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2020-12-13 浙江在線

2020-12-11 07:49 |小時新聞客戶端

年底到了,盤點出爐。

這一年,考古二字,始終熱搜。但越是熱,我們越需要回到起點,回到田野,思考來路,再望遠方。

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

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

這18個項目的匯報人(男神多)將集體亮相紹興的匯報會現場PK,最終結果將在12月22日揭曉,記者也將現場直播。

你大概要問了,我們除了圍個觀,吃個瓜,還可以做什麼啦?今年有一個新增「項目」,就是給你準備的。

今年,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將首次設置大眾投票,作為賽前熱身,下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開通公眾投票頁面,為你喜歡的考古項目(也可以單純為男神)投票。

1.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孫國平

匯報人:孫國平


井頭山遺址環境

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發掘之前建設了圍護髮掘區的鋼結構基坑。

發掘現場

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堆積最厚處2米多,分為12小層(編號為第9~20層)。

以貝殼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積(北向南攝)

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聚落遺蹟,出土遺物按性質分為兩大類:

一、人工利用後廢棄的動植物、礦物遺存,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貝殼,種類有蚶、牡蠣、海螺、蛤、蟶等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屬鹿、豬、狗、水牛、海魚等;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廢木材、橡子殼和儲藏坑中的麻櫟果、橡子,以及少量炭化米等。另有很多膠結著牡蠣殼的小塊礁石。

大牡蠣殼製作的貝器

二、陶、石、骨、貝、木、編織物等器物400多件。陶器,器形有卷折沿敞口釜(飾繩紋、方格紋)、支腳、平底盆、圈足盤、紅衣陶深腹罐、杯、碗、壺、拍等。石器較少,有斧、錛、錘、鑿、石球、墊餅、磨石等。骨器較多,有鏃、錐、鑿、魚鰾、笄、哨、鹿角錐、針等。貝器,共出土數十件。木器,共上百件,有槳、矛、柄、杵、雙尖頭棍、碗、帶銷釘木器等。編織物,出土10多件,有筐、簍、籃、席、扇、魚罩等生活用器,以及漁網殘塊。

出土骨器

發掘成果表明:

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把餘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三、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生產、生活狀態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發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過程等重大學術問題的寶貴案例,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環境變遷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2.餘姚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孫國平

匯報人:王永磊

施岙遺址水稻田道路系統

施岙古水田遺址位於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先期鑽探,確認此區域古水田分布範圍約8萬平方米。

在古水田分布區,共布設探溝24條,布探方44個,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平方米。

發掘發現三個時期的塊狀水稻田。其中第二、三期水田已檢測4個碳十四年代數據。第一期可能屬於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後),目前僅在TG2南端揭露,發現一條疑似的東西向凸起田埂。第二期屬於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當於崧澤文化階段(BC3700-3300年左右),在TG1、2中發現明確的田埂3條與生土埂3處;TG2中田埂寬約0.5-1米,間距約20-30米。第三期屬於良渚文化時期(BC2900-2500),發現大面積的塊狀水稻田,由縱橫交錯的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田埂(有些為木頭鋪墊)明確的有近20條,東西向田埂數量較多,田埂寬約2-3米,間距約15-40米之間,明確的三塊田塊面積分別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積中出土極少量魚鰭形鼎足、泥質黑皮陶等。初步了解,這三個時期的水稻田結構應均為「井」字形,前後延續發展。

TG1南壁地層堆積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水稻田

TG2河姆渡文化四期路3

不同時期古水田之間普遍有自然淤積層間隔。良渚晚期水稻田之上是一層屬於錢山漾文化時期的泥炭層。

經檢測,水稻田堆積中含有水稻小穗軸、穎殼、水稻田伴生雜草等遺存。植矽體分析結果顯示,稻田堆積中水稻植矽體密度在1~2萬粒/克,遠高於一般認定的土壤中含水稻植矽體超過5000粒/克,即可判定為水稻田的標準。

良渚文化時期水田土壤篩選出的水稻穎殼、小穗軸和雜草種子

施岙古水田的發現,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如此大規模的「井」字形結構的水田,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僅見於浙江地區,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古水田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為研究人類生產與環境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

3.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趙曄

匯報人:趙曄


發掘現場

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為配合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海寧市文保所,對工程涉及的遺址南部區塊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以年度為單位,整個發掘工作斷續進行了五次,揭露面積共計9400平方米,清理史前至明清時期各類遺蹟533處,出土各類編號器物1184件。期間,浙江省田野考古培訓班兩屆17名學員參與了發掘。

成組墓葬

發掘區的文化堆積包含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春秋戰國、唐宋、明清等各個階段,表明這是一處長期有人類生活的歷史村落。

其主體為崧澤—良渚文化堆積,這一史前時代共清理出8個土臺、2處房址、105座墓葬、185個灰坑、8個井窖和11條灰溝。

崧澤晚期開始部分先民在此定居,修建人工土臺用來居住和埋墓,良渚時期繼續沿用,兩者之間銜接緊密,並無間斷。

發掘區東部至南部存在一組東北—西南走向的灰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從墓葬來看,崧澤時期人口較少,主要在西區活動,良渚時期人口增加,活動範圍擴展至東西兩區,重心也逐漸東移。墓葬規格較為普通,隨葬品數量2—25件不等,有一定的貧富差距。

陶器是主要的隨葬品,石器少見;玉器佔一定比例,但真玉很少,多為葉蠟石,器形有鐲、錐形器、耘田器、鐮、墜、管、珠串、片飾等。良渚晚期在東區出現了一座隨葬玉璧的墓,同時還有4枚豬獠牙,墓葬等級相對較高。

M90

歷史時期的遺蹟以灰坑和灰溝為主,另有少量井窖、小炭窯和零星墓葬。春秋時期的一座土坑墓出土了12件保存較好、製作精良的釉陶器物。唐宋時期袋狀坑較多見,有的很深,可能作為窖藏使用。宋代一個奠基坑底鋪青色方磚,上面倒扣一陶盆,內置一青白瓷杯。

M75玉石器

陶器

達澤廟遺址見證了海寧地區史前社會基層村落的發展過程,同時反映了嘉興地區史前文化的地域傳統,是一個保存較好、格局和脈絡相對清晰的史前村落樣本。

4.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雷少

匯報人:雷少


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該遺址三面環山,東側面向濱海平原,距離現海岸線約10公裡。

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為配合當地經濟建設,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對其實施了2000平方米麵積的考古發掘,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約1000餘件。

應家遺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遺蹟航拍照

應家遺址發掘區所見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劃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發展階段,其中以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為主體文化堆積。

應家遺址發掘區航拍照

一、商周時期遺存

以第⑥層為代表。發現水井、灰坑、灰溝和基槽等各類遺蹟90餘處,以及400餘個柱洞。柱洞群所構成的建築單元是本次重要發現,推測其主體原為日常居住的幹欄式建築。此外,還在H172發現了木器和竹編器,H149發現了一捆用麻繩捆綁的竹片,它們可能與先民的儲藏行為有關。

出土遺物數量豐富,按照質地分為陶、原始瓷、石、木器等。以陶器為主,原始瓷較少,可辨器形有鼎、甗、罐、豆、盤、缽、盆和器蓋等。

應家遺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灰坑2019ZJYH172及其底部出土竹編器

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

以第⑤-③層為代表。發現水井、灰坑、灰溝和燒土堆等各類遺蹟110餘處。尤為重要的是,H29底部出土了1件銅鼎器蓋,這在浙江地區同時期遺址中較為罕見。

出土遺物數量豐富,按照質地分為陶、原始瓷、石、銅、木器等。陶器和原始瓷器最多,可辨器形有鼎、罐、壇、盆、碗、缽、盒、杯、器蓋和甬鍾等。銅器較少,可辨器形有斧、錛、鍤、鋤、耨、刀和器蓋等。此外,還出土了一些銅塊和凝結物。

應家遺址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水井2019ZJYJ1

應家遺址文化堆積深厚,時間跨度大,發現古代遺存十分豐富,價值和意義頗為重要,總結如下:

第一,商周時期文化譜系。應家遺址該階段遺存的文化性質相當於「後馬橋文化」。以往發現的該文化遺存材料較為單薄,時空範圍和文化面貌等還不清晰。作為上承馬橋文化,下啟越文化的關鍵階段,「後馬橋文化」階段遺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應家遺址發現的該文化遺存,不僅有單純的地層堆積,還有豐富的遺蹟和遺物,為構建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對盤活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早期聚落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應家遺址出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陶、石器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內涵。應家遺址該階段遺存在文化性質上相當于越文化,時間相當於勾踐滅吳和越國強盛時期。曹娥江以東作為越國的大後方,為越國的崛起和強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由於文獻資料的匱乏和考古資料的不足,對該歷史進程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應家遺址發現的該時期遺存不僅材料豐富,而且發現了銅鼎蓋、原始瓷甬鍾等高等級遺物,以及可能與鑄銅活動有關的遺物,為深化越國大後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

應家遺址出土戰國時期青銅鐮刀(上)、青銅環首刀(下)

5.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王光遠

匯報人:丁風雅


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北,海拔約2.6米,南距餘姚江4.5公裡,東南距塔山僅百餘米,北部為一小山丘。為配合基本建設,於2020年7月~11月在遺址西部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

東門村遺址航拍照

一、地層堆積

遺址地層堆積深約2.5-3米,出土遺存大致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東周、漢-六朝、唐宋、明清八個時期,其中史前和商周階段文化堆積為遺址主體堆積。

二、主要發現

因遺址核心區在發掘完④層後進行了原址回填保護,河姆渡晚期文化遺存和良渚文化遺存僅在解剖溝內發現少量陶片,以下主要介紹廣富林文化至歷史時期遺存。

1.廣富林文化遺存

包括第④層堆積,遺蹟現象有柱坑、木構護岸、灰坑、房址等。出土遺物主要分為陶、石、骨、木器四類。陶器有罐、鼎、豆、鬹、盆等;石器有石錛、刀、鏃等。木器主要是建築構件,包括木樁、木柱等。

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陶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石器

2.馬橋文化遺存

包括第③層堆積,遺蹟有房址、水井、灰溝、灰坑、灶、燒土堆等。房址多發現於土臺上,除少量範圍、結構較為清楚,其餘多為柱洞,結構不明。出土遺物主要有鼎、豆、壺、罐、三足盤、觶、觚等陶器和鉞、錛、鏃、鑿、犁、刀等石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馬橋文化石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馬橋文化陶器

3.東周至明清等歷史階段遺存

遺址②層為明清文化層,②層下另發現有東周、漢—六朝、唐宋三個時期灰坑、灰溝、水井等遺蹟單位,未發現對應文化層,可能被晚期人類活動破壞。東周遺物包括原始瓷碗、碟、盞和印紋硬陶罐等,以及銅鏃、帶鉤等青銅器。漢—六朝遺物有青瓷碗、盤、罐等。唐宋遺物見青瓷碗、盤、韓瓶等。明清遺物主要為青花碗、盤、碟等。

東門村遺址六朝、唐宋水井

三、價值意義

東門村遺址出土遺存年代跨度大,時代特徵鮮明,尤其是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兩時期遺存的發現,為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材料。聚落延續使用時間長,為探究聚落形態、布局和變遷等提供了新的案例。遺址所揭露出的類型豐富的六朝水井群系寧波地區首次發現,為研究寧波地區築井技術演變規律和先民用水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6.餘杭跳頭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楊金東

匯報人:林森

跳頭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中泰街道跳頭村東北400米,地鐵南湖站北側。為配合阿里達摩院一期地塊三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20)第(851)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200平方米,取得重要收穫。

發掘區全景

遺址主體年代為商周時期。遺址的結構為中部存在一條南北向河道(G1),河道開口於⑤b層之下,口部寬約35-36米。河道東西兩側分布有人類活動的聚落,聚落以土壟、道路、灰溝(G2)等為界分割成不同的遺蹟單元,共清理灰坑18座、陶片堆2處、紅燒土堆積6處,另外還揭露出柱洞組合(建築單元)、護岸遺蹟等。

遺址⑥層出土部分陶片

遺址出土部分鼎、三足盤

G2位於G1西側,已揭露的部分呈近東西向,溝口寬5-5.6米,深約0.8-1.2米。勘探結果表明,G2向東與G1相連,向西轉向西南方向,推測其具有壕溝性質。土壟分布在發掘區西側,呈南北走向,開口於⑤b層之下,寬1.3-1.5米,土色為灰褐色,質地較硬。

土壟在G2處中斷。其中G2南側土壟長約21米,厚20-45釐米,北側土壟殘長約13米,厚約20-30釐米。發掘區西側還存一條東西向土壟,向西與南北向土壟相連,向東延伸至G1,長約17.5米,寬約2.2-2.5米,厚約10-40釐米。

發掘區西側還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紅燒土堆積、柱洞組合(建築單元)等遺蹟,其中柱洞根據填土顏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含紅燒土顆粒,直徑在10-40釐米不等,一類填土為黑褐色,含極少紅燒土顆粒,直徑在12-20釐米左右。

遺址出土部分銅器

發掘區東部也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紅燒土堆積、柱洞組合(建築單元)等遺蹟。發現一條近西北-東南方向的道路,開口於⑤層下,土色為灰褐色,殘長約30米,寬約1.3-1.8米,厚10-20釐米,延伸至G1邊緣中斷。同時G1東部分布有護岸遺蹟,部分木樁尚存。

遺址出土陶鼎、陶三足盤、陶罐、陶紡輪、原始瓷碗、銅鏃、銅刀、銅矛、石錛、穿孔石刀、石斧等小件標本120餘件。同時通過對G1土樣進行浮選,初步發現有炭化水稻、烏桕、桃核、梅核、炭化水桃核、橡子、柿屬、青風藤、苦楝、樟屬等植物種子,大量木材以及少量魚骨等。

遺址出土部分印紋硬陶片

跳頭遺址是杭州市第一次發現商周時期濱水環壕聚落,聚落內部結構相對清晰,對研究當時的聚落形態與結構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跳頭遺址的主體堆積層分為西周和春秋兩個時期,這一時期地層保存較為完好、層位明確的聚落遺址實屬難得。

跳頭遺址的廢棄年代為春秋末期,遺址內發現青銅矛、箭鏃等遺物,推測該遺址的廢棄可能與軍事戰爭有關。

1607644165000

相關焦點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原標題: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十大重要發現寧波佔了「半壁江山」 12月22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這,也是今天這期浙江考古年度盤點想要告訴你的事。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蘭戈"等18部作品入圍奧斯卡動畫長片初選名單
    時光網訊 美國電影學院於當地時間11月4日公布了18部有資格競爭2012年奧斯卡提名名單的動畫長片。在這份名單中除了《蘭戈》、《丁丁歷險記》這些呼聲頗高的大作,也不乏一些不為人知的海外佳片。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進行評選,每年在全中國範圍內選出意義重大的考古發現,有「文物界的奧斯卡獎」的美譽。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是「十大考古」活動30周歲,又因為疫情原因,第一次將終評會在線上舉行。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英德青塘遺址入圍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文、圖/羊城派記者 陳強 通訊員 黃振生記者從清遠英德市有關部門了解到,在2月19日揭曉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中,英德青塘遺址入圍終評。據了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始於1990年,是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每年度舉行的活動,被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台州12件產品入圍浙江特色伴手禮評選,快來點讚
    台州12個產品入圍浙江特色伴手禮評選。快隨小編一起來看看!2020年浙江特色伴手禮測評活動中,台州共向省消保委推薦上報16件產品參評。經過首輪評選,全省共有130個產品入圍,其中台州有12件產品入圍。先來一張全家福看看入圍名單產品展示97號—臺繡TAISILK《和合花韻-刺繡長巾》 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98號—BA537G智能馬桶 蓋浙江星星便潔寶有限公司99
  • 被捧上神壇的2pac和入圍奧斯卡的《黑豹》
    前段時間奧斯卡頒獎典禮抓取全世界影迷的眼球,其中最佳影片獎作為全球影迷猜獎的重頭戲。《綠皮書》、《黑豹》等黑人題材電影都入圍了最佳影片,其中最受爭議的是《黑豹》——一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怎麼就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 城河遺址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系統發掘揭開...
    圖為:考古人員鑑定人骨。圖為:考古隊員清理墓葬。﹙圖片由城河遺址聯合考古隊提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實習生戴中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目前進入終評環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等20個項目從全國申報的眾多項目中勝出,入圍終評環節,進而將角逐「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師資強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應運而生,這是學校立德樹人、繁榮振興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舉措,必將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學院以「5系+1館」為主要建設架構,擬先設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學系、設計藝術系四個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條件成熟時將「考古與文博系」分設成「考古學系」和「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系」。學院擁有藝術學理論、考古學兩個一級學科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 騰達AC9再次入圍浙江電信智能組網項目
    近日,騰達再次傳來捷報,騰達千兆雙頻路由器AC9,繼2017年入圍浙江電信智能組網項目後,再度中標2018年浙江電信智能組網項目,斬獲超過80000臺的採購訂單!為此,騰達積極響應浙江電信智能組網項目採購需求,結合大多數用戶的實際上網現狀,向浙江電信提交了優秀的組網解決方案。最終,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的產品評測,騰達AC9成功獲得浙江電信的青睞,一舉奪得2018年浙江電信智能組網採購項目超過80000臺的訂單。
  • 編劇工會獎頒獎 最佳原創《八年級》未入圍奧斯卡
    編劇工會獎頒獎 最佳原創《八年級》未入圍奧斯卡 時間:2019.02.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騾子
  • 2020玩具「奧斯卡」公布114款入圍產品,爆丸榜上有名
    近日,素有玩具行業「奧斯卡」之稱的美國玩具大獎(TOTY Awards)公布了2020年入圍最終評選的114款產品名單。TOTY Awards,全稱為 Toy of The Year Awards,始於2001年,是美國玩具行業協會TIA組織的年度玩具評選活動,這些入圍產品經由包括行業專家、零售商、學者和記者所組成的18位評委從236家公司提交的633件參評產品中,通過對產品的創意、設計、玩樂價值、營銷四個方面的考量而精挑細選出來。
  • 紹興王陽明新建伯府遺址入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
    2020-12-22 17:02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日本電影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52-2018亞洲電影戰績盤點
    直到新千年以後,亞洲電影才開始在作為「競爭項目」的「最佳外語片」獎上有所斬獲,本文就來聊聊奧斯卡獎與亞洲電影的那些事兒。  都說今年是奧斯卡的「小年」,但於亞洲電影而言,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年」了。
  • 奧斯卡動畫短片初選名單揭曉 《暴力雲》入圍
    日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公布了10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初選名單,它們將爭奪明年第8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項的5個提名名額。在這10部影片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飛屋環遊記》的附贈短片《暴力雲與送子鸛》。
  • 2020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
    2020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 2021/01/03 09:01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1357
  •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江蘇鎮江吳國鑄銅遺址角逐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發布時間:2017-04-05 17:33:08.0國際在線       4月12日,2016年度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在北京揭曉。
  • 《少年派》入圍11項奧斯卡提名 李安"不敢當"
    李安六度入圍奧斯卡李安去年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叫好叫座,本次入圍11項奧斯卡提名,也是他六度角逐奧斯卡。1994年,《喜宴》讓李安首度入圍奧斯卡角逐最佳外語片,最終沒有獲獎;1995年,《飲食男女》李安再度失落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6年,李安《理智與情感》入圍7項奧斯卡,最後只拿下最佳改編劇本;2001年,《臥虎藏龍》為李安帶來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4座小金人;2006年,《斷背山》讓李安再進一步,令他首度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