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點頭哈腰」也是病?是嬰兒痙攣症或癲癇?年齡越小越易控制

2020-08-16 兒科周醫生

嬰兒是需要媽媽時刻陪伴、呵護,精心照料的

一次查房經歷——

幾年前的一天,科裡醫生正在查

房,我們走進一個僅僅50多天的小嬰兒床邊,發現這孩子的異常「舉止」,「擠眉弄眼、點頭哈腰」,哎,瞬間又消失了,再觀察一會,這動作又來了。

於是,我們馬上給孩子做進一步檢查,腦電圖檢查顯示,腦電波異常紊亂波-高輻尖波、棘波,確診是嬰兒痙攣症,於是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非常配合治療,並進行了幾年隨訪,孩子現在與正常兒童幾乎沒什麼區別,已經上了小學。

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與健康,的確讓家長非常非常的關注。一旦有個頭疼腦熱,又有哪個家長能不著急上火,跟頭絆子上醫院找醫生?尤其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第一次發熱、第一次抽風、第一次拉肚子,甚至會讓家長驚出一身冷汗來,那叫一個折騰 ……

嬰兒痙攣症,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抽風」,沒經歷過此病「騷擾」的家長,可能聞所未聞,或者半信半疑,甚至不願意接受孩子生此病的事實,是不是醫生太過危言聳聽?嚇唬我們?

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此病的臨床表現比較特殊,一般不經意間,很難看出孩子有什麼地方不正常,而且發病非常突然,有稍縱即逝的感覺。

嬰兒痙攣症最重要的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小年齡,預後越好。因為,此病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並非常人所說的「肌肉痙攣」那麼簡單,它將影響著孩子未來智力發育和運動功能發育,因此,不能不重視。今天我們就給家長介紹嬰兒痙攣症。

嬰兒痙攣症是什麼疾病?

一、嬰兒痙攣症是什麼疾病?是癲癇嗎?

1、什麼是嬰兒痙攣症?

嬰兒痙攣症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小兒神經系統疾病,是嬰兒期的癲癇性腦病症候群。主要臨床特徵為頻繁的痙攣發作,特異性高峰失律腦電圖,精神運動發育遲滯或倒退。

嬰兒痙攣症(又名west症候群):多在1歲以內起病,4~8個月為起病的高峰。

此病的臨床表現就是——「痙攣」, 痙攣發作特點多呈成串發作,每串發作可連續數次或數十次不等;同時可伴有嬰兒的哭聲(或尖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往往在孩子睡前(瞌睡)和剛剛睡醒的時候出現突然的痙攣性發作。

痙攣發作的具體表現形式為屈曲型、伸展型和混合型三種,以屈曲型和混合型居多。

屈曲型痙攣:發作時,嬰兒的前臂向前舉並內收,頭和軀幹(身體)向前屈呈點頭狀。

伸展性發作時,嬰兒頭後仰,雙臂向後伸展。

通俗點理解:嬰兒痙攣症是以小嬰兒突然的點頭哈腰、鞠躬屈曲為症狀的、並且腦電波異常紊亂的一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

嬰兒痙攣症?是「肌肉痙攣」嗎?不是的,來看看什麼概念


2、什麼是小兒癲癇症候群?

這裡 家長可能又暈圈了?痙攣症我們還沒明白,又鬧出個小兒癲癇症候群,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嗎?是的,因為我們想了解痙攣症,就會考慮它是不是癲癇?而癲癇症候群是:

由一組相近的並且具有特定臨床表現和腦電圖改變的癲癇又稱腦電-臨床綜合症,是癲癇的特殊類型。也就是說它既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又有腦電圖高輻紊亂波的電生理改變。

而嬰兒痙攣症既有上述特異性臨床表現如全身痙攣、點頭哈腰,還有腦電圖的高輻紊亂波。所以,《兒科學》在《癲癇》一章中明確的解釋:嬰兒痙攣症是小兒癲癇綜合症的一種臨床類型,而癲癇綜合症又是癲癇的特殊類型,因此,嬰兒痙攣症就是癲癇的另一種類型。

溫馨小貼士一:簡而言之,嬰兒痙攣症不是一般的「肌肉痙攣」,而是類似於癲癇發作的腦電-臨床症候群。需要告訴家長的是:凡是涉及小兒神經系統發育和疾病,都沒有小病。雖然此病的發病率為3~5/萬,但是,此病可以使80%~90%的患兒遺留智力和運動發育落後的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誰家也不願意成為這萬分之3~5的孩子。來跟我們一起了解嬰兒痙攣症究竟是什麼病,它的預後怎麼樣?

嬰兒痙攣症究竟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二、嬰兒痙攣症的主要發病原因有哪些?

其實至今痙攣症發病原因並沒有明確的定論,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研究共識:嬰兒痙攣症的發病,可能與嬰兒各階段生長發育、各系統具有易感性和脆弱性。

也就是說,嬰兒各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因此,任何外界的刺激都更加容易使嬰兒受侵襲,這就是導致嬰兒容易被各種病原侵襲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為什麼低月齡嬰兒(4~8月)更易發病的原因所在:

1、母親孕期感染:巨細胞包涵體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及弓形蟲感染是孕期最常見感染,可以導致胎兒宮內發育不全或畸變。因此,這是孕期重要的檢查項目之一。

2、圍生期腦損傷:比如母親有妊娠高血壓、產前子癇、妊娠糖尿病、過期產兒、羊水重度汙染等,都會引起胎兒宮內窒息或宮內窘迫,導致出生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的風險增加。另外,胎兒臍繞頸、臍扭轉、過期產兒均會導致宮內窘迫。

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子癇等都是胎兒宮內窘迫的高風險

3、早產兒及腦發育異常:如果胎兒過度早產,尤其34周以下早產兒,各系統發育不良,尤其胎兒期腦發育不良。

先天性腦發育不全

4、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苯丙酮尿症、維生素B6缺乏症、神經皮膚症候群如結節性硬化症、腦瘤(崎胎瘤)等均有導致痙攣症的風險。


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的篩查


5、家族遺傳史:家族遺傳如直系親屬、父母近親結婚,發生染色體異常如21-三體症候群(先天愚型);家族有癲癇病史。

6、其他:如產傷、顱內感染(化膿性腦膜炎)、中毒等因素也是具有痙攣症的風險。


提倡優生優育

嬰兒痙攣症的發病原因,是此病發病的基礎,尤其遺傳代謝性疾病(苯丙酮尿症)、腦發育異常、神經皮膚症候群(結節性硬化症)和圍生期腦損傷都是痙攣症的風險因素,因此,國家提倡優生優育,孕期定期檢查,做有關病毒檢測、做新生兒疾病篩查等等,就是為了保證胎兒期腦發育。


三、嬰兒痙攣症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1、嬰兒痙攣症的主要症狀:

痙攣——是此病最典型的表現具體形式有以下3種:

1)隨意性點頭:大部分患兒會出現隨意性的點頭抱團樣,是痙攣症的特殊表現。

2)身體向前向內屈曲:可見嬰兒全身肌肉顫抖、攣縮,頸部、軀幹、雙臂屈曲內收,呈「點頭哈腰」屈曲型痙攣。個別的頸部後仰、四肢外展為伸展性痙攣。或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內收,頸部屈曲為混合型痙攣。

3)「閃電樣痙攣」發作:這種類型的痙攣發作特別迅速,轉瞬即逝,肌張力的改變並不明顯,如果稍微不經意,不容易發現或者剛才的表現。因此被稱為「閃電樣痙攣」。


點頭抱團、鞠躬屈曲、閃電樣發作

2、 伴隨症狀有2種:

伴有雙眼凝視或上翻:這也是嬰兒痙攣症典型特徵,是一種意識改變,具體表現為瞬間出現頻繁的眼球震顫,如雙眼凝視或瞬目轉動,上翻或斜視;甚至是僅僅有眼皮頻繁顫抖,不留心就不易發現。類似於孩子的「擠眉弄眼」、搞怪的表現。

突然哭叫或凝神不動:這也是嬰兒痙攣症的特徵性表現,孩子在痙攣發作前往往無故哭叫,瞬間自己就不哭了,家長會覺得「很乖」,或像武俠電影描述「被點穴」而「定住了」的感覺,我們叫「失神」發作。


伴隨症狀:凝神、哭鬧

3、痙攣發作前後的典型特徵有3點:

1)時間短促、成串發作:痙攣發作每次時間短促,僅有數秒,或<10秒,但是具有成串發作的特點,每串連續數次或10次不等。我們稱「閃電樣痙攣」,稍縱即逝,因此有不易發現的特點。

2)常於瞌睡或剛醒出現:孩子欲睡不睡狀態,或睡覺剛醒,意識朦朧,是痙攣發作的前兆。往往孩子就是在似睡非睡、或剛醒的時候,容易痙攣發作。

3)痙攣後疲倦:一般孩子發作之後,彷如大哭一場,顯得勞累和疲倦,反而進入一種精神萎靡和嗜睡狀態。

溫馨小貼士二:

家長可能又暈圈了,什麼主要症狀、伴隨症狀還有典型特徵,我們哪裡記得住?我們歸納了幾點:點頭哈腰、鞠躬屈曲和成串發作,家長就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家長不可以想當然,要相信科學。

發作典型特徵:成串、瞌睡或剛醒、之後疲倦

四、如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痙攣時家長該怎麼做?

嬰兒痙攣症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是因為,痙攣表現具有瞬間「閃電樣」的特性,稍縱即逝的感覺;且還與孩子平時某些動作類似,比較容易忽視,比如一般家長看見孩子點頭覺得很自然。

那麼,我們從孩子的各種表現和活動中,怎麼甄別痙攣發作呢?有沒有什麼竅門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要求媽媽、爸爸留心觀察抱著孩子的各種感覺:


媽媽早期識別孩子的異常表現

細心觀察:

1)點頭抱團:媽媽抱著寶寶感覺與往常不同,寶寶突然身體前傾、連續點頭、兩手臂彎曲抱成團。

2)愣神發呆:媽媽仔細觀察,發現寶寶有那麼一個瞬間突然「楞神」了,即表情呆滯、眼無神,對任何刺激全無反應。


3)閃電成串發作:媽媽還可以發現寶寶點頭抱團或「愣神」僅僅幾秒就消失,但又連續的、一串串的、反覆出現,而且,發作會越來越頻繁,一天可以達10次左右。

4)肌張力的感覺:媽媽抱寶寶的感覺應該比較敏感,假如寶寶第一次發作沒有發現,但是,抱著寶寶媽媽會感覺肌張力的變化,發作時寶寶與媽媽有抵抗感,而且肌肉顫抖,發作間隙寶寶會軟弱無力,肌張力減低的表現。

痙攣發作後精神萎靡

痙攣發作時家長的正確做法:

當孩子發生痙攣時,提醒寶媽一定不要慌張,你的處理方法將決定了寶寶的安全:

1)家長務必保持鎮定,將孩子平放於床上,鬆開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將頭偏向一側,防止孩子口腔中有乳汁、嘔吐物反流窒息。

2)保持室內安靜,孩子發作時不可拍打、搖晃、呼叫,因為此時孩子意識狀態未恢復,任何強烈的外界刺激都於事無補,反而可能使情況更加糟糕。其實,痙攣發作也是在「秒變」之中。

3)發作較頻繁可以指壓人中穴,暫時止痙,但這也是暫時的應急方法。

4)密切守護在孩子身邊,保證孩子安全,避免2次受傷,尤其不要墜床,出牙的寶寶防止咬傷舌。

5)痙攣發作間隙,就應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專科診斷、專科治療,千萬不可擅自處置。


讓寶寶安靜,不可拍打、呼叫、搖晃,細心觀察病情

五、嬰兒痙攣症的預後是怎麼樣的?

預後分析:

1)嬰兒痙攣症的預後多數不良:多數難以治癒,並且可以轉為難治性癲癇,據有關研究統計,80%~90%的患兒遺留智力和運動發育落後。

2)嬰兒痙攣症多數4~8個月發病,但是,月齡越小、發現越早、治療越正規和持續,病情越容易控制,甚至停止發作,孩子的智力及運動能力越沒有影響。反之,病程遷延或越長,病情不好控制,對智力及運動的影響越嚴重。

3)嬰兒痙攣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轉型」,當孩子1~2歲後痙攣發作停止,但有時會轉變為其他類型的發作方式,如癲癇大發作型,因此,嬰兒痙攣症必須持續正規服藥治療,同時,堅持持久長期的康復訓練。

溫馨小貼士二:

那麼,家長要問,既然預後不好,還談早發現、早治療、堅持持久性治療?是的,痙攣症預後好壞,取決於發病年齡、治療規範性,年齡越小發病,治療越規範,發作得以控制,對腦的發育及運動能力就影響越小,直至徹底不發作。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堅持持續規範用藥的原則,是預後好壞的關鍵。


預後好與壞取決于堅持規範用藥的原則


六、什麼是嬰兒痙攣症藥物治療的原則?日常護理如何做?

嬰兒痙攣症的診斷,一旦有明確的病史、典型症狀和腦電圖高幅失律紊亂波,不難診斷。診斷明確,但是,如何規範、有序、持續的藥物治療,要做到堅持還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記著要與醫生密切溝通,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規範用藥,那麼,嬰兒痙攣症的用藥原則有哪些呢?

1、首先選擇單藥治療的原則:發病初始階段,在充分評估病情後,儘量選擇單藥治療。對治療比較困難性的類型,則選擇聯合用藥的原則,如抗癲癇類藥物聯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CTH)或糖皮質激素類。

2、應遵循藥物應用規則:不間斷用藥,並且用藥劑量個體化的原則。

3、長期用藥應堅持血藥濃度檢測,如需換藥應採取逐漸過渡的方式,以免療效反跳。

4、堅持長期療程,如果2年不發作,腦電圖完全正常,才可以逐漸減藥緩慢停藥的原則,減停過程一般>3~6個月,以免反覆。

5、保持治療的依從性,用藥應定期隨訪,與醫生保持聯繫,在血藥濃度檢測下,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遵醫囑用藥、減藥、停藥。

堅持治療的依從性


嬰兒痙攣症的日常護理:

由於嬰兒痙攣症的患兒是小月齡嬰兒,各方面都未發育完善,缺乏獨立的認知能力,因此,孩子的日常生活護理和觀察就顯得尤其重要,對治療的依從性、療效都有直接影響:

1、悉心護理,尤其生活護理更要周密,要注意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新鮮,溫溼度適宜,儘量減少刺激,尤其噪音刺激。

2、嬰兒出生後最好母乳餵養,6個月後可逐漸添加輔食,合理餵養,切不可餵養過度,以免成為誘發癲癇發作的因素。

3、提倡生酮飲食,是嬰兒痙攣症治療的輔助飲食方法,即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模式;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B6,以免維生素B6相關性癲癇。

4、建立有效的醫患溝通關係,掌握孩子的病情,及時反饋醫生,悉心觀察和護理,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儘快制定治療用藥方法,一旦確定,家長不擅自減藥、加加藥及停藥,堅持定期門診複查。

健康兒童

相關焦點

  • 如何防治嬰兒痙攣症
    作者:寶寶知道 xp08629嬰兒痙攣症好發於3-7個月的嬰兒,它的病因可能與產傷、新生兒窒息、病毒性腦炎、宮內感染、先天性弓形體病、先天性腦發育畸形和某些代謝性疾病有關。嬰兒痙攣症實際是嬰兒時期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除全身抽筋外,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引起小孩智力障礙。那麼,家長如何能察覺到孩子可能患了這種病呢?當孩子長到3個月後,如果出現點頭彎腰樣的抽筋,這種情形可能就是嬰兒痙攣症。此病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治療,治療越早,病兒腦損害的程度就可能越輕。目前用於治療嬰兒痙攣症的主要藥物是硝基安定和激素,如果兩者聯合使用,藥效就更好。
  • 嬰兒痙攣症能治好嗎
    每年全球有2萬~5萬新發病例,起病年齡主要集中在1歲內,尤其以出生後4~8個月多見。嬰兒痙攣症的病因是什麼?目前已知200多種病因可以導致嬰兒痙攣症。而且有些患兒的皮質發育畸形範圍非常小,非常局限,這為手術帶來了機會和希望。嬰兒痙攣症能活多久?經常有家屬問「孩子得了嬰兒痙攣症,能活多久?」雖然有些嚴重的嬰兒痙攣症可能影響生命,對於大部分患兒來說,並不會直接影響生命。
  • 軍醫科普:嬰兒痙攣症的診斷與治療
    而今天一眼就明確,嬰兒痙攣症是一種難治性癲癇腦病,嬰兒痙攣(infantile spasms)又稱嬰兒點頭痙攣/west綜合症West症候群。主要特點為嬰兒期起病、頻繁的強直痙攣發作、高峰失律(hypsarrhythmia)腦電圖和智力發育障礙。主要症狀是點頭,伴有翻白眼,頭部和上半身向前屈曲,瞬間發作,不易察覺。
  • 寶寶頻繁點頭 警惕嬰兒痙攣症
    一病區張曉莉主任接診後,初步判斷孩子患的可能是嬰兒痙攣症,並馬上安排歡歡做腦電圖、頭部核磁共振等檢查,檢查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張主任的判斷。  嬰兒痙攣症是嬰兒期發病的一種難治性癲癇性腦病,多在4~8個月大時發病,也有些患兒兩三個月就發病,表現為點頭或頭後仰,且成串發作,同時會導致發育停止甚至倒退。
  • 寶寶頻頻點頭、鞠躬…… 家長要當心了,可能是得了這種病
    9個月大的豪豪出生後不久,頻頻出現驚厥的現象,送到醫院被診斷為嬰兒痙攣症(藥物難治性),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運用專業的生酮飲食治療後,終於轉危為安。專家提醒:如果寶寶出現頻頻點頭、鞠躬等動作,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可能是患了嬰兒痙攣症。
  • 嬰兒痙攣症——用藥方案如何選擇?
    嬰兒痙攣症(IS)是一種發生在嬰兒早期的藥物難治性癲癇,發病率為0.25~0.42/1000活產新生兒。多於1歲以內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痙攣發作,發作間期腦電圖(EEG)檢查提示高度失律,起病後常伴有精神運動發育遲滯或倒退。
  • 1歲寶寶總愛點頭「求抱抱」 原是患上嬰兒痙攣症
    1歲11個月大的男孩程程患有嬰兒痙攣症 ,急需治療該病的一線藥物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以下簡稱為ACTH),可是父母親訪遍當地醫院都沒有找到這個藥的蹤影,在用其他藥物替代治療無效的情況下,他們甚至用了土方子「放血治療」,結果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加重了病情。
  • ...治嬰兒痙攣症花八萬元,錢花了病沒好!絕望之時看中醫能否有奇蹟?
    在上次訪談節目中,鄭州安信中醫門診部的朱秀羅教授談到了運用中醫藥治療嬰兒痙攣症。之後,有很多患者家屬來電詢問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她再講的詳細點,舉點案例,讓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家長多了解一些。因此,本期醫案說法,健康大河南的小編就邀請到朱秀羅教授為大家詳細聊聊嬰兒痙攣症的病例。
  • 嬰兒痙攣症,選擇生酮飲食還是ACTH治療?
    嬰兒痙攣症,一種常見的嬰兒癲癇性腦病。目前藥物治療對發作控制和發育仍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儘管癲癇性痙攣和高峰失律隨著時間而緩解,許多孩子患有其他形式的耐藥性癲癇症候群,約70%有嚴重的智力障礙。當前,有3種療法被推薦作為嬰兒痙攣症的標準療法: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氨己烯酸(喜寶寧)、口服糖皮質激素。然而,只有ACTH具有I級證據且復發率高。生酮飲食已被報導有效治療多種耐藥性兒童癲癇症候群,並通常推薦作為標準療法治療失敗的二線療法,也學者推薦可將生酮飲食作為嬰兒痙攣症的一線療法。那麼,得了嬰兒痙攣症,究竟是選擇生酮飲食還是ACTH治療呢?
  • 吃癲癇藥無效?生酮飲食可改善嬰兒痙攣症孩子異常腦電圖
    West症候群,又稱嬰兒痙攣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癲病性腦病,始於嬰兒早期。研究結論>>生酮飲食是治療藥物難治性West症候群的有效療法,不僅有效控制癲癇發作,還可改善異常腦電圖。生酮治療後腦電圖的早期變化可能是患者對治療應答的預測因素。
  • 我把生酮飲食治療作為孩子治療的第一站,嬰兒痙攣症的治療
    2019.5.23這個悲傷的日子,小湯圓被確診患上了嬰兒痙攣症,這一噩耗全家都感覺天塌了,湯圓媽媽每天都變得鬱鬱寡歡,每天都在搜索關於這個病,生酮治療也是這個時候關注的,隨後慢慢又去了解
  • 嬰兒痙攣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核心提示: 嬰兒痙攣通常發生於出生後數日至30個月,高峰期在半年前。嬰兒痙攣是一種嬰兒疾病,比癲癇、腦癱和自閉症更可怕。小兒痙攣的一般表現為:全身屈曲癲癇、屈曲抽筋、預屈曲小發作、嬰幼兒小屈曲發作、閃動抽搐、嬰幼兒節律異常、肌肉性腦疾病等等...癲癇的症候群,早期發作,具有特殊形式的抽搐,癲癇發作後智力發育下降,腦電圖表現紊亂的特點。
  • 記錄唐氏兒合併嬰兒痙攣症兒子這兩年的求醫歷程
    就這樣熬到第二天,我上班,老公拿著結果第一時間跑到醫院找醫生看,醫生說全腦放電,嬰兒痙攣症,需要住院。嬰兒痙攣症是癲癇之王,預後特別差,再加上我家還是唐氏兒,這不是比要命還嚴重嗎?很快我們找到了一米陽光的群,相比百度,群裡可都是真實的案例啊,說實話,當初唐氏兒群給了我希望和信心,而嬰兒痙攣症的群當時讓我們更加絕望,因為真的很少看到恢復很好的病例(後來發現可能恢復好的都開始正常生活,不太在群裡說話,控制不好的因為著急會很頻繁的在群裡和大家交流)。
  • 會導致嬰兒痙攣症嗎?
    嬰兒痙攣症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癲癇性症候群,其發病率在活產嬰兒中為1.6~4.5/10000。這類患兒的病因很多,目前已知的有200多種,可以分為感染、免疫、代謝、基因、結構和未知因素六大類。
  • 巨腦回畸形伴嬰兒痙攣1例報告並文獻複習
    嬰兒痙攣(infant spasm)是難治性癲癇腦病之一,於存活嬰兒中發病率為2.0/10 000 ~3.5/10 000,高發於3-8個月,以點頭、擁抱、屈曲痙攣為典型發作表現,腦電圖表現為高度失律,並伴有精神運動發育遲滯。巨腦回畸形合併癲癇病例較多,也有關於合併嬰兒痙攣的一些個案報導,但均未詳細闡述其具體特點,現報導1例巨腦回畸形伴嬰兒痙攣症患兒,詳細描述如下。
  • 嬰兒痙攣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普通的患兒經過兒童醫院的及時治療多可以轉危為安,但是還有部分患兒的情況就需要格外的注意了,嬰兒痙攣就是其中之一。 嬰兒痙攣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其實嬰兒痙攣是嬰兒期的孩子所特有的一種癲癇症候群,這是每個家庭都不願意面對的一種病症,但是在臨床調查中發現,約4000名嬰兒中就有可能出現一例嬰兒痙攣患兒,這種情況多是發生在1歲以內的嬰兒身上比較多,起病高峰期在4~6個月左右。發作的形式也是比較特殊的,表現在嬰兒突然的快速抽動,其中主要的發作特徵就是點頭,特別需要注意孩子睡醒以後的時間內,經常會連續性的出現,可能是幾次也可能是幾十次。
  • 結節性硬化症多發生在嬰兒身上,會導致癲癇等,發病率約為1/6000
    臨床表現最多的一般是癲癇等。發病率約為1/6000,一般多發生在嬰兒身上。男女比例為2:1。早期發作的癲癇易導致智力下降。癲癇發作高峰節律異常,往往有嚴重的智力遲鈍,一些患者可能表現為自閉症。(3)少數可能有神經系統的積極跡象。如椎體外徵象或單癱、偏癱、截癱、肌腱亢進等,如室管膜下結節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或局部巨大結節合併腫瘤,可引起顱內壓升高。
  • 痙攣症兒童豪豪:越努力,越幸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孟冉 通訊員 夏青對於一個健康的孩子來說,翻身、爬行、坐立和行動都不是什麼難事兒,然而,對於一個身患嬰兒痙攣症的孩子來說,一個翻身就如越過一座大山一樣,非常不易,更別說爬行、坐立和行動了。
  • 嬰兒痙攣症的症狀
    1、鞠躬樣痙攣 突然發生短暫的全身肌肉痙攣,軀幹和腿彎曲,雙臂向前向外急伸。 2、點頭樣痙攣 局限在頭頸部的肌肉痙攣,點頭樣發作,所以前額、面會比較容易碰傷。
  • 實用丨關於孩子腦癱、癲癇和康復訓練的專家科普匯總
    出生體重越輕,發生腦癱的機率越高;越是早產,發生腦癱的機率也越高。腦癱各類型中,痙攣型患病率顯著高於其他類型。痙攣型患兒肢體肌張力增高、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姿勢異常,嚴重影響患兒的運動功能,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腦癱並不是「白痴、傻子、廢人」的代名詞,有些腦癱患兒雖然肢體不協調,但通過努力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甚至考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