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長柯文哲昨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大巨蛋「暫時不終止契約」,「大巨蛋案」出現戲劇性「髮夾彎」——由之前的解約已成定局,變成現在的達成續建一致意見。
臺北市政府和遠雄集團之間的博弈,最終以後者在最後通牒到期前的最後一天作出妥協,並送達同意書給臺北市府而暫告一段落。此間,大巨蛋已停工將近500天。
「大巨蛋」可謂是臺北前市長郝龍斌任內的主要政績之一,其建成後也將是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會場。這個事關臺北國際形象的重大基建工程,為何會遭遇停建一年零三個月的尷尬?我們有必要先對「大巨蛋案」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大巨蛋案」大事記
2004年,臺灣地區有關部門選出「臺北巨蛋聯盟」作為相關BOT案(建設—經營—轉讓)的最優申請人。經過核准,臺北市政府於2006年10月同遠雄集團籤訂了BOT合約,並於2011年6月核發建設執照。
2015年1月,剛剛上任的臺北市長柯文哲與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會面,打算重新議定合約,但被遠雄集團拒絕。
2015年4月,臺北市政府組成安檢小組,提出七項公共安全基準,指出大巨蛋建設存在安全問題。
2015年5月,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以遠雄集團未按圖施工為由,勒令大巨蛋停工。
2016年6月,臺北市政府向遠雄集團發函,要求三個月內完成建照變更,否則啟動終止契約程序。
2016年8月中旬,臺北市長柯文哲與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會面,雙方對大巨蛋達成續建的共識。
2016年9月7日,也就是截止日期前的最後一天,臺北市政府和遠雄集團皆讓步,遠雄集團經過整改後,得以續建大巨蛋。
2016年9月8日,柯文哲召開記者會宣布「暫時不終止契約」,但同時強調,這不代表臺北市政府放棄終止契約的權利,而是保留終止契約的權利,如果未來沒有達到市政府的期望,還是可以終止雙方契約夥伴關係。
柯文哲為何要拿大巨蛋「開刀」?
正如前文所述,大巨蛋工程屬於標準的BOT形式,即由民營資本承建公營事業,民營資本在經營一段時間用獲利彌補當初的投資後,再整體轉給政府部門,這種基礎設施的承建形式發端於馬英九任臺北市長任內,主建於郝龍斌任內,解決了政府部門因為財力吃緊,無力興建大型基礎設施的問題。
大巨蛋的定位是體育場館,本身很難有高額的盈利回報,而遠雄集團在「大巨蛋」項目上需要投入300多億新臺幣,運營卻僅有七十年,所以為了讓盈利最大化,在經過郝龍斌政府的同意下,遠雄集團後來在設計上進行了一些結構變更,增加了一些商鋪地段。但這就被民進黨和柯文哲等視為「政商勾結」典型體現。
2014年柯文哲競選臺北市長期間,曾提出「五大弊案」概念,矛頭直指前任臺北市長任內的BOT項目,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遠雄大巨蛋案」,並以此猛攻藍營候選人。柯文哲當選後自然要兌現競選承諾,以向選民交代,大巨蛋自然也就成了其「開刀」的對象。
柯文哲上任後,竭力倡導所謂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要求市政府處理任何事情都使用SOP。對於大巨蛋,柯文哲的目的就是要卡住,他停工的理由是大巨蛋未通過虛擬安全測試,也就是在模擬環境下,如果出現了突發狀況,大巨蛋的人流不能及時疏散。而這套測試軟體本身並無相關法律基礎,並要求極其嚴苛,據臺媒報導,現有的臺北主要建築幾乎都不能通過這個測試。
「大巨蛋案」為何出現戲劇性髮夾彎
一度導致臺北市政府和遠雄集團之間劍拔弩張,並且柯文哲竭力要卡住的「大巨蛋」為何突然出現180度大轉向?除了遠雄集團並未像其他企業面對公權力時會主動讓步,導致柯文哲政府陷入被動外,還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運會明年就將舉辦,作為主場館的大巨蛋現在卻仍處於停建狀態,而臺北市政府私下曾找過十多家企業,期望它們接手大巨蛋,但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如果大運會因此而不能成功舉辦,柯文哲作為臺北市長,首當其衝將受到批評和壓力。另外,也別忘了,柯文哲還曾對外界揚言,如果大運會辦不出就切腹自殺。
第二,如果柯文哲政府繼續與遠雄集團對峙,首先大巨蛋停建期間需要一筆不菲的保養開支,另外遠雄集團還提出高達近400億新臺幣的賠償要求。並且,如果繼續僵持下去,賠償金也將水漲創高,如果最終不得不以訴訟方式解決,不僅訴訟案將耗時長久,還將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也肯定會讓柯文哲的民調跌入谷底。
第三,如果決定遠雄集團停工不續建,又找不到其他企業接手這個爛攤子,已經建設一半的大巨蛋該何去何從也是一個問題。如果就地保留,肯定會被臺北民眾視為柯文哲執政不佳的具體體現,如果拆除,又會被認為是在勞民傷財,顯然,面對大巨蛋,柯文哲已經騎虎難下。
未來又將如何?
現在雙方達成的只是關於同意續建的協議,仍然面臨一些不確定性,這體現在:
首先,大巨蛋後續要全面復工,還得完成性能審查、都市設計審議、環評和建照變更等四道程序,在此過程中,雙方會否出現爭端,值得進一步觀察。
其次,遠雄集團是否會針對大巨蛋停工一年多時間以來所出現的損毀,及在設計作出部分變更後,所出現的預期利益受損等要求臺北市政府作出賠償?
最後,大巨蛋位列柯文哲競選臺北市長期間所提到的「五大弊案」之首,現在繞了一圈,卻還是由前任政府所拍板的施工團隊繼續建設。而關於「五大弊案」,可能柯文哲意識到並無多少可以攻擊之處,之前已經把名字改成了「五大案」,後來又公開承認「每件都合法,但都不合理」,至今「五大弊案」已不了了之。對此,臺北市民將如何反應,也值得進一步關注。
但是,有幾點可以確定。那就是,經過這一年多的無意義折騰,柯文哲的民調會出現大幅下滑。另外,在臺灣地區經濟增長乏力,財政資金吃緊,BOT又屢出事端的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等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的項目,估計將停擺,而這樣反過來對臺灣地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最後,臺北市民肯定也會捫心自問,這一年多,柯文哲到底做了什麼?他們心裡肯定會有所定論。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