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滿尼拉草的地方
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在馬尼拉灣登陸,發現海濱長滿絨毯一樣鬆軟的細葉短草,便隨口起名「馬尼拉」,意思是「長滿尼拉草的地方」。經歷了長達400年的殖民地生涯後,馬尼拉已處處打下西班牙和美國的烙印,甚至被稱為「亞洲的紐約」。
帕西格河橫貫馬尼拉市,沿河兩岸多為西班牙風格的建築,高大椰樹、蒼翠棕欖、時時散發著馨香的菲國國花茉莉花讓馬尼拉更加風情萬種。大小馬尼拉市之分始於1975年,聖奧古丁教堂、聖地牙哥堡等古蹟位於小馬尼拉市,國際會議中心、國際貿易展覽中心、金融中心納安盧街、各國使館和政府部門所在地位於大馬尼拉市。
馬尼拉最美麗的景點是一條十公裡長的「日落大道」即羅哈斯海濱大道,它將菲律賓國父紀念公園黎剎公園、西班牙王城、菲律賓文化中心等著名景點串在了一起,也是著名酒店的聚集處。日落大道正對馬尼拉灣,是觀賞夜景最好的角度,不但外國遊客會慕名前來、市民也會在周末全家出動。
夜晚,馬尼拉開始展現它更具魅力的一面,餐廳、酒吧、夜總會裡霓虹閃爍,窈窕美貌的菲律賓姑娘穿上傳統服裝翩翩起舞。風味獨特的菲律賓美食、令人瘋狂的購物商場以及物超所值的手工藝品都因夜幕降臨而變得魅力十足。雖然菲律賓不是物資豐富的國度,但馬尼拉在某種角度上也算購物天堂。從奢侈消費品到日常用具,應有盡有,且物價較低。至於土特產,首推貝殼製品,其設計獨具匠心,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到馬尼拉一定要看的是位於馬尼拉市中心的美軍墓地。在寬廣的草地和樹林密布的緩坡上,一尊尊刻有死者名字的潔白十字架,靜靜地矗立著。這裡面埋葬著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17206名美軍和盟軍將士。墓地中央是紀念碑廣場,外圍有馬蹄形墓廓,上面鑲砌了25幅地圖,是1941——1944年美軍在菲重要戰役的形勢圖。兩邊的石柱上刻著殉職官兵的姓名和軍銜。裡面有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菲律賓戰況的簡介。
吉普尼:馬尼拉街頭最炫的風景
吉普尼(jeepney)的名字來自吉普(jeep),因為這種車子的雛形就是美國的軍用吉普車。據說最早的吉普尼就是用美軍留下來的吉普車改造而成的,菲律賓人把吉普車的車鬥加長,把車鬥的後部打開,作為乘客上車的入口,然後開到街上拉載客人。當年的吉普車早已經成了古董,如今吉普尼已成了城市裡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
因為吉普尼都是私人擁有的,所以每輛車的圖案和色調都不相同。走在馬尼拉的大街上,任你眼目所及,不會有一輛車的圖案是一樣的。就拿起名來說吧,每輛吉普尼都有自己的名字,並且名字都十分有趣。比如,「堵車的傢伙」、「生於六月」、「為基督的夫婦」、「美妙」、「感謝上帝」、「愛喬伊絲·安」等等,讓人感到了菲律賓人對生活的熱情是如此飽滿。
每輛吉普尼都有自己固定的運載線路,線路就寫在車子的側面,主人如果要更改線路,首先要改掉寫在上面的字。乘客招手就可以上車,到了目的地,他們只需要用手敲敲鐵皮車頂,司機就知道她要下車了,車很自然就停下來等著人下去。
在蘇碧灣尋找歷史的痕跡
行走蘇碧灣,舊軍營處處可見、舊彈藥庫掩於青草新樹間,潛水艇碼頭靜靜地與海浪相伴,當年拴船的鐵柱猶在,海水依然碧澄。這裡保存有菲律賓最長最粗的旗杆,全菲最大的國旗在海風中獵獵作響。由藍、紅、金、白四色組成的菲國國旗,每種色彩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藍色代表海洋與和平、紅色代表土地和熱情,左邊金色三星代表棉蘭老島、呂宋島等菲國國土。
頗受觀光客歡迎的另一節目是美軍基地中的野外求生表演。據說,生長於叢林的土著以山林為家、與野獸和諧相處,美國人與日本人的相繼到來打破了這片寧靜,第一個走出叢林的土著教會了美國人如何在菲國的叢林中生存戰鬥,也因此特許移民美國,現在給遊客表演的已是駐蘇碧灣的菲國軍人。看著他們只憑一把鋒利的砍刀,將青竹砍成碗、削成杯、製成叉勺又雕出花紋,竹中既可取水又可取火,人類能如此貼切地適應自然環境,正是一個民族的智慧所在。
(來源:法國歐洲時報紙 雨石 圖/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