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國務院網站發表聲明稱:
隨著中國在香港推進國家安全立法,美將於當日結束美產國防設備(對華)出口,並將對出口香港的國防和軍民兩用技術施加與中國大陸同樣的限制。
並聲稱:
香港已經不具備高度自治狀態,也不再繼續適用於美國在1997年7月之前給予它的法律待遇。
聲明的最後,蓬佩奧說:
美國與香港人民站在一起!
同日,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聲明稱:
已限制對香港的特殊相關待遇,包括暫停出口許可證豁免,並正在進行差別待遇評估。
6月29日,中國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放寬離島免稅購物額度,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調整包括:
離島旅客免稅購物額度從每年每人3萬元提高至10萬元,不限次,擴大免稅商品種類,增加電子消費產品等7類消費者青睞商品。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大幅減少單次購買數量限制的商品種類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30日對此回應稱:
香港因此受到的影響非常小;美國每年從香港獲得3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現在只要求軍用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需先申請出口許可證,不等於不允許出口;我們很多用這些產品的行業可能都有替代品,香港受到的影響會非常非常小;任何的制裁行動都不會嚇怕我們,我們也都有心理準備;有需要的時候我相信國家也會採取反制措施,由中央在外交層面提出的反制措施如果需要香港特區政府配合,我們一定會全面配合。
6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6月30日,港獨黃之鋒宣布辭任並退出港獨組織「香港眾志」。
6月30日,梁頌恆宣布遣散港獨組織「香港民族陣線」香港地區成員。
畢竟,川普已經凍結了香港抗議者的資金。
美國宣布限制香港特殊待遇有多大影響?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講明白三件事:
1、為什麼美國對於《香港國安法》出臺反應如此激烈?
2、香港之前的特殊待遇是什麼?
01
這兩年兔子的外宣口有點高調。
「厲害了,我的國」等等,甚至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持續滾動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這無疑挑逗和刺激了美國國內「逢中必反」「反中就是政治正確」的鷹派的神經,「中國威脅論」的言論再次甚囂塵上。
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美國的經濟陷入了低迷,過去很多被掩蓋的矛盾逐漸激化。
今年又是大選之年,對於川普能否連任至關重要,這些因素的影響疊加在一起,使得美國的遏中戰略開始顯性化。
去年還顧及到中美關係的整體大局,今年則明顯有點不受約束,開始全方位挑起紛爭,瘋狂攻擊和甩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於《香港國安法》出臺的反應特別強烈。
02
美國所提及的「特殊待遇」,要包括雙邊協議、自由兌換貨幣、籤證審批等,但影響最大、最受關注的,還是「獨立關稅區」。
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並非美國給予,而是1985年在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世貿組織WTO前身)多邊場合正式得到確認。
「單獨關稅區」原為GATT誕生之初,為尚未獲得完全獨立的殖民地政府當局而設置。GATT成立之初以「單獨關稅區」的非主權政治實體達30餘個。1960年代後,隨著殖民地獨立,作為「單獨關稅區」的非主權政治實體漸漸減少,歐盟、香港及澳門都屬於獨立關稅區。
根據GATT第26條五款C項規定,讓一個單獨關稅地區成為單獨的締約方,只需宗主國代為聲明。
1985年,英國方面知曉中國準備通過談判加入GATT,因而判定有必要提前啟動程序,使香港以正式成員身份,作為單獨關稅區加入多邊貿易體制。
英國方面彼時也就此知會了中方,在中英兩國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英國宣布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地區,成為單獨的締約方。
中國政府也發言表示,香港回歸之後將繼續作為單獨關稅地區,並在關稅及貿易政策方面享有完全自主權。
1986年開始,香港在GATT多邊會議上便不再由英國代表,而是獨立列席;
1994年WTO取代GATT後,香港繼續以獨立關稅區和單獨締約方參與;
而後1997年香港主權交接,以及中國2001年加入WTO,中國都繼續讓香港保留相關地位。
1992年,美國就1997年主權交接後的香港問題制定《美國 - 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並於當年10月5日生效,是一部現行的美國國內法案。
該法案容許美國依據《中英聯合聲明》裡中國讓香港實行「高度自治」的承諾,在金融和文化等領域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的待遇,並且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以及在一國兩制框架之下,支持香港的人權、民主與自治,保障香港的生活方式及美資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營商。
該份法令第一子章第5712節第3項(Subchapter 1, section 5712-3)講得很清楚: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spect Hong Kong's status as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and as a WTO member country, whether or no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articipate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美國應尊重香港獨立關稅區及WTO成員的地位,無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否」。
劃重點: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仍然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視香港為獨立實體。
2、即便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受到WTO、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多邊機構保障,但若某個交易夥伴單方面不予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地位在現實中便會有所減損。這就是今天發生的情形。
這裡需要捋清的概念是,美國限制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和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要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那影響就大了,但這得在WTO框架下討論。
如果美國限制香港特殊待遇,只會影響到香港與美國的貿易。
但這是一件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事。
據美國駐HK總領事館稱,該機構代表著1200多家在此開展業務的美國企業,幾乎包含所有主要的美國金融集團,超過800家將香港作為地區辦事處或總部。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HK是2018年美國第21大商品貿易夥伴。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官網的數據:
U.S.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with Hong Kong totaled an estimated $66.9 billion in 2018. Exports were $50.1 billion; imports were $16.8 billion. The U.S.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surplus with Hong Kong was $33.4 billion in 2018.2018年美國和香港的商品和服務貿易總值超過669億美元,其中501億美元是美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168億美元是香港出口的商品和服務,美國有高達334億美元的順差。
根據香港工業貿易署資料,2019年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中,美國的貿易總額所佔的百分比是6.2%。
2018年至2019年,港產品出口到美國的規模每年都只有36.5億港幣左右,折合約4.7億美元。
考慮到有一部分產品不在加稅清單上,受影響的貨物大概僅有3.2億美元。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向HK出口了63.6億美元的商品,進口了9.52億美元的商品。
香港一直是美國最大的順差來源地區,過去十年美國在香港賺取的貿易順差是所有貿易夥伴中最高的,超過3000億美元。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香港有優惠的稅率和寬鬆的資本管制政策,美國和中國之間有大量順差的服務業貿易和轉口貿易通過香港來完成的。
也就是說,美國在香港賺的錢比香港在美國賺的多得多。
所以只要美國的盟國不要跟著湊熱鬧一起加稅,美國單方面限制香港特殊待遇地位對美國的影響可能更大。
過去正是因為優惠的稅收和寬鬆的資本管制政策,才使得大量美國公司將自己整個貿易鏈條裡最賺錢的那一部分業務,都放到了香港,以儘可能的少交稅,並將利潤不受管制地轉往世界各地。
另外從外網信息來看,美國用的是suspend而不是terminate,也就是限制而不是中止。
而限制主要針對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這符合美國的自身利益,並且邏輯自洽。本質上限制的是大陸,而不是香港。
從港股運行和外網消息來看,一句話總結:高舉輕放,姿態遠大於實際影響!
雖然未來美國政府依然有加碼制裁的可能,但目前已知的制裁政策對香港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利好的開局。
03
這一次美國的制裁,雷聲大雨點小,靴子落下,牌又少了一張。
跟金融相關的部分沒有動,主要是暫停出口許可證豁免,並正在進行差別待遇評估。
在評估的暫時不知道具體情況,可以視作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
最主要的就是暫停出口許可證豁免,這裡還只是暫停,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圖是有點無奈,為了回應而不得不有所表示,同時也是試探。
試探美股對中美矛盾的態度,也是在試探港股和中國方面承壓的能力。
川普政府應該沒想到的是,港股居然漲了!
金融是所有領域中「身體最誠實」的,哪裡有利益,資本便會奔哪裡去。
「美國宣布取消香港特殊相關待遇」的消息一出,港股運行非常穩定,可以說毫無波瀾。
按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說法:
香港政府早前已作出研判,並制定應對方案。總體來看,這項措施對香港實際影響可能較小。
他透露,每年在香港本土生產並出口到美國市場銷售的貨物只佔香港本地製造業的2%不到,價值僅有37億元港幣,佔香港總出口量不到0.1%。
國際大行摩根大通也發表報告,據其初步評估,即便美國撤銷香港特殊地位,對香港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限,主要原因是去年美國出口只佔香港總體GDP的1.2%。
反而香港主要貨物是酒類、肉類和農產品,在美國貿易體系中十分難得。
A股方面,免稅概念股集體衝漲停。
香港素來是免稅天堂,被美國單方面限制特殊待遇,對免稅業務或有較大打擊。
與其同時,財政部等三部委發布《關於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政策刺激下海南島免稅消費或迎來擴容升級,大陸的免稅業務或能快速搶佔市場。
真要打擊香港,就要打擊香港作為中國金融重要離岸offshore市場的地位,打擊港幣—美元聯繫匯率制度。
但是,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招數,大概率川普不會做。
04
美國限制對香港的特殊待遇,短期影響大概率就是轉口貿易難做了。
由於中國正在加快推進海南島的轉口貿易中心建設,對未來影響不大,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香港和美國自己的跨國公司。
過去幾年遊行鬧劇、強勢美元和covid19接踵而至的完美風暴,暴露了這座城市的主要風險,市場情緒在接二連三的衝擊之下基本處於谷底,錯殺之下的配置機會開始顯現。
而香港有今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靠的不是西方的施捨,是內地的巨大縱深。
香港交易所本質和納斯達克是競爭關係,中美鬧矛盾,意味著更多有國際融資需求的中企會赴港上市,在美中企也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赴港,對香港的金融業是利好。
網易、京東等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掀起了一陣中概股回港潮,香港資本市場近期熱鬧非凡。
2018、2019港交所連續兩年居全球IPO融資規模第一,分別為367億美元與401億美元,其中TMT板塊尤為活躍,融資規模分別達到了204億美元和145億美元,連續兩年成為香港IPO市場融資規模最大的板塊,佔比分別為56%及36%。
中長期來看,美國對香港的制裁多半是到頭了,繼續打主權牌的話臺灣不可避免地會代替香港成為矛盾的焦點,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也使得從根本上動搖聯匯制度的選項代價過於高昂。
但是長期看,香港一旦失去自由港地位也是可怕的,資本流動性會巨跌。
資本流動一般都會規避政府影響力過強的地區,最大限度避免政策風險,所以很多公司註冊在鳥不拉屎的開曼群島。
林鄭的回應是純政治回應,由此可見香港政府確實在回歸化了,獨立性越來越小,附屬性越來越大。
所以香港未來的發展究竟如何,取決於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