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ountainShot、徒步中國
1.基本信息
尼泊爾被譽為徒步者的天堂,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好、最美、最完善的的徒步路線,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EBC和ACT兩條大環線。
關於EBC名稱的由來,要先從珠峰(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說起。
珠峰一共有三個名稱:
1. Everest,英文名,這是英國殖民期間為了紀念一位名叫Everest的殖民者取的名;2. Sagarmatha,尼泊爾名薩加瑪塔,意思是「天空之女神」;3. 珠穆朗瑪,藏名Qomolangma的音譯,意思是「大地之母」。
珠峰巍峨宏大、氣勢磅礴自不必說,而且在它周圍20公裡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
其中著名的山峰有南面3公裡處的洛子峰(8516米,世界第四)和卓窮峰(7589米);東南面是馬卡魯峰(8463米,世界第五);北面3公裡是章子峰(7543米);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普莫裡峰(7145米)、格重康峰(7998米)和卓奧友峰(8201米,世界第六)。
於是在這一區域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波瀾壯闊的場面。
為便于欣賞這一區域的壯麗美景,尼泊爾在這一區域開闢徒步線路,建立徒步設施並設立了薩加瑪塔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EBC是Everest Base Camp縮寫,本意特指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內的珠峰登山大本營,但由於EBC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遠大於薩加瑪塔,所以大家去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徒步索性說成去EBC徒步了。
2.線路介紹
EBC主要有三大核心遊覽區,分別是Chhukhung,Gorakshep和Gokyo。
Chhukhung位於伊姆加河谷,可近距離觀賞洛子峰;Gorakshep位於羅布切河谷,可近距離觀賞珠峰;Gokyo位於都德科西河谷,可近距離觀賞卓奧友峰;另外還有一條波特柯西河谷,鮮有人知也鮮有人至。這些河谷在Namche Barzar交匯,從Namche Barzar沿不同的河谷順勢而上,便可到達這些核心遊覽區。
為減少遊客行走重複路線節約徒步時間,又有一條橫跨這幾條河谷的徒步路線,需要穿越Kongma La,Cho La和Renjo La三大埡口,從而構成一條EBC超級大環線。
這條徒步路線之壯美,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頂級徒步路線,名不虛傳!
首先分享一下標註的GE地圖和軌跡文件,方便大家在欣賞照片的同時了解EBC的地理情況。需要說明的是本地圖所標註的行進路線和攝影地點只能表示該地理位置是可以到達的,但可能並不精確,也不代表該路線和攝影角度是最佳的,敬請理解。
如果您有更好的行走路線和攝影角度,也希望和我分享。
3.攝影視角
EBC徒步的起點始於Lukla,第一天可以走到Manjo,第二天早點出發,中午到達NamcheBarzar,如果體力較好且沒有高反,建議當天直接殺到Tyangboche,雪山盛宴由此拉開帷幕:
Tyangboche一個被雪山環抱風景優美的小鎮,海拔不高,有成片的高山杜鵑,盛開的時候一定非常漂亮,建議在此休整一天;
從Tyangboche向西回望,照片中的村落就是Namche Barzar;
從Namche Barzar到Dingboche這一段路上,最耀眼的明星當屬阿瑪達布拉姆峰(Ama Dablam 6828米)。
Ama Dablam 有「母親的項鍊」的意思,屬於三大不允許攀登的神山之一,另外兩座是岡仁波齊和梅裡雪山。
雖然在群峰之中Ama Dablam不見得特別高,但走過EBC的人都覺得 Ama Dablam 很美很特別,她形狀百變,山形隨位置不同而有很大分別,這是Tyangboche視角的Ama Dablam:
我原本沒有在Dingboche停留的計劃,但在Tyangboche聽說這裡也很不錯,索性在此也停留了一天,這裡是距離Ama Dablam距離最近的一個村子,下圖為星空下的Dingboche和Ama Dablam。
Dingboche附近的一座不知名的雪山。
從Dingboche到Chhukhung只需要2個小時左右,如果不想在Dingboche停留,一天時間可以從Tyangboche走到Chhunkhung。
離開Dingboche風景漸入佳境,身後的Ama Dablam漸行漸遠,形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綠色植物也越來越少越來越矮,洛子峰高大巍峨的身軀越來越近。
Chhukhung是距離洛子峰最近的村莊,雖然它的名氣遠不及Gorakshep和Gokyo,但風景也是非常的震撼。圖中近處村莊即為佛曉時分的Chhukhung,冰冷,荒涼,孤寂。
下圖中的小路通往EBC三大觀景平臺之一的Chhukhung Ri,但我感覺Chhukhung Ri的視野會被前面的山峰遮擋,視角可能並不太好,因此沒有上去。
十月底的EBC氣候依然不是特別理想,上午陽光明媚,但每到下午便會風起雲湧。
下圖為在雲霧中露出真容的洛子,當時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場面深深的震撼了,我感覺洛洛子在雲層中笑的十分詭異,但這張圖沒拍出那種感覺 。
日出時分的洛子峰。
洛子峰的星軌。
在EBC的三大遊覽區裡面,到Chhukhung的人是最少的,可能是由於Chhukhung風景稍遜一籌,但我不以為然。從Chhukhung再往裡走,在到達Iiceland Peak登山大本營之前,我標註為洛子峰南坡營地的地方,視野極好風景絕佳:
下圖為Num Ri和巴倫側峰下的冰湖,一塊巨大的藍冰浮在水面,Num Ri金光閃閃而巴倫側峰卻無動於衷。
冰川崩塌激起巨大的漣漪。
這個小湖我超級喜歡,湖水清澈碧綠不說,最重要的是可以拍攝不同方向的雪山倒影,真是一湖在手別無所求。
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星軌,實屬難得。
深夜時分,這個大的冰湖也變得異常平靜。
黎明時分,從Iceland Peak BC營地回望Chhukhung方向。
繼續介紹EBC超級大環線,為了便於大家對照線路,我還是先把地圖放在這裡。
毫無疑問,我在洛子峰營地度過了美妙的一天,心滿意足,於是向下一個目標進發。我最初的計劃是從Chhukhung翻越Kongma La埡口到Lhobuche。
但到了現場我改變了主意,原因有三個:1,翻越埡口的難度比較大;2,我沒帶帳篷,上面風景好的話我沒法露營;3,跟走Dingboche相比可能不會節約多少時間。於是我原路返回Dingboche然後右轉經Duglha當天到達了Lhobuche。
到達Lhobuche之後便開始可以看到珠峰,在此之前她一直被洛子峰和奴子峰所遮擋。但Lhobuche是觀賞努子峰(7879)的最佳地點,圖中山峰從左到右依次為章子峰,珠峰和努子峰。
從Lobuche向南回望的情形。
Lhobuche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匆匆過客,與之短暫相逢之後我便繼續上路,因為整個路線中最負盛名的Gorakshep就在前方,那裡有大名鼎鼎的珠峰大本營和Kala Pathhar觀景平臺。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話竟然在這兩個地方應驗了,因為從這個地方距離珠峰雖然很近,但珠峰被前面的衛峰和努子峰遮擋,只露出一個小小的山尖,並看不出其萬山之巔唯我獨尊的氣勢;
EBC附近的視角,中間的山尖是珠峰。
Kala Pathhar上面的視角,中間的山尖是珠峰。
Kala Pathhar上面的視角,圖中尖尖的山峰是Ama Dablam,在Kala Pathhar上看日落應該比看日出更美一些。
前兩個地方視角不佳,但還有其他地方我們可以探索:快到EBC的時候有一條分叉的小路左轉上山,走半個多小時便可到達普莫裡(7161)腳下藍色的冰湖,地圖上標註為攝影點B。
這個冰湖離珠峰雖近,顏色漂亮,但角度還是有點偏了,並非觀賞拍攝珠峰的最佳位置。
普莫裡壁立千仞,直指夜空,遠比照片中英俊挺拔。
另外一個地方便是普莫裡東南坡的腳下還有兩個大一點的冰湖,我到了那裡才知道是普莫裡登山大本營,幾個登山者和當地的高山嚮導很熱情的接待了我,相信他們很久沒有看到陌生人了。從這個角度看普莫裡感覺更加陡峭。
看珠峰的角度也比較正了,但由於海拔較低,還是只能看到一個山尖。
夜幕降臨,雲霧湧動但難掩繁星點點,湖對面的光亮發自登山隊員的帳篷。
至此,Gorakshep附近的攝影地點全部介紹完畢,我認為這個區域最佳的觀景點在普莫裡BC。相比於Chhukhung帶給我的驚喜,這個地方給我的感覺則相對平淡,我想主要是因為近距離觀看珠峰卻沒有帶給我很震撼的感覺,也可能是這裡名氣太大導致我的期望太高了。
離開Gorakshep,我選擇翻越Cho La到Gokyo的前進路線,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於是從Gorakshep到Zonglha為翻越Cho La做準備。
由於Zonglha並不出名,我事先沒有做過多研究,到了才發現這裡原來是拍攝Ama Dablam日照金山的絕佳之地,當然這要天氣配合,我沒碰到這樣的好運氣。
Cho La是EBC大環線上最著名的埡口,但不是由於其風景優美,而是因為如果翻越Cho La至少可以節省兩天時間到Gokyo,而且穿越埡口時要在茫茫雪原中穿行半個多小時,有種登雪山的感覺。從Zonglha翻越Cho La後當天便可以趕到位於第三湖的住所Gokyo。這一區域最耀眼的明星當屬海拔第六的卓奧友和第十五的格重康峰。
從Gokyo第三湖南岸北望,左邊的山峰便是卓奧友,右邊露出一角的是格重康,圖中燈火閃爍的建築是Gokyo,全是旅店,有很多相當漂亮。
Gokyo第三湖北岸南望。
來Gokyo的人,一般都會去三大觀景平臺之一的Gokyo Ri,但這個難度超過Kala Pathhar的觀景平臺再次讓我失望,因為卓奧友的一大半身軀都被前面的山體遮擋了,還不如在下面看。
Gokyo區域總共有六個湖,徒步住所位於第三湖,第二湖和第三湖非常近,徒步不用半個小時便可到達,但這裡的風景明顯不如第三湖。
從Gokyo再往山裡走,便可到達四五六湖。四湖湖邊的攝影角度非常一般,我沒有在湖邊拍攝一張照片。不過旁邊的制高點上倒是給卓奧友和格重康拍攝合影的好地方。
相對於第四湖,第五湖就漂亮多了,而且我認為這裡才是整個EBC地區兩個拍攝珠峰的最佳地點之一,至於哪個是珠峰,我想不用我再註明了。
Chhukhung的精華在洛子峰南坡營地,Gorakshep的精華在普莫裡大本營,它們共同特點都是行至山前普通人再也無路可走之地,第六湖再次印證了這一道理,Gokyo的精華全在第六湖!第六湖位於卓奧友腳下,確切的說是一片湖泊,我認為這裡是整個EBC最美麗最神奇的地方。
卓奧友上空變幻多端的雲。
五彩祥雲,圓了我一個夢。
我今生見過的最平靜的水面,水平如鏡,一點都不誇張。
走完Gokyo,整個EBC的行程也就接近尾聲了,回程有兩個選擇:其一從柯羅德西河谷南下回NamcheBarzar,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其二是翻越Renjo La 埡口從波特柯西河谷回NamcheBarzar。
我選擇了後者,因為從這條路返回的人不多,網上相關的資料也很少,所以我對這條線路很好奇。實際上Renjo La的風光是相當震撼的,與之相比,三大觀景平臺可能會黯然失色,在這裡方能看到珠峰唯我獨尊的恢弘氣勢,而右下角那個小的冰湖,我是上了埡口才發現,那裡應該是一個拍攝珠峰的絕佳位置。
我一度想看完日落再下埡口去Lunden,但下午開始風起雲湧,最後濃霧遮蔽了所有山川。若有幸在此看到日照金山,那一定十分震撼。
下了Renjo La埡口便是Lunden,這也是整個波特柯西河谷最裡面的住所,但其風景非常一般,也可以說沒有風景。
倘若能逆河谷而上,深入河谷腹地,風景如何也未可知。傳說那還有一條山路直通西藏,歷史上曾是兩地居民交流的重要通道。而從Lunden返回NamcheBarzar一路上風景乏善可陳,我想這也是這條路很少人的原因吧。
至此整個EBC的攝影點全部介紹完畢。
4.建議行程
D1 Kathmandu--Lukla--Monjo(徒步6小時)D2 Monjo--NamcheBarzar--Thame(徒步6小時)D3 Thame--Lunden--Renjo La--Gokyo(徒步8小時)D4-D5 GokyoD6 Gokyo--Dragnag--Cho La--Zonglha(徒步8小時)D7 Zonglha--LLhobuche--Gorakshep(徒步5小時)D8-D9 GorakshepD10 Gorakshep--Lhobuche--Duglha--Dingbuche(徒步6小時)D11 Dingbuche--Chhukhung(徒步4小時)D12-13 ChhukhungD14 Chhukhung-Dingbuche--Tyangbuche(徒步5小時)D15 TyangbocheD16 Tyangboche--NamcheBarzar(徒步4小時)D17 Namche Barzar--Monjo--Lukla(徒步7小時)D18 Lukla--Kathmandu
如需詳細了解實際路線長度,海拔情況,路況信息等,請在Google Earth中加載軌跡文件進行仔細研究。
5. 實用信息
a. 目前前往EBC徒步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小飛機,加都往返盧卡拉票價大約2000RMB;b. 背夫的價格大約為150RMB/天,他們基本上都懂一點簡單的英語,認路都沒有問題;c. EBC裡面的住宿條件都比較好,而且價格便宜,一般是15RMB/天,在哪家住一定要在哪家吃,每餐30-60RMB/人,有蔬菜雞蛋沒有肉。亦有100美金一晚的豪華酒店;d. 住所提供的熱水和充電都是收費的,而且價格不菲,一般都要比吃飯還貴一點,所以強烈建議帶氣罐和太陽能充電板;j. 進山物資在加都採購好,氣罐建議在Namche Barzar的超市裡面買,明碼標價,普通氣罐大概60RMB/個;e. 山裡面有一半的區域有NCELL手機信號,Gorakshep信號非常良好,可以刷朋友圈;f. 四大攝影點依次為Gokyo,Chhukhung,Gorakshep,Tyangboche;g. 三大觀景平臺上風景雖然震撼,但由於沒有好的前景,個人感覺並不適合攝影;h. Namche Barzar,Tyangboche這些地方可以付費洗澡,Chhukhung,Gorakshep,Gokyo這些地方都不能洗澡了;i. 盧卡拉有航空公司的辦事處,返回加都的機票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由於氣候不穩定不一定每天都有航班;j. 本條線路的最佳遊覽時間為11月和4月;k. 由於設施完善又有比較廉價的背夫,所以整條線路徒步難度不大,只要平時堅持鍛鍊身體,沒有高反,大多數人都可以完成該路線。
6.總體評價
毫無疑問,EBC是世界最頂級的徒步線路,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壯如史詩的畫面:世界之巔唯我獨尊,萬峰來朝波瀾壯闊,各色湖泊星羅棋布,雲捲雲舒變化莫測,日月星辰為群峰增色。
如果你相信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裡你一定會看到神奇的景象。
聯 系方式
新浪微博:@葉涼YeeLiang
佛學院志願者,聯合國南亞特殊貢獻獎得主,旅行作家兼國際領隊
服務於文化交流,定向援助,南亞深度遊開發
歡迎諸位親們投稿,投稿郵箱(coolleaf@icloud.com),會有小心意奉上。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