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思客| 金兼斌:新聞不死,「清新」依舊

2020-08-28 清華思客

下一次大流行還有多久?

本文約3600字

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清華新聞教改:風起於青萍之末

5月15日一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從今年開始「停本擴研」的新聞一經推出,引發了新聞傳播學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短時間內衝上當日熱搜榜。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為什麼停止本科招生?應不應該停止本科招生?清華新聞學院停招本科生對國內其他學校的新聞院系意味著什麼?一時眾說紛紜。無論是清華新聞學院校友、學界同仁還是業界人士,有關討論和爭論,大致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傳播的學科性質和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問題,二是清華新聞教改對國內新聞傳播教育可能的影響。

當天中午,眾聲喧譁中,面對莫衷一是的各種猜測、誤讀和質疑,筆者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篇題為《海棠依舊》的短文(此文隨後授權微信公眾號「灼見」刊發),試圖對此次清華新聞教改的背景和思路作些解釋、澄清和說明:

「其實調整某些學科的招生和培養方式,是清華在學校層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思路總體調整的一部分,並非只涉及到新聞傳播學院。」

「簡單而言,作為學院和學科的『清新』依舊,學科依舊,但人才培養的『產品線』和『供應鏈』作出了重要調整。」

「這一調整,是對面向未來的新聞人才應該具有的素養、技能反思的結果,也是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反思的結果。」

5月28日,Remix學院組織推出了一場題為「清華教改風雲與新聞傳播教育的明天」的「鏘鏘四人行」線上沙龍,由著名媒體人、刺蝟公社CEO葉鐵橋先生主持,沙龍邀請新聞傳播學界四位著名學者和媒體人:南京大學的杜駿飛教授、復旦大學的張力奮教授、北京大學的胡泳教授以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潘忠黨教授就上述議題進行對談。筆者隨後也主動申請並獲邀加入此次對談。這次線上沙龍吸引了數千名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界師生和其他領域人士的關注與討論。一定程度上,這次對談可以看作是5月15日以來由清華新聞教改引發的關於新聞傳播教育的討論,在經過近兩周的發酵後,所進行一次「總結陳辭」。對此,嘉賓張力奮教授直言「感謝清華」,因為「清華教改這個話題讓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都認真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現當下是一種什麼樣的新聞教育?我們有沒有真正的新聞教育?」

強基計劃背景下的順勢而為

在圍繞清華新聞教改的討論中,部分論者認為清華此次的調整方向,有點類似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教學辦學之路。作為世界新聞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學院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一直沒有本科教育,只有研究生教育。事實上,新聞學和傳播學在學科性質上存在著較大差別。如果說作為社會科學的傳播學設立本科教育少有爭議的話,就新聞學而言,是否需要設立本科教育,則是見仁見智的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在開辦於1985年的中文系科技編輯專業和1998年建立的傳播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近20年來,清華新聞學院以「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為辦學和人才培養之宗旨,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新聞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躋身國內一流新聞傳播學院行列,新聞傳播學科也成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來自「清新」的各種各樣的課程項目、創意設計、媒體內容和特色活動,也堪稱清華校園文化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因此,此次清華大學「停本擴研」的新聞教改,並非是對新聞學科過去20年辦學模式和成績的否定,而是清華整體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調整的一部分。在前述「鏘鏘四人行」對談中,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針對社會上的一些過度解讀,一針見血地指出:重視本科教育,與重視新聞學本科教育,以及重視新聞學教育,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清華大學停止招收新聞專業本科生,並不意味著清華不重視新聞學教育,而是學校在對教育部開展的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作出積極響應的過程中,綜合考慮新聞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所進行的一種「順勢而為」,其目的是希望進一步加強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正如邱勇校長5月6日在新聞學院調研時所強調的,清華新聞學科不只是清華大學戰略性布局的學科,更要成為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學科。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清華新聞學科需要著眼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來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關於清華新聞學科的人才培養理念

未來,以研究生為主要出口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其人才培養理念為何?對此,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學院成立之初所確立的「面向主流、培養高手」,仍將是學院人才培養宗旨的最佳表述。在《海棠依舊》一文中,筆者認為,今後「清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著力強化真正意義上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第一專業要紮實、厚基礎,而新聞傳播本身的訓練則要像刀刃一樣嫁接其上,要犀利。

新聞傳播實務的訓練需要嫁接在什麼樣的「厚基礎」之上?筆者個人的理解,一是人文基礎,二是科學基礎。

新聞是社會的警報系統,媒體人理應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擔負著監測社會機體是否健康、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是否和諧的重要功能。社會監測和價值守望的範圍、領域和方式雖然各不相同,時政、財經、科技、文體……不同領域的不同議題,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也會不同,但從根本上,需要媒體人首先對人性、社會、文化、歷史等有深切的了解、體認和敬畏,而這有賴於通過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專業而系統的學習才能打好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學養基礎,媒體人在面對社會萬象和世間風物的變遷進行解讀和報導時,才能在守護真、善、美等基本價值維度上知進退、明得失、懂取捨、識大體,成為國家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眾福祉的建設性、保障性力量。

另一方面,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科學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構成要素。當今事關國計民生的諸多新聞事件,無論是全球變暖、環境汙染、轉基因食品、基因編輯、核電利用,還是算法主導下的新聞內容生產和推薦、人工智慧應用帶來的隱私和倫理問題等議題,無不涉及多個領域的前沿科技。沒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較為系統的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積累,記者很難對此類具有科學背景的議題作出深入、得體、到位的報導。這些議題很多具有全球性,往往與國際政治、全球治理等話題交織在一起,因此,這也對記者的全球視野和政治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19年底,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牽頭在全院教師範圍進行了一次有關學科發展方向的調研,其中涉及老師們對「什麼是本學科學生的核心能力」這一問題的看法,總結起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跨媒介敘事能力、媒介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審美能力。面向未來、能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必然是具有厚基礎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版總編輯、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復旦大學張力奮教授坦言,中國迄今仍然是一個「新聞弱國」。對我國一直以來的新聞教育進行反思和新的探索,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後的研究生生源中,就學科背景而言,可能將主要包括三類學生,即以人文基礎為主的學生(如清華以文史哲專業為主要基礎的日新書院的學生)、具有理工或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如本科專業為理工學科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科類學科的學生),以及本科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如其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推免生或統考生)。換言之,清華停招新聞專業本科生,並不意味著今後其研究生招生會排斥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有教無類,採擷不同學科有新聞理想的英才而化育之,與其他學科、其他大學的新聞院系形成新聞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社會分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未始不是今後國內新聞教育生態的一種新氣象。

結語

如果把學科教育看成上層建築,其演變一定需要因應所依附的社會物質基礎,所謂如影隨形。從這個角度來說,清華大學本次的新聞教改,更多可以理解為國際局勢、國家發展和媒介環境大變局下,清華對作為一種建制的新聞教育所進行的「順勢而為」。從過程看,雖然對於大部分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這樣的變革的確是不期而至的,需要一個調適的過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變局背後,其實也蘊含著嶄新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機遇。

清華人素來以「行勝於言」自勉自警,乃是源於對世事人性「知易行難」的敬畏。但這並不妨礙清華在學科發展模式的探索中,包括對新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敢為天下先。不過在另一方面,正如不少論者所言,清華的新聞教改是基於自身的條件和定位作出的,無意引領新聞傳播學界。每所大學還是要探索適合自己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新聞學科辦學模式,無需定於一尊。無論是學科還是學人,都是時間長河中的匆匆過客。面對變局,面對變革的壓力,惟有不戀過往,不懼將來,以積極的心態擁抱變化,勇猛精進,人文日新,才能不惑當下,無愧於時代。

作者簡介

金兼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全球傳媒學刊》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效果、科學傳播、傳播學研究方法。金兼斌教授擔任4家SSCI期刊和多家中英文學術刊物的編委,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課題《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科普宣傳與風險交流》的總負責人。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八批「首都市民學習之星」等榮譽,兩次獲得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稱號。

說明

本文經金兼斌老師授權發布。

責編:林子祥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第五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

清華思客| 朱巖:數字經濟與產業轉型新機遇

清華思客| 周濟:後疫情時代科技發展趨勢的幾個宏觀看點

清華思客| 高其才:習慣法視野下城市社區疫情管控規範

清華思客 | 程功:從新冠疫情大流行獲得的啟示

相關焦點

  • 金兼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科技向善大咖說
    【科技向善大咖說·第六期】金兼斌金兼斌,浙江諸暨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傳播與社會學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等海外學術期刊審稿人。致力於新媒體使用與效果、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承擔《社會網絡中的輿情演變機制研究》、《面向WEB的社會網絡理論與方法研究》等國家級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代表團訪問紐約城市大學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代表團訪問紐約城市大學  清華新聞網11月19日電 11月13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金兼斌教授、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負責人周慶安副教授等組成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代表團,訪問了紐約城市大學新聞學院。
  • 清華停招新聞本科 大學取消管理學等本科專業還遠嗎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其實諸多評論和看法都是基於片面信息和理解在解讀,清華在這個時間點選擇作這樣的調整,有大的背景和自己的邏輯,以及清華獨特的條件和環境。效仿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院官網更新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學院在讀本科生規模為275人。
  • 考研人福利|清華大幅度擴招新聞傳播類碩士
    5月15日,@清華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團委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學校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此舉被解讀為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將取消本科招生。雖然官方目前還沒有給出正式文件,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表示:從今年開始,將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本科生,今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以研究生培養為主。在停招本科生的同時,學校大大擴大了新聞傳播學院的碩士生名額。
  • 這裡的民宿一床難求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前吳的風景很好,空氣也很清新。我們比較喜歡這種安靜的地方,讓人覺得很舒服。」10月4日上午,在通濟湖畔的逸境民宿裡,來自上海浦東新區的陸麗琴一家,正坐在湖邊休憩,欣賞雨中的通濟湖景。她告訴記者,逸境的客房比較難定,特別是國慶期間,所以9月初,她就早早地預訂了房間。
  • 「我證明,我死了!」
    「因為民間素有「人死帳爛」的說法,有人就在這方面動起了歪腦筋......」俗話說:「人死帳爛」有人竟然在這方面動起了歪腦筋試圖用偽造死亡證明的辦法逃避法律的制裁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給自己辦理「死亡證明」被警方戳破
  • 清新柔美!盆栽小蒼蘭
    清新柔美!盆栽小蒼蘭喜歡陽光的小蒼蘭有個很本土化的別名,叫香素蘭,清香素雅,如同它的別名一般。球莖只有拇指般大小,但生命力很強盛!市面上買得到的球莖大多會在每年十月從荷蘭進口。直接種植後,在次年 3月開始開花!
  • 一周新聞眼|高考放榜,樂夏開播,今夏火熱依舊
    一周新聞眼|第05期2020高考成績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多少孩子將站在人生眼花繚亂的岔路口,去主動或者被動選擇,新的方式很難出現,一考定終生的局面也在發生變化,但高考對於大多數少年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路徑。
  • 動漫中的「死魚眼」角色戴上美瞳,兵長氣場更勝,銀桑秒變小清新
    一、坂田銀時銀桑平時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身為《銀魂》的主角看起來怎麼都不太靠譜,尤其是經常會做出一些奇怪又噁心的舉動,比如摳鼻等行為,配上他那經典的「死魚眼」,簡直猥瑣到不行。但是當銀桑戴上「美瞳」後,整個氣質瞬間升華了,小嗶也是十分驚訝,卡姿蘭大眼睛果然能夠改變一個角色的氣質,就連平常笑起來特別猥褻的銀桑,都能變得如此小清新。
  • 「戴『美瞳』女生不正經」:「女德班」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新京報快評
    7月25日,曾開辦「女德班」的遼寧撫順傳統文化研究會於山東曲阜舉辦夏令營,課堂上雷語不斷:「不學習傳統文化就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經」、「腎精流失後流脊髓液,之後流腦脊液」……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該活動招致來自遼寧、湖北等地約70人聚集,卻無任何防疫措施。
  • 睡衣女春秋潮流款式大全小清新女神依舊迷人
    下面就各位MM帶來秋季女款長袖睡衣,小清新的款式讓你做女神依舊很迷人哦。推薦理由:這款粉色的睡衣採用的是純棉的材質,吸汗透氣又舒適。圓點印花活潑可愛,穿在身上十分減齡,睡覺的時候也感覺非常舒適哦,最重要的是還非常甜美可愛。推薦理由:圓擺長袖t恤印花裝飾可愛小恐龍很好看,穿在身上顯得你更加可愛哦,寬鬆的版型給人一種慵懶的感覺,搭配束腳口的白色純棉長褲,是不是很淑女呢?
  • 2020記者節特刊 | 深港新聞人與前海的故事(視頻)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在前海採訪中印象最深的是,見到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在這裡開展他們的事業。共勉:「新聞一直在路上,大家一起加油!」深圳商報記者|鍾華登記者節到了,祝所有的新聞工作者節日快樂、不忘初心。
  • 《新聞周刊》:只不過又死了一次
    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誌《野獸日報》合併,推出全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並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誌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由此看來,《新聞周刊》紙版的死,一味怨網絡、怨趨勢、怨社會,只恐是似是而非,蒂娜.布朗的聲明,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推卸經營、管理責任的意味。事實上,這家雜誌被讀者和評論界抱怨「風格不受歡迎」、「內容不佳」已非一年半載,「要死要活」也不是一年兩年了。
  • 科普|法律|我國安樂死被視為故意殺人罪,植物人也不可以
    >延生安養|專注完全失能人員編者有言:有人一提及「植物人」,就想到安樂死。答案是:不可以,不可以!而且各國都不可以。因為,除了不符合「本人提出實施安樂死」這個最基本的條件外,在我國還是犯罪行為。(本文可回復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員)我們對於植物人給出的答案是:充滿希望,精心護理,延長生命,靜待奇蹟。
  • 不死川實彌不負柱之名,失去意識依舊堅持戰鬥,猙獰如惡鬼!
    通過之前的情報我們已經知道,霞柱時透無一郎和不死川玄彌已經確認陣亡,他們兩個人都為滅鬼大計獻上了自己寶貴的性命,其中無一郎在死亡之後步入了天國,遇到了自己的哥哥有一郎,兩兄弟也終於冰釋前嫌,互相道歉互相理解,最後抱頭痛哭重歸於好,相對來說無一郎的結局還算是幸福的,至少他回歸了親人的懷抱。
  • 玉女掌門人周慧敏清新脫俗!巔峰時期冰清玉潔,如今52歲美貌依舊
    年輕時的周慧敏處於顏值巔峰時期,那時的她冰清玉潔,清新脫俗。周慧敏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熒幕形象,那就是《大時代》中的阮梅。這個角色的人設與周慧敏的真實生活經歷,相似度超級高,因此稱得上是本色出演。從小家境的貧寒,造就周慧敏格外乖巧的性格。再加上她的盛世美顏,對這部劇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周慧敏憑藉該劇紅透半邊天,並達到能與號稱「靚絕五臺山」的藍潔瑛齊名的程度。可見周慧敏年輕時,到底有多漂亮。
  • 日系原耽電影,清新的開頭依舊掩飾不住後面大尺度的突破
    日系原耽電影,清新的開頭依舊掩飾不住後面大尺度的突破。日系原耽類的影片比較少,所以對於同類型的影片很難去比較,但對於2019年上映的《最短的距離是圓的》,別名《迂迴的最短距離》;看過的觀眾很難將他與以「愛」為核心的原耽系列電影掛上鉤。
  • 【上新】這兩款古法手工綠豆糕清新不膩,配茶太好吃
    (推薦理由:嚴選產自南洋的優質綠豆,少油炒制,海藻糖替代部分白糖,製得這清新不膩的兩款綠豆糕。)名廚食譜  英式早餐|意式肉醬|頂級披薩|勃艮第牛肉|惠靈頓牛排|烤火雞|烤肉糕|義大利餃|醸雞胸|蟹肉牛油果|紅酒燴雞|馳名冷湯|龍蝦配番茄|墨魚配奶油土豆泥|油封鴨腿|香腸意面
  • 北大吳謝宇案新進展,歸案後自述心路歷程,弒母原因依舊成謎
    文|冷絲欄目|絲說教育萬象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一案,目前依舊是網絡上熱點新聞,各類小道消息也充斥著大小媒體,尤其是一些自媒體。「冷絲說人文教育」之所以再次提起吳謝宇,並非是為了蹭熱度,而是希望梳理主流媒體的權威報導,讓公眾了解案情的真實情況,同時,和所有網友一樣,冷絲也很關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關注吳謝宇案?從中到底應該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 環境整治攻堅戰|外海這個社區上線一批小清新塗鴉,宛如住在「山水...
    環境整治攻堅戰|外海這個社區上線一批小清新塗鴉,宛如住在「山水畫」中!面對記者「沒有微信,工作是不是不方便開展」的疑問,陳國成說恰恰相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一定要到現場看,所有工作必須採用「面對面」模式開展,這樣一切進展得更加踏實、高效。近段時間,陳國成每天都要到社區裡轉幾圈,居民黃女士說,在社區範圍內,從來沒有看見過陳書記開車,「我倒是經常看見陳書記撿垃圾,只要發現零落在路邊的垃圾,他都會撿起來投放到垃圾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