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閨蜜家串門兒,給寶寶買了一點兒玩具,小兒子特別可愛,四歲了,但就是因為一點兒小事兒,與閨蜜僵持不下。必須要達到他的滿足才可以,要麼拍門,要麼扯大人的衣服,總之是不罷休的氣勢。
直到閨蜜妥協,閨蜜說,經常這樣,要麼就是她妥協,要麼實在沒辦法了,就是揍一頓。但是這仿佛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效果,這個孩子只要有什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兩會大作大鬧這樣的不行,哄也不行,打也不行。傳說中「軟硬不吃,」簡直是小皇帝最後的「倔強」
蒙臺梭利說,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的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孩子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者專制的評判員。
這樣的孩子現在是很常見的,我姑媽家的小孫子,孫女們都這樣,經常聽姑媽說:「|現在這孩子咋脾氣這麼大,以前我自己帶孩子帶三個,都沒有現在帶一個累。」真的是很煩躁,現在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可是講道理又不聽,頭疼的很。
的確有一些小孩兒確實是天生更加傾向於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容易妥協,但像我閨蜜家孩子這種情況的現象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得當造成的。
1.家長縱容,「慣」出來的
現在每家只有一個寶寶,而且現在新一代父母大多是80後,甚至90後都是獨生子,家庭船員架構是4—2—1的模式,所以是六個大人寵愛一個寶貝,自然嬌慣些,而且以前條件不好,父母小時候生活比較艱苦,現在條件好了,不願意孩子再像自己小時候一樣吃苦,肯定是百依百順,所有的要求都儘量滿足。
2.家長沒能正確理解「自由教育」
現在提倡「自由教育,幸福教育」但是很多家長的理解有偏差,該立的規矩沒有立,把自由理解成放任自流。導致孩子習慣性為所欲為。
3.日常評價造成的心理暗示
《兒童心理學》一書就提到過:孩子關注大人所不能關注的細節,如果父母的行為在某個細節被忽視而體現出反向的行為,那麼孩子可能就會關注這個細節,並模仿學習這個細節。
經常會聽到家長說:「誒呀,我家的孩子脾氣可大了,誒呀,這個孩子可倔強了,誒呀,這個孩子特別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而往往關注了貼給他的」小標籤「。就按著這個標籤發展了,跟心理暗示一個道理。
孔子曾經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孩子性格的養成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改變,滲透進了孩子的習慣當中。
4.家長沒原則,孩子看不懂
很多家長不確定因素,一件事情可能今天心情好就可以,有時心情不好就不可以,孩子就確定不了可不可以,有的時候家長的立場不堅定,看了孩子哭鬧嚴重,很心疼,心軟了就給了,所以孩子下次就會使勁的作。所以出現了倔強的表現。
1.強詞奪理,不讓人批評,反應強烈,脾氣大
2.不服從家長的安排,對於家長說的話,處於自動屏蔽狀態。
3.對於家長很沒有耐心,如果家長反覆說事情,不耐煩。
4.容易發脾氣,就像危險品一樣,易燃易爆,情緒化嚴重。
5.厭學,不愛寫作業,成績下滑。
您家的寶貝有沒有中招呢?同事看我寫這篇文章時說:「這是孩子倔強嗎?這是孩子欠揍把!」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哭鬧不止,摔東西,打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制止,然而,講道理講半天,孩子完全聽不進去,沒了耐性,可能狂風暴雨就來臨了揍一頓,覺得打服了就好了。
其實這樣真的沒什麼用,而且倔強的孩子有個優點就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很有執著的精神,所以我們要改掉這個行為,但是不要抹殺這個性格。最好的方法就是實在要做這件事,跟父母意見發生了分歧,不聽勸,那麼讓他做一次,碰壁了就好了,之後就知道尋求家長的幫助了。
1.「心理暗示」教育
著名的心學學家巴浦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為簡單,典型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也具有兩面性,既為消極和積極,也就是在父母暗示之下,接受外界或者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某件事情的觀念,或者說是接納別人的情緒,從而去判斷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通過心理暗示法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孩子一定要去拿水果刀,我們首先要告訴他不可以,會割傷你的手,我現在要跟爸爸去公園,那裡有搖搖機,你要是不去,我倆就先走了,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了。這樣作為交換,孩子經過思考權衡就會被轉移注意力。
2.與孩子友好平等的交流,拿孩子當朋友
有些小孩的倔強根源是懶得解釋,想要一個東西,想去一個地方一定是有原因有動機的,所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問清楚再加以引導。
很多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想法聽不進去,或者不願意交流,給孩子的印象就是:說了也沒用,所以換了這樣的方式表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皮,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一個孩子的性格發展與原生家庭環境密不可分,所以家長要經常審視自己,反省自己,只有自己做的更好還能讓孩子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健全的人格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