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這件事,本就應該由你自主決定,而不是被當作生育的工具。
從結婚的開始,女性仿佛就進入到了「生育、撫養孩子」的軌道中,無法脫身。
在網上就有這樣的聲音:「不生娃,你的婚姻還維持的下去嗎?」
對不起,我可能做不好一個爸爸或媽媽。
在《和陌生人說話》這檔節目中有一期主題是《不可說 ·丁克》。
在節目中,邀請來了三個丁克,談論他們的觀念與選擇。
丁克:能生但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人群。
分別是1個男人,2個女人,大家說起自己丁克的理由,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童年創傷。
有的家庭中,父親會家暴母親,母親則家暴自己。
李座峰的父親是一名裝卸工人,母親是一名語文老師,兩個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
小時候,和母親比較親近,而父親幾乎不怎麼溝通,幾句話就能把天聊死。
一家就三口人,他父親察覺自己被邊緣化,為了一家之主的主權,就開始立規矩。
什麼是規矩?
吃飯,必須一口飯一口菜的吃。
如果連吃了兩口菜,他的父親就是一巴掌。
「沒有一個合格的父親給我做榜樣,對婚姻對生育完全沒有信心」。
「給你什麼你吃什麼,給你穿什麼你穿什麼,你不能有任何要求。」
這是父母常對她說的話,所以從小就知道,她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父母給她買的唯一一個東西是兵乓球拍,是她用雙百成績換回來的。
「愛與被愛很重要,但問題是你需不需要而已。」
父母經常吵架,而她總被拿出來當擋箭牌。
「如果不是你,我們就能有更好的生活,正因為你的存在,我們才這個樣子的啊!」
她媽媽總是歇斯底裡重複著這句話。
「小時候父母吵架,說因為你的存在,我們沒有辦法追求好的生活。」
有些人選擇了丁克,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感受過家庭的「愛」。
因為,童年的不幸和原生家庭的不快樂,選擇丁克是他們對家庭的尊重。
著名國際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於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生育對女性來說是身體和心理不可逆轉的損傷。
關於生育,從來不是一個數字、一個性別,在孕婦身上,有太多需要被討論的東西了。
在過程中,孕婦究竟要經歷些什麼?又要忍受些什麼?
這部《產後調理院》中,你可以看到一個女人生產時要經歷什麼。
吳賢珍,是一名職場女性,同時也是一位孕婦。
懷孕時,她晉升主管常務,為了能穩住自己的工作,也一直忙碌在職場。
當她的羊水破了,還在不停地和客戶洽談合約,籤約成功才淡定的打電話給醫院。
再強悍的母親到了生孩子時,什麼身份都不重要了,她們都要經歷無法忍受的痛苦。
但對於吳賢珍本人而言,書本理論上,把分娩過程分為四個過程:
胎兒做好娩出的準備;
胎兒娩出;
胎盤脫落;
產婦恢復。
● 第一步:屈辱期
灌腸、脫毛、時不時被捅刮拔剪
這是基礎的步驟,當分娩前痛疼時,想要打止痛並不是那麼簡單。
醫生會帶了幾個實習生進行輪番的內檢,連你的意見都不會徵求,更何況是提前說明檢查的過程是什麼。
很多產婦都和她一樣遭遇過同樣的經歷,只是現實比劇情可怕的更多。
●第二步:禽獸期
你以為你能在屈辱後能有短暫的平靜期,但你的寶寶都不同意。
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最後真正分娩,仿佛體內進行著規模宏大的大遷徙:
2020年6月10日,孩子出生了。
吳賢珍的人生,結束了。
同樣是高齡產婦的女星Ella,公開了自己分娩的全過程: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預產期當天,一開始和丈夫一起泡在浴缸裡的。
但到了臨界點,分娩的陣痛也會讓她一聲一聲地呼喊。
直到寶寶的第一聲啼哭響起時,Ella才有力氣,和在一邊的丈夫說:
自己好幾次想過要放棄。
生命的誕生之所以是偉大的,就是因為她們在生育過程中的艱辛和不易。
在現實生活中的媽媽們,常常在最脆弱、最需要陪伴鼓勵的時候,身邊往往沒人。
關於產後漏尿、關於子宮和膀胱脫垂、關於分娩過程中的陣痛
她拿自己做為例子,告訴大家生育中會遇到各種艱辛。
這些生育的痛苦,都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視而不見就消失了。
但養育孩子,不只把孩子生下來那麼簡單。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確實,世上有太多不合格的父母。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贊恩
年僅12歲的他,卻要費盡周折要把親生父母送進監獄。
因為,他的媽媽又懷孕了。
出身在敘利亞貧民窟裡的贊恩,住在遍地蟑螂、擠滿孩子的破舊房子裡。
作為家裡的長子,除了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掙錢補貼家用。
所以,他小小的肩膀上承擔了太多東西。
不僅要擺地攤、賣果汁、運送煤氣罐,甚至買藥品,製成成毒品賣到監獄裡。
有時顧不上弟弟妹妹,稍微年紀大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自己玩耍。
而年紀較小的孩子,卻只能用鐵鏈拴著。
可生活即便如此,他的父母還樂此不疲地生孩子。
在這個大家庭中有7個孩子,他們對待孩子不止是辱罵,拳打腳踢也是家常便飯。
所以,他藉助媒體、電視節目,求助律師,通過法庭來起訴父母。
他的狀詞直截了當: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因為,他不想讓任何孩子,再延續他的悲劇。
現實生活裡,有多少父母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就毫無準備地生下孩子。
又有多少父母因為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這種荒謬的理由,就毫無計劃地生下孩子。
一味地亂生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的確生不生孩子,是每個人的自由,但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擁有「爸媽」這個稱謂。
想要一個孩子,且只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那就是——
為愛而生的小孩。
其實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
比如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問題;
國家是否有更好政策來保障媽媽權益的問題;
職場媽媽的壓力問題;
... ...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不愛生孩子了?
相較於一個遙遠的根本看不到的好處來說,我們都不願意放下當下的好處。
我們沒有辦法為一個新的生命負責,這就是一直在拖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