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李淵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總共達數十人。為此,李世民徵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前世只有皇帝的兒子及兄弟才封為王,其他宗親如果不是有大功勳,便沒有封王的。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僕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李世民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麼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當年,就下聖旨,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勳卓著的幾位不降。
貞觀元年,長安地區出現了蝗蟲。李世民到玄武門北面的禁苑,看見了蝗蟲,拾取幾隻蝗蟲,禱祝說:「百姓視穀子如生命,而你們卻吃它們,寧肯讓你們吃我的肺腸。」舉手想吞掉蝗蟲,身邊的人勸諫道:「吃髒東西容易得病。」李世民說:「朕為百姓承受災難,為什麼要躲避疾病!」於是吞食掉蝗蟲。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為災害。這一則故事流傳很廣,成為後世明君的典範。
有一次,李世民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有人請求設嚴刑重法以禁盜,李世民微笑著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盜賊,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饑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主張應當杜絕奢侈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餘,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刑重法呢!」從此經過數年之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廷說:「朕每次臨朝聽政,想要說一句話,都要再三思忖,擔心給百姓造成傷害,所以不多說話。」給事中知起居事(專門負責記錄起居注的官)杜正倫說:「我的職責在於記言,陛下的每一個過失,我一定要記上,陛下有過豈止有害於當今,恐怕還會讓後人譏笑。」李世民高興,賜給帛200段。
李世民剛即位時,曾與群臣談到教化問題,李世民說:「如今剛經過一場大劫亂,我擔心百姓不容易教化。」魏徵回答說:「我認為並非如此。長久安定的百姓容易驕逸,驕逸則難以教化;經過動亂的百姓易於憂患,憂患則容易教化。這如同飢餓的人不苛擇飲食,饑渴的人不苛擇飲水一樣。」李世民深表贊同。封德彝否定其說法,說道:「三代以後,人心漸趨淺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法律,漢代採用王道的同時摻雜霸道內容,正是想行仁義教化而不能收效,哪裡是能推行而不想推行呢?魏徵是一介書生,不識時務,如果聽信他的空談,必然敗壞國家。」魏徵說:「五帝、三王不是換掉百姓而施教化,從前黃帝徵伐蚩尤,顓頊誅滅九黎,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紂王,均能達到生前的太平盛世,難道不是承接大動亂之後的緣故嗎?如果說上古人淳樸,後代漸變得淺薄奸詐,那麼到了今天,應當全都化為鬼魅了,君主怎麼能統治他們呢?」李世民最後聽從了魏徵的意見。
這些故事,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制定法律的核心,是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除此之外,百官獎賞,刑事民事,徭役稅賦,都是為了實現這個核心的手段。
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封建統治中佔據了主要位置——雖然有過反覆,比如黃老哲學在漢朝文景年間盛行——但同時其他學派的適用的思想也逐漸被揉進統治理念。在李世民周圍,孔穎達、封德彝、虞世南、姚思廉等人都是儒家學者,前文說到,李世民一有閒暇就去和以「十八學士」為主的文人們討論,更深無睡意,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事實上,李世民本身也可以算得上儒家學派在唐朝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秉承的也是儒家的治世理念,核心就是一個字:仁,這點和西方的博愛思想其實異曲同工,愛人民,愛百姓,愛天下。但是他和另一個可以稱為大儒的帝王王莽又不一樣,王莽完全依照儒家學說治國,片面恢復堯舜禹三代時期風情,沒有變通,終至毀滅。李世民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活學活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從而創造了一套比較完美的思想體系。這是儒家思想燦爛輝煌的一頁。在李世民前朝後世的帝王們基本都能理解儒家哲學的含義,但真正能做到的屈指可數。
李世民曾經問黃門侍郎王珪:「近代以來國家政治越來越趕不上古代,為什麼呢?」王珪回答:「漢代崇尚儒術,宰相多用通經的儒士,所以風俗淳厚;近代以來重文藝而輕儒術,又輔以法律,這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李世民頗以為然。
除了民生基本法律,李世民還制定了其他相關制度,比如文化制度。李世民聚集經史子集四部書二十餘萬卷藏於弘文殿,並於殿旁設置弘文館。遴選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國內精通學術之人,以原職兼任弘文館學士,讓他們輪流值宿,李世民在聽政之暇,領他們進入內殿,講論先哲言行,商榷當朝大政,有時要到午夜時分才結束。又選取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充任弘文館學生。
唐朝初年,士大夫經過動亂之後,看到動亂中很多人無法保全自己,心有餘悸,很多不願意做官,政府官員人數不夠。自隋代以來,每年銓選人才自十一月開始,至次年春結束;因選拔時間有限,銓選極不精細。李世民任命劉林甫為吏部侍郎,讓他負責人才遴選工作,一年到頭不分日子,只要有人來,隨到隨選,隨時注擬官職,甚為方便。劉林甫銓選謹慎、公允,當時人常將其比隋朝時有知人之鑑的吏部侍郎高孝基。不久,李世民認為以為關中地區米價貴,前來參選的人恐怕承擔不起,因此開始分一部分人在洛州參加銓選。人才越來越多,李世民對房玄齡說:「官吏在於得到合適的人選,而不在於人多。」命令房玄齡裁併削減,只留下文武官員總計643人。這643人就是朝廷中央的所有編制,而隋煬帝去一趟江都就要帶20萬人,兩者一相比較,高下立見。
除了遴選,李世民還要求中央和地方文武百官舉薦人才。有這麼一個故事。李世民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很長時間沒有選薦一個人。李世民質問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現在沒有奇才!」李世民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麼能誣衊整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慚地退下。
法律制定出來了,怎麼施行也是關鍵的,施行不力,或者施行者陽奉陰違,輕則效果不佳,重則規章制度成為一紙空文。貞觀法律制度,是李世民也要遵守的,他把自己拘束在法律框架之內,避免任意妄為。
李世民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正耿直,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當時許多候選官員都假冒資歷和門蔭,李世民令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覺的,李世民要殺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據法律應當流放。」李世民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胄回答道:「敕令出於君主一時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氣憤於候選官員的假冒,所以想要殺他們,但是現在已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李世民立即想通了,說:「你如此執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前後多次冒犯皇上而執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李世民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內沒有冤案。
貞觀元年時,關中地區鬧饑荒,一鬥米值一匹絹;貞觀二年,全國出現蝗災;貞觀三年發大水。李世民勤勉聽政,並加以安撫,百姓雖然東乞西討,也未曾抱怨。這一年,全國大豐收,背井離鄉的人都回歸故裡,一鬥米不過三四錢,整個一年犯死罪的只有29個人。東到大海,南至五嶺,均夜不閉戶,旅行不帶糧,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貞觀初年,大臣們上書都說:『君王應當獨自運用權威,不能委任給臣下。』又說:『應當耀武揚威,討伐四方。』只有魏徵勸朕說:『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後,四方自然欽服。』朕採納他的意見。如今頡利成了俘虜,其部族首領成為宿衛官,各部落都受到中原禮教的薰染,這都是魏徵的功勞,只是遺憾封德彝見不到了!」魏徵再次拜謝說:「突厥滅亡,海內承平,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德呢?」李世民說:「朕能夠重用你,你能夠十分稱職,那麼功勞怎麼能是我一個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