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高三學子進入了等待分數發布和填報志願的「小長假」,又將迎來升學前的「大長假」。那麼,考生應該如何利用假期充實自己,調整心態?記者邀請了南海一些高中的生涯教育、心理發展研究名師,為考生解答這一問題!
》考後心態焦慮?糾正思維偏差投身興趣活動
考生走出考場後,部分考生反映「感覺高中生活結束了,有點失落,對接下來的假期也還沒有什麼計劃」。對此,桂城中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明翔表示,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高考過後,之前為之奮力拼搏的目標也暫時告一段落,每位考生的生活節奏和內容同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學們對自己成績的預判也會導致心理狀態的變化。」
他建議,如果考生感覺不是很好,首先需要確認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背後的想法是自己的主觀思維,當情緒體驗不好的時候,每個人的自動思維往往會出現偏差。如果考生能夠覺察到不合理的思維,並且用更加客觀理性的思維替代它,情緒感受就會好一些。
「當然,認知的調整是一方面,行為的激活也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步入新的生活節奏,我們可以做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讀感興趣的書,或是和即將分別的同學們聚會,都是不錯的選擇。」劉明翔表示,當考生給自己的生活安排更多的選項,行動起來並從中獲得積極體驗,適應起新的生活節奏來就會更加輕鬆了。
》填完志願就一勞永逸?要對大學生涯提前規劃
在調整好心態之外,如何利用假期切實做好規劃,也是考生反映最多的困惑之一。石門中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吳迪認為,對於高考之後的規劃應該分時間段做好計劃,一步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的心態、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朝著大學生身份的需求轉變。
「高考結束後,有些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學生還來不及休息,又開始了校考。另一部分同學則在家等待高考放榜,那麼這段時間,同學們可以思考自己的興趣方向以及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領域,以此倒推回大學專業選擇。」吳迪表示,這個時期,學生對於填報志願的考慮因素主要集中在自身愛好、家庭資源、嚮往職業等方面,等成績公布後,就要結合自己的分數、名次進行綜合考慮了。
填報志願之後,對很多考生而言似乎已是「塵埃落定」,但吳迪提醒,這是進行高中和大學學段銜接的寶貴時期:「高中時期,學校有班主任、每班還有導師,課程目標單一明確;大學課程專業性更強,既有學術性活動又有社會性活動,對綜合素質要求更高,老師們不會像高中班主任一樣時時督促你學習,大學校園裡除了上課,不會安排自習晚修,所以需要自己進行規劃安排。」
在這個假期裡,學生應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時間規劃、社會實踐、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同學們要先做好準備,如果在大學裡想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先將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深化,調動起參與活動的意識;如果想在學術科研上走得更遠,就要對照大學網站上開設的專業課程門類,自己先做準備。」吳迪建議。
文/珠江時報記者羅熾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