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害?專家如此回應

2020-12-24 環球健康

2月26日15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介紹了近期網友關心的一些健康知識。

紅外線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害?

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當人體的紅外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檢測器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為單位來顯示,所以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都是沒有傷害的。

孩子們打疫苗的時間到了,要不要去打疫苗?

建議家長可以關注當地預防接種門診的工作安排,和接種醫生溝通孩子的具體情況,單獨預約、分散接種。對於新生兒第一針B肝疫苗和卡介苗應該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程序,在助產機構及時完成接種。

如果母親是B肝表面抗原陽性,新生兒的第二針和第三針疫苗建議與接種單位預約後及時接種。狂犬病和破傷風這兩種疫苗是用於暴露後預防的疫苗,必須按照疫苗接種程序及時接種。

如果所在社區發生了社區傳播的疫情,可暫停剛才所說的四種疫苗之外的其他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並且注意在社區疫情結束之後要及時補種。

所在社區沒有發生社區傳播疫情的可以根據當地衛生健康部門、疾控機構的要求以及接種單位的安排選擇進行接種。

接種疫苗時要做好孩子和家長的防護工作,戴口罩,儘量不觸摸醫院的一些物品,注意手衛生,避免用手揉眼睛、鼻子和嘴,及時清潔雙手。

嬰兒應該如何做好防護?

因為嬰兒不能佩戴口罩,容易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有窒息風險,所以嬰兒應該儘量避免外出。嬰兒防護以被動防護為主,靠父母、家人和看護人員做好防護來間接防護孩子。

疫情期間為儘可能降低嬰兒感染的風險,可相對固定一個看護人,看護人儘量不外出,第一要戴好口罩,第二不要對著孩子打噴嚏、呼氣。

看護人在接觸兒童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時候,或者跟孩子交流玩耍之前都要清洗雙手。

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給孩子餵食的時候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嘗試以及咀嚼食物再餵給孩子。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紅外線測溫儀是否對人體有害?專家:對眼睛和身體都無傷害
    紅外線測溫儀是否對人體有害?專家:對眼睛和身體都無傷害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2020-02-26 16:09 來源:澎湃新聞
  • 紅外線測溫儀是否對身體有害?
    【回應網友關注】紅外線測溫儀是否對身體有害? 目前,襄陽市中心城區已在火車站、高速路口、超市及部分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配備了紅外線測溫儀86臺,還有172臺在運輸過程中,即將安裝在其他重點公共場所。 這種儀器,相比我們常見的水銀溫度計、額溫儀,具有不需要與人接觸、可快速檢測、數字顯示十分直觀等優點,特別是對於人流量較多的地方,可以顯著提高檢測效率,實用性很強。
  • 紅外線測溫儀危害?紅外線測溫儀有輻射嗎
    小編可以明確告訴你,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都是沒有傷害的。   紅外線測溫儀有危害?   2月26日下午,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紅外線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害這一疑問,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回應,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將人體的紅外線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檢測器會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的單位來顯示。
  • ...專家:紅外線測溫儀對眼睛和身體都無傷害;女子從武漢到北京後...
    2丨女子從武漢到北京後確診新冠肺炎,北京市疾控中心回應據北京日報,2020年2月24日,北京市東城區報告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該病例自武漢來京,來京前已有發熱症狀。剛剛,北京市疾控中心對此病例進行了說明:黃女士,2月18日開始間斷性發熱5天,伴咽部不適,當時居住地為武漢。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紅外線測溫儀不發射紅外線,對人體無害
    況且二手菸有害健康,請遠離吸菸者。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崔松表示,現在各種測溫儀使用非常廣泛,有市民擔心發射出來的紅外線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其實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所以不會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造成傷害。地鐵票會傳播病毒嗎?
  • 紅外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害?
    ——家裡是否需要安裝紫外線燈進行消毒?  紫外線照射過量有致盲和皮膚癌的風險,這樣做既達不到消毒目的,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果家中沒有外人進出,沒有病人,不必頻繁消毒。常通風,勤洗手,做好清潔就可以。  —— 紅外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害?
  • 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
    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況且二手菸有害健康,請遠離吸菸者。問題三: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現在各種測溫儀使用非常廣泛,有市民擔心發射出來的紅外線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其實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所以不會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造成傷害。問題四:地鐵票會傳播病毒嗎?首先,新型冠狀病毒通過地鐵票傳播的概率較低。
  • 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答案在此→
    況且二手菸有害健康,請遠離吸菸者。Q: 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    A:現在各種測溫儀使用非常廣泛,有市民擔心發射出來的紅外線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其實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我們身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所以不會對我們的眼睛和身體造成傷害。Q: 地鐵票會傳播病毒嗎?
  • .| 紅外線測溫儀對人體有害?疫苗要不要打?如何做好嬰兒防護...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將人體的紅外線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檢測器會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的單位來顯示。
  • 問:疫情防控期間,經常要接受紅外線測溫儀測溫,想知道紅外線測溫儀...
    問:疫情防控期間,經常要接受紅外線測溫儀測溫,想知道紅外線測溫儀對人體是否有危害?02-27 16:00:33 信息來源: 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 答: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內容整理: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當人體的紅外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
  • 紅外線測溫儀對身體有害嗎?【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
    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當人體的紅外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檢測器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為單位來顯示,所以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對人體發射紅外線
  • 選擇紅外線測溫儀的注意事項
    目前市場上紅外線測溫儀很多,讓我們有點眼花繚亂。那麼如何正確選購紅外線測溫儀呢?IUNHELE五金工具為大家總結了以下要點,方便大家選擇合適的紅外線測溫儀。測溫範圍 測溫範圍是測溫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產品覆蓋範圍為-50℃-+3000℃,但這不能由一種型號的紅外線測溫儀來完成。每種型號的測溫儀都有自己特定的測溫範圍。因此,用戶的被測溫度範圍一定要考慮準確、周全,既不要過窄,也不要過寬。
  • 紅外線測溫儀價格貴嗎 如何正確選擇遠紅外測溫儀
    紅外線測溫儀價格貴嗎 如何正確選擇遠紅外測溫儀 非接觸紅外測溫產品包括可攜式、在線式和掃描式三大系列,並備有各種選配件和相應的計算機軟體,每一系列中又有各種型號及規格。在不同規格的各種型號測溫儀中,正確地選擇紅外測溫儀型號對用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 實話實說 防疫百科丨紅外線測溫儀對眼睛和身體沒有傷害
    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對居家的市民進行3次測溫,使用的大多是「紅外測溫槍」,它的正式稱謂叫「紅外線測溫儀」。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將人體的紅外線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檢測器會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單位來顯示。
  • 頻繁照射,測溫儀的紅外線會不會傷眼?
    許多通勤的人一天要被紅外線測溫槍頻繁照射到眼睛,有人擔心頻繁照射,測溫儀的紅外線會不會傷眼?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仲委教授進行了解答。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黃仲委教授解答,紅外線測溫儀的紅光是LED燈發出的,正確用法是照射被檢者的前額而不是眼睛。
  • 紅外成像測溫儀是否準確?權威回應來了
    不過對於紅外體溫儀測量的精確性,一直有不少人心存疑慮,它能準確地判斷人是否發燒呢?近日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紅外成像測溫儀是通過將人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讓溫度從一個一個的數值變成滿是溫度數據的圖像,高效性是其最大的優勢之一。
  • 手持式紅外線人體測溫槍為什麼要對著額頭?
    手持式紅外線人體測溫槍為什麼要對著額頭? 2020-02-13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紅外線測溫儀
  • 頻繁紅外線測溫傷害身體嗎 有哪些注意事項
    原標題:頻繁紅外線測溫傷害身體嗎?使用紅外線測溫儀有哪些注意事項? 新冠病毒肺炎仍處於很關鍵的防控期,測體溫是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進入辦公場所、購物場所、小區等都需要測體溫,大多數用的是不需要有接觸的紅外線測溫儀,但是最近有消息稱紅外線測溫儀會傷害視網膜,還會對甲狀腺有損傷,這是真的嗎?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嗎?
  • 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是如何測體溫的?與電視遙控器紅外有什麼關係
    例如現今的疫情期間用的最多的就不單單是消毒液、酒精、口罩,紅外線測溫儀(體溫槍)應用也是非常的多。相比於傳統的水銀溫度計,它用起來非常的方便,幾秒鐘就可以得出被測量者是否有發燒。在火車站、各個高速、小區卡口,它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 滴,37℃~溫度計、額溫槍、紅外線測溫儀,都是怎麼測體溫的?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審核專家:張昊(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