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許家坪機場(IATA代碼:ENH,ICAO代碼:ZHES),於1986年動工修建,1993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的新機場,位於湖北省恩施州。機場由民航中南機場設計院設計,核工業部22工程公司承擔場道工程。該機場海拔高度為495m,離市區4.5km。
機場有二次雷達顯示系統,VOR/DME導航系統、ILS/DME儀表著陸系統,配有南、北近臺、自動轉報系統及其他配套通導設備;在氣象預報中配備了718數位化天氣雷達、自動觀測系統等先進設備,同時,還配有從美國進口的全套助航燈光。現有固定資產2億元。恩施機場的建設和發展,填充了我國領空幾條重要航線近500km的盲區,對航空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恩施許家坪機場始建於1986年,設計使用機型為運七、安24,跑道長度為1800米。
1992年經國家民航總局[1992]116號函、民航中南局建[1993]51函批覆同意,對機場進行跑道延長擴建,設計起降型為B-737(200)型,跑道延長210米,延長後跑道總長為2010米,累計總投資1.3億元。
恩施機場迎來五十華誕
1993年11月,新建的許家坪機場竣工通航,恩施機場方邁入3C機場行列,但航班少,機型小仍不能滿足機場自身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1997年10月18日圓滿完成了B-737的試飛工作,並於1998年元月16日領取了限B-737以下機型使用4C級機場許可證。由於恩施機場周圍地形複雜,加之跑道在山脊上,跑道東面、南頭、北頭三面均為陡坎,跑道長度沒有更多的富餘,實際只滿足了運七以下機型起降,據試飛B-737機組反映,在飛機起降時,機組心理負擔很重,要完全滿足B-737機型的安全運營,必須延長跑道。
恩施機場有南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經營恩施至武漢的航線,所飛航班機型有波音737-700、波音737-800、CRJ200等。每周已開通了20多個航班往返武漢等地,全年旅客吞吐量達20多萬人次。恩施機場還建有集航空售票、旅客餐飲、住宿、娛樂健身等多項服務功能於一體的星級大酒店,可供100多名旅客住宿和餐飲。
1997-2006年,機場歷經10年聚力擴建,終於取得4C許可證,並開通B-737航班,結束了恩施機場只能起降小型飛機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困擾恩施航空市場多年的票價居高甚而一票難求的堅冰。恩施機場闢有武漢、廣州、北京等航線,每周始發近60個航班,旅客日吞吐高峰達1300人次。
2008年突破30萬的目標。此外,恩施機場還積極發展非航產業,民航大酒店的異軍突起,為機場的壯大另闢財源。與此同時,機場體制也相應變遷,成為湖北機場集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二級單位。縱覽五十年,機場規模從小到大,飛行條件由差變好,航班客流由少至多,非航產業從無至有。
2010年再次擴建。擴建完成後,許家坪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設計起降機型為B737-800。現有跑道向北延長250米,達2600米,寬50米;現有機坪北側新建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停機坪,機坪機位總數為8個,機型組合為8C;新建航站樓1萬平方米,新航站樓與現有航站樓通過連廊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旅客航站系統,共同滿足2020年目標年第一階段旅客吞吐量80萬人次的需求。
許家坪機場配備有義大利生產的二次雷達,安裝於塔臺和區調。還有從澳大利亞和義大利進口的各兩套VOR/DME、天津生產的ILS/DME,配有南、北近合、北遠臺和航線歸航臺、自動轉報系統及衛星電話和其他配套通導設備;在氣象預報中配備了718數位化天氣雷達、自動觀測系統等先進設備,同時,還配有從美國進口的全套助航燈光。現有固定資產2億元。恩施航站的建設和發展,填充了中國領空幾條重要航線近500km的盲區,對航空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盲降系統
恩施許家坪機場
2009年1月5日,恩施機場改造完成的儀表著陸系統(又稱盲降系統)獲得國家民航局批覆同意,正式開放使用。這意味著,今後恩施機場進出港航班基本實現全天候起降。
恩施機場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常年受低雲大霧影響,航班常有延誤或取消。11月28日順利通過了民航中南局、湖北機場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港建設公司等單位的行業驗收。隨著該系統的啟用,恩施機場的導航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飛機起降對天氣狀況的依賴性大大降低,對旅客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聲明:本圖文來自網絡,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代表本號和平臺立場,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公益分享,遠離疾病,不具有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處理,謝謝!)