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96年11月7日的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下屬的社會教育機構。該館1997年7月20日正式全面開放,其前身是臺灣第一個天文教育機構「臺北市立天文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目前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歷史
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1960年在圓山風景區內開始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臺,1963年3月28日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人力不開放民眾參觀。8月31日後每周開放參觀。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掀起了臺灣地區的觀星熱潮。而圓山天文臺規模過小,加上臺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圓山天文臺不敷使用;加之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劃。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3年10月27日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1996年天文臺改制為,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翌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
現狀
臺北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建築主體是以外型穩重的塊體及前衛的採光罩構成。教學區屋頂上有2座天文臺,分別安裝了45公分卡賽格林反射望遠鏡及20公分庫德折射望遠鏡。建築主體旁邊的球型全天域劇場外徑35米,表面覆蓋著象徵宇宙神秘感的金黃色錐形鋁面板。館區四周放置了黃道經緯儀、天球儀、赤道儀和赤道日晷。
天文教育館的建築地面4層。1樓有直徑25米,304個座椅的宇宙劇場和IMAX球幕影院。劇場安裝了蔡司(歐波同)VI型光學天象儀,和IMAX球幕電影放映系統。臺北天文教育館1樓的展覽包括地球,古代天文學,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有北京古觀象臺古天文儀器的複製模型),其他古代天文儀器,空間科學和技術等。2樓有望遠鏡和天文臺,射電望遠鏡,太陽系,模擬行星運動,天球與星座,星座圖,透明天球儀,季節性星座,天空的運動等展項。另外還有自助餐廳和圖書館。3樓有特別展覽室,太陽的結構,恆星,光譜,黑洞,星系,星系的類型,哈勃定律,銀河系,梅西耶天體目錄,宇宙學和大爆炸等展覽。還有一個演講廳。4樓和屋頂有兩個天文臺圓頂和射電望遠鏡,另外還有宇宙探險,深空教育中心等。地下一層是3D劇場。
臺北天文科學教育館是一座集娛樂與教育為一身的特色場館。開館以來,在臺灣地區的天文教育方面起到了主導作用,在世界天文館界也有很大的影響。(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