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aji
國內北方地區某美院
IELTS:7/(Sub:8/7/6.5/7)
GPA:3.45/4
錄取院校:
UCL 倫敦大學學院
MArch Architecture (ARB/RIBA Part II)
UCL 倫敦大學學院
ML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A英國建築聯盟
MA Landscape Urbanism
Sheffield謝菲爾德大學
Master of Art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CA皇家藝術學院
MA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UAL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學院
MA Interior and Spatial Design
Glasgow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Master of Architectural Studies
Cardiff 卡迪夫大學
MA Urban Design (2000 scholarship)
GREENWICH 格林威治大學
M.Arch Architecture(PART II)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大學
MA Architecture
關於自我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也是一枚女生版的「媽寶」,整個大學期間都沒住過學校,由此也長期脫離集體生活,「離群索居」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我有大量時間來閱讀與觀影。可能由於父母都是搞藝術的,所以我看的也大都是電影、戲劇、繪畫等方面的書,有一本書在這幾年的成長過程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Screenplay: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Written by Sid Field)。這本書語言雖淺,內容卻比較深刻,我邊讀邊記筆記,前後大概花了一年才讀完。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持之以恆:才華不能代替──是常見的是失敗的天才;天才也不能代替──沒有成果的天才只能被當成笑料;教育也不能代替──這世界充滿了受過教育的廢物。只有持之以恆和決心,才能有無上的權威!
我真喜歡作者那種耐心又自信的口吻,並且總是說:慢慢來會好的,要相信你自己。此書通俗易懂,文中強調了電影和小說、戲劇的區別,比較重要的一個觀點是All drama is conflict —— 所有戲劇都是關於衝突。
動作說明人物,人物是故事的靈魂。
其表達形式儘管不同,但人物-需求-衝突-結尾卻是貫穿其中的。或許和眾多試圖描述出一套清晰完整理論依據的理論家一樣,他的理論裡依然有許多矛盾和漏洞,但畢竟道可道非常道。書的內容我摘錄一段印象深刻的貼在這裡,喜歡敘事性設計的同學或許可以找來看一下。
「什麼是人物呢?人物有什麼共同之處呢?我們都是一樣的,你和我,我們都有同樣的需求,同樣的願望,同樣的恐懼和不安感。我們都希望被人愛,希望得到人們的喜歡,希望能成功、幸福、健康。我們本質上是一樣的,是某種東西把我們聯繫到一起。可是什麼東西把我們分開呢?是我們的觀點——我們怎樣看待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人物即是觀點——即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要想辦法使你的人物以行動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使之戲劇化。人物還是一種態度,是展現人物觀點的一種感情和行動的方式。戲劇就是衝突。要記住:你越能清楚地確定人物的需求,就越容易給這些需求製造障礙。這樣就產生了衝突,這有助於你創作一條緊張而富有戲劇性的故事線索。」
我的另一愛好就是到處晃悠,看各種各樣的展。
關於申請
準備作品集的過程中,我總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用,所以有一段時間對睡眠的需求量降到很低,睡一兩個小時就很有精神,一直處於比較亢奮的狀態,做事效率很高會停不下來,想要一直做自己的事同時思維處於一個極度發散且跳躍的狀態,我會覺得這種狀態很好,時不時的會三天到半個月左右出現這樣的狀態。期間想做的事特別多,我會用schedule來幫助自己理清思緒。而且一定要注重效率,只要保證了做事效率,做出來的東西質量也不會差。
由此為了更好的偷懶我便長此以往地在日記裡lable每天的日程,通過記錄來觀察自己,之後再制定一個邊玩邊學的計劃,比起盲目的臆想自己的工作量,這樣可操作性更大一些。
狀態好的時候連續的產出,狀態不好的真的一點也不想做。我把低產的時間用來看展、看話劇、電影、彈琴等,來放空自己,讓自己不特意去想申請和與專業相關的事。有時候心情不好或者很疲憊的時候,會一個人開車去長安街上兜風。
作品集期間我探究了無數減少睡眠同時又能精力充沛的方法,比如10點睡3點起,每天只睡5個小時並且保持規律的作息並不是容易事,另外是或者連熬兩天,之後睡6個小時洗個澡,再熬三天,以此往復。
大概三四個月過去之後,我就養成了比較好的習慣吧。父母看我們盯著一塊小小的屏幕一看看一天,難免會心疼或者不理解我們在做什麼。覺得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比身體的健康還要重要這麼通宵呢?!這個時候還是需要好好溝通的,做作品集期間我母親不知道給我洩了多少次氣….我身邊也有不少小夥伴父母同樣不理解的……吵架或者冷戰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在抱怨父母不理解我們想什麼的同時,我們又曾有去理解過他們想什麼嗎?
就在忙碌緊張的過程中,拉開了我佛系的申請路,就是玩玩做做,邊玩邊做,處在一個特別放鬆的狀態,有時候像我前面說的狀態好通宵達旦都是常事,基本上想方案的時候好好睡覺,畫圖的時候腦力活動不是很多,照著已經想好的方案實操,大多是一些機械性的操作,我邊畫圖邊聽一席或者ted之類的建築講座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量。
申請過程中焦慮是常有的,我身邊幾乎每個朋友後期都是瀕臨崩潰的狀態…….作品集製作過程中因為熬夜、焦慮產生的大量脫髮爆痘,我那一陣經常去美容院清痘,清完痘和身邊的姐妹一起因為熬夜爛臉抱頭痛哭,現在也想不清當時究竟是針清太疼還是怕自己毀容要哭成那樣!身邊有男生朋友還去了同仁堂開了各種各樣補腎的藥,還是推薦學弟學妹們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制定一個可行的非熬夜的計劃,畢竟申請完之後,日子還得過,戀愛還得談,還是有太多去值得體驗的事情的。
01.RIBA Part2 申請
首先說一下大家比較關心的part2申請條件。
part2申請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難於上青天的(但門檻確實是高)。我們可以看到在UCL 申請頁面中明確表示了申請條件,首先你要是一個相關建築學本科的學生,其次即使海外申請者本科不是於有part1資質學校就讀的也可以申請,其它學校的part2,比如倫藝、格林威治也是同理。
但是!!!Bartlett是不會直接招海外的學生去念Architecture的part2的,他們會加一個為期一年的pre-master 研究生預科,這些學生都是已經通過了巴院的RIBA Part2 項目作品考核,並且通過面試後拿到「有條件錄取」(Conditional Offer)。而Pre-March這個預科課程旨在提高這些學生的設計表達與基礎,保證那些最後通過考核並進入巴院Part2系統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巴院高強度高要求的學習環境。
這個項目持續半年,一共分為兩個模塊:學術研究(Academic Research)和設計項目(Design Project)。前者由UCL的教育學院的語言與歷史老師負責,後者由UCL巴院的建築設計老師執教。這兩個模塊在項目結束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會進入考核階段,通過了考核並達到標準後便可以獲得這份允許你在當年9月進入巴院RIBA Part2進修的Pre-MArch的資格證。
這是一個學習加考核的項目,學習的是建築歷史、歐洲歷史、論文閱讀方法、論文寫作方法、建築書面與口頭表達、巴院特有的建築設計標準、建築價值觀以及建築學習生活方式,而考核的是以論文為載體的學術研究能力與以作品集為載體的建築設計能力。
這個Pre-March預科課程通過率還是比較低的,據前輩的經驗反饋,他們那屆有12個人被選上去讀這個預科,最後只留了3個有資格繼續讀part2。
02.UCL的紙質作品集
▍寄送要求
▍其次就說一下各位比較關心的紙質作品集
頁數:ucl官方規定紙質作品集不超過25頁….我使用了A4豎版,列印出來足足超出10頁。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已經提煉過後的精華,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一絲一毫也刪減不得。但是不符合人家的標準是不太好,於是為了不被人看出來,我去列印店挑選工藝,對比之下裝訂工藝選擇了封邊鎖線,優勢在於成品很薄,不會像蝴蝶樁那樣有一個很厚的書脊,後成品對比,我比20頁的蝴蝶樁還要薄上三分之一。
紙張的選擇:絕對是整個流程中需要考慮在內的部分,紙張的厚度、紋理、顏色均會影響到設計圖像傳達的感受,在做小樣的過程中,可以多選用幾種紙張來確保效果。市面上大部分的圖書採用的都是60克左右的紙張,我最後選用了80克的光面紙。印刷工藝:我選擇了銅板壓凹,因為沒有我要的起凹模版,所以我自己找師傅重新開的模,從打樣到最後成品前前後後溝通了一個多月,一塊A4的銅板就做好了!花費2800,做出來我特別喜歡。師傅給我製作的銅板照片我找不到了,但是施德明這本《為什麼我的設計如此出名》的封面設計就是結合了燙金+過UV+凹凸,效果自然是比我的還要出彩!
寄送:選擇了官方推薦的DHL,官網下單,從北京寄出直到收到巴院發來籤收成功的郵件僅兩天,寄送了AB兩校費用共計580(可能每年價格略有浮動,僅作參考。
03.面經
基本上所有的part2項目都是有面試的,面試不僅僅是考察學術能力,良好的聽力和流利的口語亦是學校勘測的重點,還有一點就是來確認作品集是不是你本人做的,隨之會問一些具體的在作品集中的設計以及你的一些觀點。
在皇藝的面試中我就被系主任問到:「在全球範圍內,你最關心的環境汙染問題是什麼?」我回答了塑膠袋和二氧化碳汙染以及全球變暖。但事後我和其他同學討論,發現大家都被問了這一題,同學A的回答比較好,他說了全球的flow對local environment的影響,我問他flow指的是冰川流動嗎?他回答我說不是,這個flow就比如全球的資本流動,人口流動,貨物流動。詳細說來就是比如中國製造和出口的某些東西,對於產地的影響,類似的就是把環境問題放在一個全球的視野中看待。
另外面試雖然是網絡面試,但是最好不要頻頻看稿,或者打得小抄太明顯,會給別人一種作品集不是你自己做的錯覺;即使是英語不好,你即便不能說一些流利的句子或者觀點,這也都不是重點。這不是雅思考試,表達自己的觀點最重要!另外讓教授看到你的潛力和研究方向,這一點提前研讀學校官網相應專業的招生頁面就可了解到,官方會寫的很詳細。(一個小tips:如果實在不知道或者想不清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往你申請學校的教學方向上套)
建議對自己英文不是很有信心的姐妹們正式面世前先約幾節面試培訓或者外教課,因為British那邊的人口音真的很重!我幾個作品集做的很好的姐妹就是因為面試沒聽太懂考官講話,頻繁和對方說pardon/repeat再加上答非所問就涼了。
我拿到的第一個面試通知是UAL/ARCHITURE (PART II)的,面試我的是系主任,濃重的倫敦腔,殺的我措手不及,我自認為英語還不錯,充滿自信的接通了教授的skype,結果面對人家的第一個問題,在我要求pardon三遍之後還是沒聽懂…之後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回答上來,於是我就在教授一臉你是代做作品集的吧表情中結束了第一場面試。btw,大部分學校的教授好像是有任務的,面試必須要滿半個小時,所以雖然我們很早就聊完了,而且我和教授心裡都有一個結果,但她就還在那湊時間,讓我原本不那麼痛苦的半個小時變得更加痛苦了!
經歷了這場失利我就對面試這件事愈發重視了,之後每次面試前都會提前詢問招生辦,面試教授是誰?得到答案後略讀一下教授的簡介,再去YouTube或者學校官網上聽一下他的講座來熟悉其口音與研究方向,以防尷尬事件再次發生。
提高警惕,嚴陣以待之後,效果也立竿見影:接下來的半個月裡先後面試了大概5所——
UCL MLA/ARCHITECTURE(PART II)UAL ARCHITECTURE(PART II)GREENWICH ARCHITECTURE(PART II)RCA/LANDSCAPE ARCHETECTUREGSA ARCHITECTURE過程就都比較順利了,也都拿到了offer。
另外順便說一下,UCL MLA的面試時間一般都會提前,我和我其餘五個同學都是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並提前兩個小時接到了教授打來的Skype,是以屏幕分享+視頻的形式進行。我前面一個面試的女生因為沒化妝就沒敢接電話…等畫好妝了準備好了再聯繫mark,教授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當天晚上她又和招生辦溝通,最後只得跟下一波學生一起面試。不過後來她申到了康奈爾,就去美國了。
另外建議大家利用好手上的資源,多關注和了解自己的Dream school ,各大視頻網站以及社交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我就是主要通過YouTube和instagram來獲取信息的,每個系的studio也有專門的帳號,學校每天都會po一些當前學生的作品並且標記作者。
關於設計
在作品集過程中, 哥大教授Kate Orff - Petrochemical America 《石化美國》給了我很多啟發。她有一個TED演講,也推薦感興趣的同學看下:
Kate Orff在演講裡提到——讓我們重新思考「景觀」(Landscape)中城市綠地和人文關係,她在整個曼哈頓地區在海下種植這些生蠔,通過生蠔來淨化海水、減少海水衝擊產生的波浪,而這樣可以在比如颶風這種天氣更好地保護整個曼哈頓島。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她並沒有任何真正設計的東西。因為所有的這些設計,比如說生蠔的養殖範圍並不是由她來控制,而是生蠔自己長成的。Orff所做的是她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讓所有這些市民,這些各種各樣的生物學家以及這種海洋學家他們可以在一起商討這件事兒的平臺。而Landscape Architecture 或者就像Kate Orff她所做的,就是他把所有這些人聯繫在一起,讓他們共同為這樣一個話題,付出各自專業技能,然後這樣他們可以一起完成這樣一個項目。
▲ 圖片來源 Kate Orff - Petrochemical America
▲ 圖片來源 Kate Orff - Petrochemical America
而同時她不斷的強調像右邊這個土壤所表達這種社會的參與,並通過各種各樣的模型和圖紙讓整個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理解在水中養生蠔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這件事的會對整個城市帶來的一個益處。而她通過這樣的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創造這個專業性的平臺然後來連接各種人;第二種就是創造了一種和和社會相交流的一種模式,來讓普通的大眾來理解設計師或者設計的項目。
▲ 圖片來源 Kate Orff - Petrochemical America
所以她通過這兩種方式,其實是創造了一種新的事件,或者說新的幹預手法。但是這個幹預手法 並不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設計。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就是你真的最後設計出了一張渲染圖,讓渲染圖表達了所有你希望達到的最完美的狀態。那她其實並沒有,她通過這種非常柔和、非常柔軟,甚至於都沒有人知道最終會有什麼樣的東西發生,沒有人知道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中,設計本身就在不斷地通過和其他人的接觸、共同的合作來推進自己的設計。
所以這個就是當你接受你自己是一個不萬能的人,你自己其實無法實現你自己在圖紙上、在平立剖所畫那些非常完美的東西,最後會被實現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所能做出的一個實踐。
另一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
這震撼驚人的一幕真是來源於Alexander McQueen 2001年春夏的「沃斯」系列發布會,毫無疑問,這是他最令人難忘的系列之一;而場景的靈感來源於喬-彼得·威金的畫作《療養院》,肥胖的情色作家米歇爾·歐利頭戴面具,赤裸身體傾躺在椅子上,嘴裡含著一根吸管,身上群飛出躁動的飛蛾。
▲ 帶著防毒面具的Michelle Olley
VOSS解釋為「挪威西南部」重要的商業和交通樞紐的城市,這座挪威城市 因野生動物棲息地所聞名,在秀場開啟之前 卡爾希望大家將自己幻想成精神病患者,拋棄常規的審美與概論,儘可能放肆的在結合透明映射的玻璃下欣賞自己,並且蒼白無力的燈光所構成的封閉式秀場,完美還原精神病療養院的樣子。
▲ Alexander McQueen spring/summer 2001-Voss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說秀場就是要追求美輪美奐,那這場名為VOSS的秀則是又將秀場表演上升到「自我審視」的哲學新高度。秀場中央放置著一個巨型的玻璃盒子,由於玻璃盒子外部亮內部暗的光線,玻璃變成了巨大的鏡子。大師故意讓秀晚一小時開始,在等待途中,觀眾們只能無聊的坐在椅子看著鏡子中的自己。這不能說一個嚴肅的讓人自我審視的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後,玻璃盒子裡逐漸顯出光,隨後人們看到滿是飛蛾的玻璃盒子和蜷縮著的戴著防毒面具的裸體模特。那個中間的裸體模特叫Michelle Olley。
而藝術、文學與哲學領域永遠在探討著: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麥昆所要表達的便是此問題。他擺脫常規,充滿幻想,又一次通過作品反問我們,我們的眼睛是否會欺騙我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便似瘋子一般。
在麥昆的秀場上,不論服裝還是模特,都似乎只存在兩種角色:侵略者和受害者。麥昆的聖馬丁碩士畢業設計系列,其靈感源頭便足夠駭人聽聞:以1888年發生在倫敦東區的「開膛手傑克」殘殺貧民窟妓女事件為設計靈感。這位臭名昭著的兇手殘忍殺害了至少五名處於倫敦白教堂附近出沒的妓女,而被害者往往在被發現時都慘遭剖腹,腸子被殘暴的拖出,甚至連腹中女嬰都不放過。為了體現開膛手傑克的殘暴,麥昆在領口,袖口還有大衣底部部位縫入了紅色內襯作為色彩暗示。他還將頭髮置於絲緞面料,並塑造為布滿荊棘的印花紋樣(寓意監獄的鐵絲網),靈感源於當時的妓女中流行著一種將頭髮剪去賣給富商作為定情信物而從中賺取收入的風俗。
▲ Alexander McQueen spring/summer 2001-Voss 圖片源自網絡
而在我們的作品集製作過程中也是同理,把自己的個性與想法表達出來,不要讓你的作品集看起來像流水線上固定生產的產品,試著讓它變成你一個personal,更加私人化的事情。麥昆的秀永遠都不是一場服裝設計的比拼,他則是把自己的設計觀念和精神世界以及對世界不公的宣洩融合成一場秀。
-
後記&感想
對於申請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同時可能也是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心態,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當然會比較有動力,但很多時候拼命push自己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我覺得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達到什麼目標,而是把自己的心態放輕鬆,申請路漫漫,以一個比較佛系的態度可能會走得更遠吧。
但佛系並不是沒有追求,前些日子和某學長聊到他在賓大上課的經歷,說到有位老教授捧著一大摞自己編了幾十年的詞典手稿對大家說,跟他合作編撰這本詞典的人都相繼去世了,部分稿件也弄丟了,但他說他一定要把這本詞典編完,並且一再強調「I’m a scholar」…我聽後不禁感慨,可謂「時空浩渺,星辰燦爛,我毅然逡巡於其中的幽暗」,人生苦短,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探尋生命的意義,經歷了申請的洗禮,我人生的方向也彷佛更加明晰了一些,但同時也感覺到萬裡長徵這才剛邁出第一步,不管怎樣,「雖萬千人吾往矣」,與大家共勉。
想要了解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房地產等專業留學及作品集可以評論或者添加小助手獲取更多資訊。
一格源於成語「自成一格」,是對禁錮我們辯證思考的局限性寫下的挑戰…我們熱愛設計, 較真且純粹。一格海外設計課成立五年來作為國內新興的藝術留學作品輔導/設計項目承接/設計知識分享平臺,一格一直力在努力成為優秀的知識分享者,不斷推動學術交流和分享。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一格海外設計課逐漸發展成為集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室內設計和互動設計為一體的跨界設計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