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大流行還有多久?
本文約3600字
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清華新聞教改:風起於青萍之末
5月15日一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從今年開始「停本擴研」的新聞一經推出,引發了新聞傳播學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短時間內衝上當日熱搜榜。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為什麼停止本科招生?應不應該停止本科招生?清華新聞學院停招本科生對國內其他學校的新聞院系意味著什麼?一時眾說紛紜。無論是清華新聞學院校友、學界同仁還是業界人士,有關討論和爭論,大致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傳播的學科性質和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問題,二是清華新聞教改對國內新聞傳播教育可能的影響。
當天中午,眾聲喧譁中,面對莫衷一是的各種猜測、誤讀和質疑,筆者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篇題為《海棠依舊》的短文(此文隨後授權微信公眾號「灼見」刊發),試圖對此次清華新聞教改的背景和思路作些解釋、澄清和說明:
「其實調整某些學科的招生和培養方式,是清華在學校層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思路總體調整的一部分,並非只涉及到新聞傳播學院。」
「簡單而言,作為學院和學科的『清新』依舊,學科依舊,但人才培養的『產品線』和『供應鏈』作出了重要調整。」
「這一調整,是對面向未來的新聞人才應該具有的素養、技能反思的結果,也是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反思的結果。」
5月28日,Remix學院組織推出了一場題為「清華教改風雲與新聞傳播教育的明天」的「鏘鏘四人行」線上沙龍,由著名媒體人、刺蝟公社CEO葉鐵橋先生主持,沙龍邀請新聞傳播學界四位著名學者和媒體人:南京大學的杜駿飛教授、復旦大學的張力奮教授、北京大學的胡泳教授以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潘忠黨教授就上述議題進行對談。筆者隨後也主動申請並獲邀加入此次對談。這次線上沙龍吸引了數千名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界師生和其他領域人士的關注與討論。一定程度上,這次對談可以看作是5月15日以來由清華新聞教改引發的關於新聞傳播教育的討論,在經過近兩周的發酵後,所進行一次「總結陳辭」。對此,嘉賓張力奮教授直言「感謝清華」,因為「清華教改這個話題讓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都認真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現當下是一種什麼樣的新聞教育?我們有沒有真正的新聞教育?」
強基計劃背景下的順勢而為
在圍繞清華新聞教改的討論中,部分論者認為清華此次的調整方向,有點類似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教學辦學之路。作為世界新聞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學院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一直沒有本科教育,只有研究生教育。事實上,新聞學和傳播學在學科性質上存在著較大差別。如果說作為社會科學的傳播學設立本科教育少有爭議的話,就新聞學而言,是否需要設立本科教育,則是見仁見智的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在開辦於1985年的中文系科技編輯專業和1998年建立的傳播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近20年來,清華新聞學院以「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為辦學和人才培養之宗旨,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新聞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躋身國內一流新聞傳播學院行列,新聞傳播學科也成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來自「清新」的各種各樣的課程項目、創意設計、媒體內容和特色活動,也堪稱清華校園文化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因此,此次清華大學「停本擴研」的新聞教改,並非是對新聞學科過去20年辦學模式和成績的否定,而是清華整體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調整的一部分。在前述「鏘鏘四人行」對談中,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針對社會上的一些過度解讀,一針見血地指出:重視本科教育,與重視新聞學本科教育,以及重視新聞學教育,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清華大學停止招收新聞專業本科生,並不意味著清華不重視新聞學教育,而是學校在對教育部開展的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作出積極響應的過程中,綜合考慮新聞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所進行的一種「順勢而為」,其目的是希望進一步加強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正如邱勇校長5月6日在新聞學院調研時所強調的,清華新聞學科不只是清華大學戰略性布局的學科,更要成為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學科。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清華新聞學科需要著眼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來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關於清華新聞學科的人才培養理念
未來,以研究生為主要出口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其人才培養理念為何?對此,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學院成立之初所確立的「面向主流、培養高手」,仍將是學院人才培養宗旨的最佳表述。在《海棠依舊》一文中,筆者認為,今後「清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著力強化真正意義上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第一專業要紮實、厚基礎,而新聞傳播本身的訓練則要像刀刃一樣嫁接其上,要犀利。
新聞傳播實務的訓練需要嫁接在什麼樣的「厚基礎」之上?筆者個人的理解,一是人文基礎,二是科學基礎。
新聞是社會的警報系統,媒體人理應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擔負著監測社會機體是否健康、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是否和諧的重要功能。社會監測和價值守望的範圍、領域和方式雖然各不相同,時政、財經、科技、文體……不同領域的不同議題,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也會不同,但從根本上,需要媒體人首先對人性、社會、文化、歷史等有深切的了解、體認和敬畏,而這有賴於通過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專業而系統的學習才能打好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學養基礎,媒體人在面對社會萬象和世間風物的變遷進行解讀和報導時,才能在守護真、善、美等基本價值維度上知進退、明得失、懂取捨、識大體,成為國家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眾福祉的建設性、保障性力量。
另一方面,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科學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構成要素。當今事關國計民生的諸多新聞事件,無論是全球變暖、環境汙染、轉基因食品、基因編輯、核電利用,還是算法主導下的新聞內容生產和推薦、人工智慧應用帶來的隱私和倫理問題等議題,無不涉及多個領域的前沿科技。沒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較為系統的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積累,記者很難對此類具有科學背景的議題作出深入、得體、到位的報導。這些議題很多具有全球性,往往與國際政治、全球治理等話題交織在一起,因此,這也對記者的全球視野和政治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19年底,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牽頭在全院教師範圍進行了一次有關學科發展方向的調研,其中涉及老師們對「什麼是本學科學生的核心能力」這一問題的看法,總結起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跨媒介敘事能力、媒介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審美能力。面向未來、能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必然是具有厚基礎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版總編輯、英國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復旦大學張力奮教授坦言,中國迄今仍然是一個「新聞弱國」。對我國一直以來的新聞教育進行反思和新的探索,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後的研究生生源中,就學科背景而言,可能將主要包括三類學生,即以人文基礎為主的學生(如清華以文史哲專業為主要基礎的日新書院的學生)、具有理工或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如本科專業為理工學科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科類學科的學生),以及本科為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如其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推免生或統考生)。換言之,清華停招新聞專業本科生,並不意味著今後其研究生招生會排斥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有教無類,採擷不同學科有新聞理想的英才而化育之,與其他學科、其他大學的新聞院系形成新聞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社會分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未始不是今後國內新聞教育生態的一種新氣象。
結語
如果把學科教育看成上層建築,其演變一定需要因應所依附的社會物質基礎,所謂如影隨形。從這個角度來說,清華大學本次的新聞教改,更多可以理解為國際局勢、國家發展和媒介環境大變局下,清華對作為一種建制的新聞教育所進行的「順勢而為」。從過程看,雖然對於大部分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這樣的變革的確是不期而至的,需要一個調適的過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變局背後,其實也蘊含著嶄新的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機遇。
清華人素來以「行勝於言」自勉自警,乃是源於對世事人性「知易行難」的敬畏。但這並不妨礙清華在學科發展模式的探索中,包括對新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敢為天下先。不過在另一方面,正如不少論者所言,清華的新聞教改是基於自身的條件和定位作出的,無意引領新聞傳播學界。每所大學還是要探索適合自己特點和發展目標的新聞學科辦學模式,無需定於一尊。無論是學科還是學人,都是時間長河中的匆匆過客。面對變局,面對變革的壓力,惟有不戀過往,不懼將來,以積極的心態擁抱變化,勇猛精進,人文日新,才能不惑當下,無愧於時代。
作者簡介
金兼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全球傳媒學刊》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效果、科學傳播、傳播學研究方法。金兼斌教授擔任4家SSCI期刊和多家中英文學術刊物的編委,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課題《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科普宣傳與風險交流》的總負責人。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八批「首都市民學習之星」等榮譽,兩次獲得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稱號。
說明
本文經金兼斌老師授權發布。
責編:林子祥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第五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
清華思客| 朱巖:數字經濟與產業轉型新機遇
清華思客| 周濟:後疫情時代科技發展趨勢的幾個宏觀看點
清華思客| 高其才:習慣法視野下城市社區疫情管控規範
清華思客 | 程功:從新冠疫情大流行獲得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