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宣布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將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不再保留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但是,「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有14個字,實在太長了,引發微博上網友紛紛吐槽。不少網友建議,該局可以改名為「國家傳媒總局」。(3月12日現代快報)
機構名字是不是太長,群眾最有發言權。因為群眾要到這些部門辦事,免不了要和這些部門打交道。如果光說一個部門的名字,就要憋好大一口氣,費好大勁,肯定不方便。其實14個字的「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還不是太長的,有網友說全國名字最長的部門:湖北省推進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這個部門的名字達45個字。不要說能讀出這個部門的名字了,即使記住這個部門的名字也不容易。
一些部門的名字為什麼太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給部門取名字時還是受傳統思維的影響,認為這個名字要包含全部具體的職能內容。其實一個部門的名字只要概括一個部門職能內容就行了,不一定就要有這個部門職能的具體內容。如果一個部門的名字要包含這個部門職能的具體內容,那么正如網友所說:「交通部是否要改名國家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摩託自行車部門,文化部是否應改名「歌舞繪畫戲劇戲曲雜技博物館書法等等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一些部門從自己部門利益出發,不願意去掉自己部門原來的名字元素。既然「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組成,那麼就要在新機構的名字上有他們原來部門的名字元素,否則會認為他們在新部門裡沒有「地位」。
機構名字太長,不但給群眾帶來許多不便,也會在其他方面帶來很多的不便。如一個名字有45個字,這個部門的公章如何刻呀,是不是要微雕呢?名字太長,掛牌子也很麻煩。出臺文件署名也要多印字,增加成本。開會的時候,報出席會議單位的時候,也要說上半天等。
我們一些部門的名字太長,根本原因沒有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者有的部門認為名字是小事,沒有認真的思考,把主要精力放在機構如何改革,職能如何確定上,而對部門的名字思考少。一個部門的名字不是小事,如果一個部門的名字能讓群眾好記好讀,還能從這個名字中知道這個部門的職能,要管的範圍,那麼會對群眾辦事帶來很多方便。一個簡便的部門名字,也會為自己帶來很多方便,減少很多成本。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機構改革一樣,重視機構改革後部門的名字確定。要給一個部門取一個好名字,首先部門要從全局利益出發,要放下自己原來的部門的利益,既然機構重組或合併,只要對群眾有好處,那麼不一定就要在新名字中要有自己部門原來名字的元素。
另外對新機構的名字,我們要相機構改革一樣,多徵求意見。新機構的名字不是小事,它承載社會對這個機構的認識,這個機構名字會成為很多群眾口中說出的對象,我們一定要慎重。如果因為我們的不慎重,導致這個機構以後還要改名,那麼會造成很多的損失。取什麼樣的一個名字,群眾的智慧無窮的,如有的網友建議「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改名為「國家傳媒總局」,這樣的建議不能不說有一定的道理。同時徵求意見也是宣傳的過程。一個部門的名字徵求社會意見,也是在社會上宣傳機構改革,通過這樣的徵求意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部門的職能,提高對這個部門的認識。
所以,我希望在機構調整後,新組建的部門用什麼名字應該立即向社會徵求意見,以取得對這個名字認識的最大認可,不要等這個名字確定後過一段時間再去改名,這樣會造成很多浪費。(文/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