出手之際,善博突然冷靜下來,詢問善牙道:「你從哪裡聽到我譏諷你的傳聞?」善牙回答傳言來自野幹。善博也講自己從野幹那裡聽說,善牙時常講自己壞話。最終,二者依靠理智化解了矛盾,避免兩敗俱傷。
從典故中可以看出,遇到「小人」,若不理智、冷靜,則往往被人所乘。但是,只要我們心平清淨,不管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聽到何種傳言,都能以智慧判斷,那樣是非自然就會止息。所以,假如身邊有「小人」,不妨在心中默念下面三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第一句,遇到小人,默而摒之。
身邊有小人,又不得不與之相處,這時要格外當心。古人云:「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是說,與小人關係親近,難免被他用各種手段捉弄、利用,距離遠了,又會被他們怨恨。
生活和工作上的「小人」,經常把人際環境搞得烏煙瘴氣,讓大家互相猜疑,攪得眾人心神不寧。《大般涅槃經》當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對於這些惡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默而視之,摒而棄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福德智慧不夠,不足以調伏小人的時候,遠離小人是珍惜自己的善根慧命。「小人」躲在暗處,若與他針鋒相對,吃虧的多是我們。
第二句,小人是來成就你的。
小人是冤親債主,人生若想平淡度過,一定要拒絕小人。但是,若想在事業或者修行上有所成就,則離不開「小人」的磨練。正因為小人的存在和敦促,才讓我們時刻謹慎,不敢有絲毫地自滿、狂妄和鬆懈。
《法華經》中佛陀對大眾說,有了提婆達多善知識的存在,自己才得以快速成就正等正覺。「小人」實際是來成就你的,對他們要心存感激,感恩世間的一切善知識。
相反,倘若被人捉弄或陷害,就認定他是「小人」,心中總想伺機報復,那自己也就落入了「小人」的心行。覺與迷之間,可能只是一念之別。
第三句,普皆回向,隨緣化解。
「小人」在佛法中稱作違緣,其實不管助緣還是違緣,都是由自心感召而來。世間的人和事,無緣不聚,無緣不來,沒有哪兩個人會無緣無故的相遇。
當我們為遇到「小人」而頭痛時,要知道他們可能就是自己過去的三業不清淨,並種下惡因的緣故。既然學佛,就要以平等心、慈悲心對待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小人」也是苦海中沉淪的眾生,更需要我們的幫助。假如以報仇報怨之心對待他們,就是前緣未了,又結惡緣。
「小人」不會永遠以噁心對人,把學佛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期望他們也能開啟佛智,離苦得樂,「小人」就變成了我們的同參道友,甚至我們的貴人。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