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病房裡收住了一個貧血的小寶寶,5個月,人工餵養,入院的時候血色素只要65g/L(正常情況下,這個月齡的寶寶需要100g/L以上)。
經過詳細的檢查,甚至骨穿都做了,均提示這個小寶寶是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按理說,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輔食添加不好或母乳媽媽本身貧血的寶寶身上。
但,這個寶寶,明明是純奶粉餵養,而且每天奶量也正常,奶粉我們也看過,正規廠家的奶粉,怎麼就會缺鐵呢?
後來,有一次查房的時候,我們無意間發現孩子的爸爸竟然是這樣泡奶粉的:
奶瓶裡隨意倒點水,然後隨意舀幾勺奶粉進去,就給寶寶喝了。
目測了一下,濃度遠遠達不到要求。
仔細追問下,原來家裡窮,買不起奶粉,每次泡奶粉從來沒有按說明書的要求去配比。
其實,他們也從來沒有研究過說明書是怎麼配比的,但,按他們的說法,本來一勺奶粉配30ml水的比例,他們大概是1勺奶粉配40-50ml的樣子。
對於絕大部家庭來說,不會因為買不起而讓寶寶喝稀釋的奶粉,但,卻因為各種認知誤區,使用錯誤的泡奶粉方法,而給寶寶的健康帶來危害。
泡奶粉,看似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卻暗藏玄機,稍不留神就做錯了。
在給寶寶泡奶粉時,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很多媽媽會發現,奶粉罐上建議我們給寶寶衝泡奶水的最佳水溫是40℃。
但是,世衛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建議卻是水溫最好保證 70℃ 左右。
那麼,衝泡奶粉的水溫到底是40℃還是70℃,還是其他。
有什麼講究嗎?
奶粉商建議40℃左右水溫,主要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全奶粉的營養元素,因為奶粉裡的有些營養物質會被高溫所破壞。
而WHO建議水溫在70℃,則是為了殺滅有可能存在奶粉中的阪崎腸桿菌和沙門氏菌。
阪崎氏腸桿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普通的健康人不會導致感染。
但是,2個月以下的新生嬰兒最容易感染阪崎氏腸桿菌,特別是早產、體重過輕(低於2500克)或是免疫力低下的嬰兒。
如果寶寶不小心感染此菌輕則表現為腸胃炎,重則引起嬰兒腦膜炎、菌血症,致死率可以達到40%~80%。
後果非常嚴重。
而沙門桿菌,則是腸道細菌,如果寶寶感染後,也會表現胃腸炎,<3個月的寶寶被感染後,還容易並發菌血症。
好在,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修訂了《國際嬰幼兒食品衛生規範法典》,嚴格規定配方粉中坂崎腸桿菌不得檢出,中國的標準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被阪崎腸桿菌真正到奶粉的概率是很低的。
而杜絕沙門桿菌汙染,我們真正要做到是每次泡奶粉前好好洗手,奶瓶要定期消毒。
考慮到阪崎腸桿菌對2個月以下的寶寶影響尤其大,我們可以2歲以下的寶寶使用70℃的水溫,2個月以上使用40℃左右。
當然了,為了安全起見,一直使用70℃左右,問題也是不大的。
奶粉衝泡得太稀,會跟文中開頭的寶寶一樣,導致營養不夠。
太稀不行,是不是濃一點,營養會更好呢?
當然不是!
奶粉衝泡得太濃,會增加胃腸道、腎臟的負擔,影響身體健康。
尤其對於1-2個月的小寶寶或早產兒,後果更嚴重,過於濃稠的奶粉可能會引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一種非常兇險的疾病)、腎功能損害等。
另外,衝泡奶粉的時候,還要注意:
【1】先放水再放奶粉;
【2】每舀好一勺記得在奶粉罐上刮刮平。
如果不注意這兩點,無形中也是使奶粉衝泡過濃。
衝泡奶粉,一定要記得嚴格按照說明的比例衝泡,過稀過濃都不可以。
我是小果,三甲醫院兒科主治醫師,二寶媽媽,從醫十年餘,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